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学期复习重点

来源:好土汽车网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学期复习重点(一) 2007-01-23 11:19

第一课 小苗的诞生

1、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2、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此外,光照,空气、水也是种子萌发的必备条件。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多少,可分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2、不同的土渗水能力大小不同,渗水能力由高到低是沙,壤,黏土。 3、沙质土中肥料容易流失,但透气好,适宜种根茎作物。 4、黏土透水差,透气差,适宜种玉米高粱作物。

5、土壤透气性好,既保水,又保肥,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 6、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第三课 怎样使植物长的更好

1、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点。

2、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肥料等条件,植物就能茁壮生长。喜阴植物只能生活在背光的环境中。

第四课 根和茎

1、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根吸收的,通过茎送到全身各处

2、根和茎在外形的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芽,节是指茎上长叶的地方。根则没有茎和芽。

3、根和茎的作用是吸收水分,运输水分。

4、根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营养,贮存营养。 5、茎的作用有输送水分,输送营养,支撑作用。

第五课 动物的食物

1、人和其它动物的生长离不开空气,水,阳光,还需要营养和能量。 2、根据食性对动物分类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3、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它的生存也需要我们人类的关爱。 4、草食动物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动物需要茂密的森林和草原。

5、我们怎样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做好保护动物的宣传。

第六课 葵花向阳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在没有光的世界里,人们很难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向日葵能向着太阳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植物的茎,叶,花都有向光性。正常情况下,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3、动物特长也离不开光,如昆虫就有趋光性

第七课 燕子南飞

1、生物学家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鱼类有洄游的行为,这些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2、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冬眠时,体温下降,血液循环变慢,呼吸次数降低,营养和能量消耗减少。

3、鸟类迁徙原因:对环境的适应,更有利于生存。

冬眠的原因:适应大自然,保护自己,利于生存。

第八课 仙人掌的剌

1、植物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外部形态。

2、仙人掌和莲是因为自身结构的不同而生活在不同的地区。

第九课 奇妙的护身术

1、像蝗虫、甲虫,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可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体色和形态和环境中的其它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发现的现象叫拟态。 2、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有放臭气,蜇刺,变色,喷射毒液。 3、鸟类为什么迁徙:是对环境的适应,也为了自身的生存。

4、保护色和拟态对生物有什么意义:有助于自身脱险和捕食猎物。

第十课 人对环境的需求

1、人类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食物。

2、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含义:点明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中选择不同生活方式。

第十一课 人对环境的影响

1、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第十二课 和谐相处

1、人类维持生命物质来源于自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毁坏人类的环境。

2、保护环境的方法有使用无铅汽油,城市绿化,家庭绿化,骑车或步行上下班。

第十三课 冷水和热水

1、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沸水温度100℃,人体37℃,结冰的水0℃

第十四课 传热比赛

1、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2、金属,陶瓷等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3、为什么摸铁总比木头冷?因为铁比木头传热快。

第十五课 衣服的颜色

1、人们冬天穿的颜色深,夏天穿的颜色浅。

2、太阳能热水器主要靠太阳使水变热,太阳从太空中通过辐射将热传给地球。

第十六课 风的形成

1、空气受热上升,周围冷空气过来补充,形成风。

2、人们利用风形成的原理,制作了孔明灯,热气球。在生活中,利用这个原理暖气片安在窗户下边,排风扇,空调安在高的地方。

第十七课 保温和散热

1、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需要减少热传递,使物体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叫保温。用热的不良导体(隔热材料)做成。

2、有时需要使热散失,加快热传递,使物体温度降下来,叫散热。用热的良导体做成。

3、为什么用棉被盖住冰棍箱?棉被隔热,阻止外界热空气进入箱内。

第十八课 地表探秘

1、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在它的上面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板块说。

第十九课 地震

1、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7.8级地震。

2、人们通常把那些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3、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地动仪。 4、地震前的征兆有水位变化,动物异常,大地变形。

第二十课 火山

1、火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在火山地区,有丰富地热资源,如我国的长白山,五大莲池、日本的富士山。

2、火山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的岩浆沿地壳裂缝喷发而形成火山。

第二十课 岩石

1、地球表面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分为沉积岩石,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沉积岩中有化石。

2、我国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是旅游的好地方。

第二十二课 环境问题

1、当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的生存时,就引发了环境问题,当今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现象。环境污染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文章的和谐关系被破坏,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

2、1972年,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行动计划”,在我国,人口的增长形成了对自然环境巨大压力。1989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