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代汉语虚词“焉”
作者:杨毅华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
摘 要:“焉”在古汉语中既可作兼词,也可以作代词及语气词等,但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意义及作用;作兼词主要位于句尾,作代词或语气词可位于句尾,也可位于句中;可充当补语、宾语和状语。本文探究了“焉”的各种用法,并对不同的用法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焉;兼词;代词;语气词;辨析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90-04
“焉”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意义多样,用法灵活,有时是兼词,有时是代词,有时是语气词,有时还可以是助词;其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定,可以位于句子末尾,也可以位于句子中央。特别是位于句尾的“焉”作兼词时,各家的解释也不尽一致。如对《郑伯克段于鄢》:“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中“死焉”的解释,王力先生主编的教材解释为“死在那里”,许嘉璐教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死在这里。焉,于是”。荆贵生讲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焉,指示代词兼句尾语气词,在那里”。这些教材中对“焉”的解释都是兼词,但兼有的词性及意义解释有所不同。那么“焉”作兼词时究竟兼有哪些用法,对“焉”的不同用法应该怎么辨别,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一、位于句尾时,“焉”的词性及意义 (一)“焉”作兼词
“焉”位于句尾经常用作兼词,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意义,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相当于“于此”、“于彼”或“于是”、“于之”,这是“焉”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用法。其中“于”是介词,主要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事物或人物,相当于“在”、“到”、“向”、“从”等;“此”和“彼”指代地点,意义是“这里”、“这方面”、“那里”;“是”指代事物;“之”代人物,意义随文翻译。例如:
(1)夫人朝夕退而游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例(1)~(3)中的“焉”分别用于动词后,相当于“于此”,“于”引进地点,可译为“在”,“此”指代地点,译为“这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
(5)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 (6)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7)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8)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例(4)~(6)中的“焉”位于动词后作补语,相当于“于彼”,“彼”代地点,可译为“在那里”;例(7)(8)中,“焉”位于动宾结构后作补语,也相当于“在那里”。 (9)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礼记·大同》) (10)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身主》) (11)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12)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13)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例(9)~(11)中,“焉”相当于“于是”,“于”是介词,引进一定的范围,“是”代事,可译为“在这方面”。例(12)(13)中,“焉”也相当于“于是”,“是”分别指代“虎”和“物”,译为“死在老虎上”和“在这件事上。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15)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子路》) (16)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17)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滕文公上》) (18)祈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转·襄公3年》)
例(14)~(16)中,“焉”相当于“于之”,“于”引进对象,“之”代人,可译为“在他们中”、“向他们”、“和他”。例(17)中的“焉”相当于“于之”,“于”引进对象,“之”代“陈相”,译为“向陈相学习”。例(18)中,“焉”相当于“于之”,“之”指代“祈奚”,译为“向祈奚问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例各句,“焉”都是兼词,分别相当于“于此”、“于彼”或“于是”、“于之”。“焉”在什么情况下相当于“于此”、“于彼”或“于之”,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当指代的对象离说话人近时,相当于“于此”,离说话人远,相当于“于彼”,若指代的对象是人或事,就相当于相当于“于之”或“于是”。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焉”作兼词,应解释为介词兼指示代词比较恰当。其它教材在这些句子中对“兼”的解释,也是兼词,但兼有的词性和意义一般为“代词兼语气词”。如王力版教材对例(18)解释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问嗣焉等于说‘问嗣于祈奚’。”从这一解释看,“焉”相当于“于祈奚”,可用“于之”替换一下,“于”表示询问的对象,译为“向”,“之”代“祈奚”,“问嗣焉”意思是“向祈奚问嗣”。句中出现了介词和代词,并没有出现语气词,所以,“焉”不应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而应该是介词兼指示代词。又如例(7)中,王力版教材对“焉”的解释是“在那里”,其中“在”是介词,“那里”是代词,这也说明“兼”应该相当于“于彼”,是介词结构作补语,若解释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同“在那里”的解释相矛盾。因为,“在那里”只有介词跟代词的意义,而没语气词的意义。故“焉”作兼词,解释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不恰当,应该是介词兼指示代词更妥。
