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雎鸠 ..寤寐 ..荇菜 .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本中的两首诗都是古代反映爱情的民歌。
B.“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C.《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窈窕 ..溯洄 ..
好逑 ..坻 .
D.《关雎》的感情真挚热烈,《蒹葭》也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 4.文学知识填空。
(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这些诗歌分为
“”“”“”三个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
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
1 / 5
word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6.下面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下面对《关雎》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以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配偶不乱之意,而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它那种舒缓平正之音,并以这种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B.第二节“参差荇菜”是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左右流之”以荇菜流动无方向喻淑女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
C.第三节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诗人描写了思念情人的心理。“辗转反侧”,则是诗人想帮助淑女采摘荇菜。
D.第四、五节写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有轻重、深浅的不同。 8.下面对《蒹葭》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两句引出了所思念者和所在地,不仅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融合无间,而且又为后四句抒发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相会艰难之情做铺垫。
B.“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经过一番艰苦的上下追寻之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了渴慕的程度。“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C.第一节“白露为霜”写出了露水浓重、凝结成霜的情景,这应该是天刚破晓时的景况;第二节的“白露未晞”,其中就有时间的推移,那就是天已亮而露水还未干的景象。D.“道阻且右”和第一节的“道阻且长”、第二节的“道阻且跻”又有不同,这一句更准确地描写出傍着水流的小路的曲折弯窄,令人难以前行,则主人公的失望与难言的痛苦,完全可以思而得之。但“采采”一词写阳光灿烂的样子,又给第三节的景物涂上了
2 / 5
word 一层亮色。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阅读
10.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
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
(选自《喻林》)
【注释】①终其天年:活到自然死亡为止。②将何处:打算怎么做。③周:指庄子自己。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庄 子 行 于 山 中 见 大 木 枝 叶 盛 茂 伐 木 者 止 其 旁 而 不 取 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②舍于故人之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3 / 5
③
②
①
word (4)阅读全文,请选出与本文主题不相符的一项
A.看问题不能僵化,应该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处理。
B.矛盾双方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所谓世事无绝对。 C.庄子为所有无用之材作辩护,这体现他消极避世的处世心态。
D.在材与不材之间作出判断抉择是劳神费心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我们因顺其自然,在材与不材之间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这已经是最接近自然大道了。 11.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1)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下面对《君子于役》上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点明全篇主旨,陈述了所咏之事。用“不知”来说明丈夫役期之长。这两句是第一层:妇人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B.中间四句勾画出一幅典型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并且以此来反衬主人公不平静的心境:家畜出入尚且有时,而人却无归期。 C.最后两句极言思念丈夫很深,以致不能自已。
D.“曷至哉”是反问句,女主人公用反问的方式来揭露封建统治苛酷的兵役给千万个家庭带来了痛苦的罪行。
(3)简述诗歌中所写的乡村晚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参考答案
1.jū jiū,yǎo tiǎo,hǎo qiú,wù mèi,sù huí,chí,xìng 2.D 3.D
4 / 5
word 4.(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赋、比、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C 6.C 7.C 8.D 9.B
10.(1)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2)①因为 ②住宿
(3)其中一只能叫,另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4)C 11.
(1)这首诗着重描写妻子对丈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的盼望思念之情,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D
(3)诗中写了思妇视野中最能触动她心弦的几样景物:栖于埘的鸡儿,幽暝的黄昏,归圈的牛羊。这些景物突出了一个“归”字,使她产生了人不如畜的思想。于是,诗人借助景物,把人物感情中最强烈、最集中的一点“等待”凸显出来了。这样的写景是移情于景,为情造境,对表达人物感情、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主题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