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4期 Vo1.23 №4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AN VOCATIONAL COLLEGE 2009年12月 Deeember 2oo9 论“非正式 群体"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刘 红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雨城区 625000 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地的增加,使在校生 人数剧增,且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面 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而在专科层次实行辅导员管理 制度,一名辅导员需管理上百名甚至更多的学生,进 一步加大了学生的管理难度。为此,笔者作了一些 调查,试图通过对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分析,探索 出一条搞好学生管理的新途径。 1“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特征 群体是指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特定的目标, 在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人们 的集合…。“非正式群体”则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 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 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非官方”团 体,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客观地存在着 ]。 1.1“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人们常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活动方式,将其 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大类。就学生 而言,“正式群体”包括年级、班组等,它是一种“官 方”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基于人际关系而形成 的一种“无形”的组织,属于“民间”群体,它由某种利 益或观点相同、兴趣一致、感情相合、经历相似的人 所组成,包括各种社团、兴趣小组、自学小组以及各 种形式的“小圈子”、“小集团”等,是出于满足正常学 习以外的某种心理需要而产生的。 研究表明,具有负面影响“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教师的误解、歧视:挫伤学生自尊心最主要 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误解、歧视。因为偶发事件而 使教师对当事学生误解,因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歧视,都会使那 些学生消沉、颓废而选取全面消极的态度。 (2)同学的歧视:有优越感的或受老师器重的学 生对另外一些学生的歧视、排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同学如果说出:“某某,就你丢了我们班的 脸。”一类的话语及孤立这类学生的行动,客观上把 有自卑感、有反抗情绪的后进生向消极型“非正式群 体”的方向推进了一步。有的学生往往是遭周围大 部分同学的鄙视,得不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而形成反 抗的群体。 (3)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的不良行 为、不正确的意识会对子女产生极不好的影响。缺 少家庭温暖的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单亲家 庭以及受家人“特别”对待的孩子也会因相同的不幸 而互相寻求慰籍,继而攒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小圈子。 (4)来自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 现象长期的潜移默化,如贪污腐败、赌博以及不健康 的书报、音像制品等会使学生的心态扭曲,产生厌 世、厌学情绪。 1.2“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松散性“非官 方”组织,因此具有以下特征 : (1)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赖和信任的程度 较高,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行为 一致性。 (2)没有成员编制,但有自发产生的“核心人 物”,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成员的行 为受到自然形成的不成文的“规范”的调节。 (3)群体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服从群体目标的 自觉性较高。 (4)群体内部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5)群体具有重叠性和不稳定性,一人可以同时 一1一 第23卷第4期 Vo1.23 №4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AN VOCATIONAL COLLEGE 2009年12月 December 20o9 参加几个“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一旦分散,群体即告 解体。 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学生中出现的打群架现象, 多属此类情况。 2“非正式群体”的正、负作用 (3)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消极型、破坏型的“非正 式群体”对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带积 极意义的“非正式群体”如“兴趣小组”、“互助小组”、 在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如何,视具体 情况而论,它既可以起正面作用,也可以产生负面影 响,关键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能否为达到“正 班级球队等,若其活动过于频繁,一次活动的时间持 式群体”的目标服务。 2.1“非正式群体”的正面作用 一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的正面 作用: (1)培养荣誉感,增强凝聚力:学生自发组织的 各种球队在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赛时,往往会吸引本 班的同学前去观战助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 义观念和荣誉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大有裨益。 (2)互助互爱,排忧解难:学生中的“互助小组”、 “自学小组”,由于其成员间的感情融洽、关系密切、 彼此信任,所以在生活上能互相关心,学习上能互相 帮助,使有困难的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以极大的 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3)沟通意见,稳定情绪:由于“非正式群体”成 员之间的交往频繁,信息沟通很快,容易造成舆论上 的一致。因此,管理者可通过各种“兴趣小组”、“互 助小组”、“自学小组”及时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 其思想状态,并可将有关决定、处理意见或答复通过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传达到成员中,起到尽 快稳定学生情绪、平息事端的作用。 2.2“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 虽然“非正式群体”具有上述的正面作用,但一 些“非正式群体”也会造成以下的负面影响: (1)容易滋生狭隘的小集团主义:由于“非正式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某种相同的利益或观点,而其 “核心人物”对其他成员又有极强的影响力和控制 力。所以,凡事总是从自身利益着想,缺乏全局观 念。长此以往,必然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性。 (2)导致“江湖义气”在班集体中的蔓延:由于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或是同乡或兴趣相同或同属差 生,因而使其关系十分密切。一旦群体中的一员与 他人发生冲突,常常会使整个群体参与进去,导致事 态的扩大,增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会影响到学生 一2一 续较长,也必然要影响到学生的休息,导致学习的精 力不足或注意力不集中而降低学习效率。 (4)学习上不努力,生活上腐化:在“非正式群 体”中,由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彼此 接近、趋于同一的类化过程。这是因为相互模仿,受 到暗示、表示顺从所造成的。所以,如果某一成员的 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成 员,导致多数甚至全体成员学习不努力。由于学习 成绩差,使其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 法,结果是群体成员聚在一起赌博或进网吧玩游戏, 男生抽烟、喝酒,女生涂脂抹粉、穿着妖冶。在这些 人的身上看不到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时代精 神。 3 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面作用 班集体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通 常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 或班主任)应当了解班上的“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 的基本情况,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引导,使其与“正式 群体”互相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作用。 3.1 正确认识、评价“非正式群体” 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现象,是 学生间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者对此不能 采取回避的态度,应深入到学生中了解“非正式群 体”的数量、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成员构成、领导核 心、思想倾向、行为目标和活动方式等情况。努力做 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小其消 极影响。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强行加以禁止,常 适得其反。如果否认或放任自流,也会影响“非正式 群体”正面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目标 的实现。 3.2正确区别、对待“非正式群体” 管理者应当经常深入班级中,掌握班级中“非正 式群体”的状况,分清哪些对班集体有利,哪些妨碍 第23卷第4期 Vo1.23 №4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AN VOCATIONAL COLLEGE 2009年12月 December 2oo9 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趋利 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依据“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不同,可将其分 为四种类型 : 其合理的建议,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其正面作用, 削弱其负面影响,使其行为目标符合班集体的利益。 (3)做好“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 “核心人物”是自发产生的,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可,其 (1)积极型:如“自学小组”、“互助小组”等,其活 动可以促进班集体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管理者对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威信高、影响大,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 管理者在与其接触中应坦诚相待,关心他们,爱护他 们,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通过他们去影响群体 (2)无害型:如以兴趣、爱好为纽带或因是同乡 而形成的各种“小团体”,其活动对班集体目标的实 现无妨碍作用,但也不关心班集体目标的实现。对 这类“非正式群体”应加以正确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更不能持排斥、冷落的态度。 (3)消极型:如由差生组成的“小圈子”,他们对 班集体目标的实现能产生阻碍与干扰作用,应采取 有效措施限制或改变其消极行为。 (4)破坏型:在班集体中,一般不存在破坏型的 “非正式群体”,但在班级间则有形成的可能。其成 员常常成为害群之马,他们的行为往往影响他人的 正常生活、学习,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教育无效 的情况下,应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裁和取缔。 3.3努力改造“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发 展乃至学习、生活极具影响力。如果非正式群体的 价值取向、目标、行为规范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管理 者就应适时介入,适度引导,将其纳入班集体的发展 轨道。 (1)加强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情感交流:由于 “非正式群体”是以感情为纽带、以心理相容为基础 的,因此,只有与其成员真诚相待,以情感人,积极参 与他们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并在物质上、精神上 给予支持,才能密切关系、增加了解、建立友谊,进而 实施影响,促使其活动健康发展,为实现班集体的目 标服务。 (2)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的行为目标:无害 型、消极型、破坏型“非正式群体”的行为目标与班集 体的目标不一致,管理者应当注意目标导向,组织他 们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 中的其他成员,充分调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努 力防止和克服消极行为。人们常说的“擒贼擒王”就 是这个道理。 (4)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端正他们对“非正式 群体”的认识:管理者应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 群体”现象,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并可同时开展学 生的自我教育,让其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对自 己的言行随时进行剖析、反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 力,端正对“非正式群体”的认识,自觉抵制“非正式 群体”的消极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非正式群体”对 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负面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正式群体”在学生中是客观存在 的,它对班集体目标的实现和同学问的人际关系都 有着重大影响。管理者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最大 限度地利用其正面影响,努力协调好“非正式群体” 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形成合力,在实现 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 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长山,孙津.管理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1993.155—159 [2]杨发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青海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2,20(2):113 [3]潘从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08.6:8 [4]洪岑.构建和谐校园应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J].内 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o8,21(5):45 [5]朱福第.浅谈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对策[J].卫生职 业教育.20o8.26(1):76 —3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