此外,兼词“焉”相当于“于之”,除了上举各义外,介词“于”还可以用来表比较,相当于“比”,代词“之”指代前面提到的对象。例如:
(19)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宣公二年》) (20)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21)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中山狼传》 (22)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礼记·缁衣》)
例(19)~(22)中,“焉”都相当于“于之”,“之”分别指代前面提到的人和事,“于”表比较。如例(20)可译为“天下没有什么国家比晋国更强大了”。
有时,“于之”的代词性会消失,只有介词“于”的作用,因为其所指代的内容上文没有出现,而是放在了“焉”后。因此,其代词的指代作用就没有了。试比较《孟子·尽心下》:“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这句中,“焉”位于句中,代词指代的表比较的内容前面没有出现,而是出现在后面,此时的“焉”就只相当于介词“于”,表比较,译为“比”。而上举各例也可变成“善莫大焉过而能改”、“天下莫强焉晋国”、“不详莫大焉夫人有恩而背之”等,若这样,这些句子中的“焉”也只有介词“于”的作用和意义。 (二)“焉”作代词
“焉”的介词性减弱,只有代词的意义,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例如:
(23)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5)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6)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孟子·许行》) (27)公辞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8)今近焉,请以遗之。(《左传·宣公二年》)
(2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例(23)~(25)中,“焉”用于动词后,代物。例(26)中,“焉”用于动词后,代事。例(27)~(29)中,“焉”用于动词后,代人。 (三)“焉”作语气词
“焉”的代词性和介词性都消失,即作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肯定等语气,可不译,或译为“啊”、“呢”、“了”等。
(30)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孟子·滕文公上》) (3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32)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33)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请焉?(《左传·昭公二年》)
(3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35)击之,必大捷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37)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38)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 例(30)(31)中,“焉”表感叹语气,译为“啊”。例(32)~(34)中,“焉”表疑问语气,译为“呢”。例(35)~(38)中,“焉”表强调或肯定的语气,译为“啊”或“了”。 “焉”作语气词有时还可和其他语气词连用,表示强调。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9)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40)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41)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北门》)
例(39)中,“焉”和语气词“耳”、“矣”连用,表陈述肯定的语气。例(40)(41)中,“焉”跟“哉”连用,表感叹语气。 (四)“焉”作助词
“焉”黏附于一些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意义跟作词尾的“然”相同,译为“……样子”。 (42)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4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4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4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46)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中山狼传》)
这些句子中,“焉”用于形容词性的叠音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如例(42)的“焉”义为“美美的样子”。
二、位于句首或句中时,“焉”的词性及意义 (一)作兼词
兼有介词和疑问代词的作用和意义,相当于“于何”。其中“于”是介词,主要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事物,相当于“从”、“在”等,“何”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哪儿”等。 (47)仲尼焉学?(《论语·子张》)
(4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36年》)
(49)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50)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47)中的“焉学”,王力版教材注释为“从哪里学”,从中可看出,“焉”相当于“于何”,位于句中作状语。例(48)(49)中,“焉”也相当于“于何”,“何”代地点,表示“从哪里”、“从哪儿”,分别位于句中或句首,作状语。例(50)中,“焉”位于句中作状语,表示“在哪里”之义。
(二)作疑问代词
“焉”作疑问代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表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等。例如: (51)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52)焉用亡郑以倍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5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 (5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55)夫子焉不学?(《论语·子张》)
