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针对“初二现象”进行有效对策

来源:好土汽车网


如何针对“初二现象”进行有效对策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当一种情况被人们重视并冠之以“现象”时,一定有它的特殊性,其背后的根源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种种状况表明..“初二现象”所指并非仅限于初二学生。“初二现象”指的是学生个体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与挑战的进程中,由不适应到适应,再转入缓慢低靡的“高原”现象。它常表现为一种阶段性的“停滞”和群体发展水平的“分层”,乃至其发展轨道的“偏误”。中小学普遍存在“初二现象”,尤其是在初、高中更为明显。 为行文方便,以下提及的“学生”特指存在这一现象的问题学生。

一、“初二现象”的具体表现

1、老油条现象。这是“初二现象”的首要表现。“老油条”学生自诩“天不怕地不怕,更无畏老师打电话”,自以“摸透”了老师脾气,好摆谱,搞恶作剧,玩手段,油嘴滑舌,颇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架势。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往往\"险象环生\"而又能安然无恙。老油条是\"初二现象\"最棘手的表现之一,是班主任及各科教师的头号\"劲敌\"。

2、沉默的大多数。沉默是“初二现象”又一重要特征。一句话:学生变得不爱发言了。

课堂沉闷,学生不主动,少发言,内心深处缺乏与教师坦诚交流的愿望。这一现象具有正反、黑白两种性质完全迥异的发展朝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其潜在的危机令人担忧。

3、最后一排现象。这是学生发展水平的“分层”而导致“两极分化”的必然表现。简单讲:有学生掉队了。这类学生颇似“无人问津的小草”,落寞地呆在清冷的“最后一排”。他们冷漠的神情令人黯然神伤,他们破罐子破摔的举动使人揪心长叹,他们痛苦的内心颤动常让人陷入忧思。

4、逃课现象。这是“初二现象”最为极致的表现。学生不仅掉队了,而且想听都听不懂了。他们逃避知识,由于听不懂;他们逃避教师,因为不愿听;他们逃避责任,源于无颜见父母;他们逃避自我,基于不愿剖析自己。逃课虽少数,但后果严重。 二、“初二现象”的成因 1、学生个体的\"不成熟\"

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个物品,他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在他生命的每一刻里都想成为,但永远不能成为他所要成为的那个人。\"人类本身永远处于一种\"不成熟\",作为特殊群体的学生更是如此。\"初二现象\"阶段的学生身心正处在狂风骤雨的\"变化期\"。他们爱面子,跟时尚,易冲动,好对抗,走极端,坚信\"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道歉,他很快就会失去自信\"的人生信条,我行我素,固执已见,对自我和外物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易良莠不分,瑕瑜不辨,多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毛病,欠缺对自我的深刻反思与反省。 2、学习新鲜感的消退

在经历了对学习任务由不适应到适应之后,学习新鲜感的淡化几乎是一种必然。其一,按理性体系构建的学科内容是相对“限定”的,学生一旦整体性地把握其逻辑结构后,就可能对学科内容不再感到新鲜。其二,教师的教学风格无论好坏、优劣,都具有“固性”,

不易更新,也不免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感到“倦怠”。其三,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对校园了如指掌,而对于学校环境熟稔间接地强化了学习新鲜感的减退。

3、学校规则的框限

校规的本质是约束学生行为举止的规范性“框框”,具有强制性。“不许、不能、不让、不可、不准”的种种条文“围抱”着学生。学生只能在这一游戏规则行事,超越规则常意味着“惩罚”。这种严格的“主客体”关系,不免令学生内心产生某种“不满”与抗争的“冲动”,如果校规制定、实施失当,校规与学生的“矛盾”就会变得尖锐。4、教学评价的偏误

以分数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评价也是造成“初二现象”的根源之一。过分追逐分数的量化评价,将学生的发展内涵窄化为“智力”,再窄化为“书面测试”,将学生异化为“物”,分为“三六九等”,严重挫伤所谓“差生”的心灵和人格,并重创同学关系——“他人的高分,就是我的地狱”。 5、家校沟通的失误 具体而言:一是家、校各行其事,家校联系的隔绝,二是家校联系的失当,教师的反馈以“告状”为主,学生招致父母的责打,从而对师长关闭了心灵之门。 三、根除“初二现象”的对策 1、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消除“初二现象”的根本。对此,教师必须把握:

厘清全体学生与每个学生的关系。“全体学生”是由“每一个”具体学生构成的。如果我们心目中只有被高度抽象的“全体学生”,就必然导致一个个具体学生被“淹没”。因此,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精神要旨,就是从面向抽象的“全体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个具体的、鲜活的学生,才能避免“关爱学生”成为空洞的说教。 不遗弃任何一个学生。“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这并非耸人危言。诚然,冷

落、抛弃一个“差生”,对一个班级而言仅是六十分之一的损失,对一所学校或许只是千分之一的损失,但是,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不幸,对社会来说也是一个不愿接受的事实。

2、教育策略:攻心为上

“心战”是根除“初二现象”的致胜法宝。教师与学生的“交锋”,本质上是智慧的较量。“攻心”更要讲“谋略”,要诀有避其锋芒、欲进先退、变换角度、圆转迂回、投石问路等等,以智取胜;教育方式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3、教学实践:尊重个体差异,着力捕捉亮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悦纳其差异性。对问题学生的“教学指引”,在观念上应摒弃陈见,重新接纳,平等对待;在方法上不搞一个模子“齐步走”,具体学情具体指导;在标准上不以同班优生为参照搞横向对比,应以学生本人的进步作纵向比较;在目标上不苛求学生成为“全才”,提倡学生成长为“有个性的公民”;在评价上应牢记“评价最关键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为了改进”(斯塔费尔比姆),从划一、量化、等级的刚性评价转向发展性、多元化、人性化的软性评价。

4、品格引领:绝不放任自流

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清是与非,明晓对与错,判明正与邪,区分善与恶,首先要相信学生的善良人性,要坚信“所有孩子的心灵都是向往美好的东西的,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坏的,无道德的”(苏霍姆林斯基)。其次,要具体指引学生的品格塑造,要讲道理,树榜样,促行动;只有学生亲身践行,才能达成目标。 5、师生关系:同气连心,荣辱与共

师生心心相系,患难与共,是化解“初二现象”的情感暖流。其一,教师要心里时时装着学生,用“爱”联系学生的心灵。其二,师生要有共同愿景,劲往一处使,脚向一处迈,共同克服困难。合而言之,即教师要把自我人生的实现与学生生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6、家校沟通:聚力育人

家校联系,一要行之“得法”,据学生 “实事”,“求”根除“初二现象”之“是”。二要明确“指向”,家庭和学校对问题学生的一切努力,其终极指向都应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