(56)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
例(51)~(53)中,“焉”用于句首作状语,表反问。例(54)~(56)中,“焉”用于句中,作状语,表反问。 (三)作助词
第一,用于动词和前置的宾语之间,表示结构,相当于结构助词“之”、“是”,“焉”无实义,可以不翻译。
(57)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58)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例中,“焉”均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起结构作用,也有人称这种用法的“焉”为代词,用于句中复指前置的宾语,但我们认为,应该是助词,帮助把宾语提前更恰当。 第二,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实义,有时可以翻译为“啊”。 (5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前赤壁赋》) (60)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1)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史记·范雎列传》)
以上各例中,“焉”均用于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说明意犹未尽,还有话接着往下说,可不译。
三、“焉”作兼词和作语气词的辨析
1.句法功能不同。“焉”作兼词,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词性及意义,一般位于动词后作补语,如例(1)~(18)各句中,“焉”分别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于此”、“于彼”或“于是”、“于之”,用于动词后作补语;而“焉”作语气词,可用于动词后,也可用于形容词后,如例(30)~(41)中,“焉”在句中不作句子成分,只表示一定的语气。因此,“焉”若用于动词后作补语时,是兼词,反之,不作任何句子成分,就是语气词。
2.“焉”作语气词可以跟其他语气词连用,此时,它的介词性和代词性均消失,变成语气词。而作兼词的“焉”没这种功能,句尾一般没有其他语气词。所以,当“焉”和其他语气词连用时,是纯粹的语气词,语气的重点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3.句中谓语动词由存在动词“有”、“无”等充当,且“焉”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已经出现,句尾的“焉”作语气词。因为,既然“焉”指代的内容已在句中出现,那么“焉”就不必再重复指代了,所以,句尾“焉”的指代作用就消失了,只作语气词。例如: (62)南方有鸟焉。(《荀子·劝学》) (63)梁之上有丘焉。(《钴鉧潭西小丘记》) (64)殽有两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65)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孟子·梁惠王上》) (66)至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列子·汤问》)
例(62)中,“焉”指代的对象是“南方”,而“南方”在句中已经出现,“焉”的指代作用减弱,变成纯语气词。否则,“焉”若是兼词,就相当于“于彼”,那么此句就要翻译为“南方有一只鸟在那里”,这样,句意就显得重复,反而不通顺了。其余各例中,句首的主语代替了“焉”的指代作用,“焉”即为语气词,可以不翻译,若译为“在那里”,反而让人觉得啰嗦不通。 4.在表示感叹、疑问、强调、肯定的句子中,句尾的“焉”用作语气词。因为在这些句子中,看不出“焉”的代词性和介词性,只是表示各种语气,所以就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例(30)(31)中,“焉”表感叹语气,译为“啊”。例(32)~(34)中,“焉”表反问,译为“呢”。特别是(37)(38)两例,更能说明其作语气词的用法,这两句的句子结构是平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例(37)上一句句尾用“焉”,后句用“也”,例(38)上句句尾用“矣”,后一句用“焉”,说明它们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语气词,为避免行文重复,故用了不同的字表示。 四、“焉”作兼词和代词的辨析
1.“焉”作代词,可以指代事物、人物,也可以指代地点,还可以表示疑问,既可用于句尾,也可用在句首或句中。作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时,一般用于句中动词后直接作宾语,出现在句尾,例如例(23)~(29)。但偶尔有作指示代词位于句中的,例如《中山狼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作疑问代词一般用在句首或句子中间作状语,它们的语法功能不同。 2.作兼词时,“焉”兼有指示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主要出现在句尾。除此,作兼词的“焉”有时也可以位于句中,但兼有的是疑问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相当于“于何”,是介词结构作状语,一般表示询问,跟作疑问代词的“焉”的用法也不同,例如例(46)~(49)。“焉”作疑问代词一般位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反问,如例(51)~(56)。二者无论是意义或语法功能都有所不同。 五、结语
综上所述,“焉”的用法是很复杂的,词性多样,意义也很灵活,本文通过对虚词“焉”的综合研究,说明“焉”最基本的用法是作兼词,是介词兼指示代词,而解释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不甚妥当。作兼词的“焉”和作代词及语气词的“焉”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我们要学会辨别并能正确区分它的各种用法。总之,对于句尾的“焉”,首先应该把它当作兼词解释,当它作兼词的意义讲不通时,再考虑其他的用法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许嘉璐.古代汉语(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荆贵生.古代汉语(上册)[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荆贵生.荆贵生语言文字论文集[C].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