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接触悬挂调整技术交底讲解

来源:好土汽车网


施工技术交底表

工程名称 湘桂铁路柳州至南宁段电气化改造工程LNDH-2标段 接触网工程 施工区段 交底时间 技 术 交 接触悬挂安装与调整(具体内容见附页) 底 内 容 施工主要 见附页 注意事项 保证质量 见附页 措 施 安全防护 见附页 措 施 黎塘至邕宁段 年 月 日 技术交底人 参加人员 说明:本表由技术交底负责人填写,接受技术交底方负责人签字认可,本表一式二份 ,交底单位和接受交底单位各一份。

接触悬挂安装、调整技术交底

一、接触悬挂安装与调整应满足以下要求:

1、本次工程设计的接触网悬挂安装与调整包含:定位装置安装,四跨锚段关节调整,线岔调整。

2、本线路供电方式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接触悬挂采用直链型悬挂,即承力索和接触线在同一竖直面内。

3、接触网标称电压为25kV,最高工作电压为27.5kV,短时最高电压为29kV,最低工作电压为20 kV,非正常情况下不低于19kV。

4、接触网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结构高度1400 mm。正线接触线采用120 mm2铜锡合金线,承力索采用铜合金绞线 95 mm2,满足载流要求;站线承力索采用70mm2铜合金绞线,接触线采用85mm2铜锡合金接触线。接触线导高一般为6000mm,最低不小于5750mm,黎塘I场接触线导高采用6450mm。

5、腕臂用棒式绝缘子一般采用高强度瓷质棒式绝缘子,跨线桥两端采用合成硅橡胶绝缘子,抗弯强度均不小于12kN。

6、绝缘锚段关节转换柱处、接触网下锚处及软横跨上悬式绝缘子均采用硅橡胶绝缘子;接触网绝缘泄漏距离按重污秽区设计,绝缘元件(组)的公称泄露距离一般不小于1400mm。

7、道岔处接触网布置采用交叉线岔方式。

8、电分相采用七跨锚段关节电分相布置方式,锚段关节采用四跨关节。 9、既有跨线建筑物下的接触网悬挂方案:(1)采用降低结构高度、承力索带电通过;(2)降低导高及结构高度、承力索带电通过。

10、当跨线建筑物净空高度不足时,降低结构高度,一般按最短吊弦不小于400mm设计,困难时按最短吊弦的长度不小于300mm控制。

11、腕臂柱采用绝缘旋转平腕臂形式。

12、两股道车站基本站台范围内采用双线路腕臂或软横跨安装。

13、车站内三股道及以上线路采用软横跨定位,软横跨在节点松边一侧上下部定位绳安装恒张力弹簧补偿器,加强软横跨的稳定性。

14、有雨棚车站采用与雨棚柱合架的双线路腕臂安装方式。

15、平腕臂与斜腕臂间增设腕臂支撑,正定位设定位管支撑,反定位设防风

拉线。

16、主要线材选型

项目 承力索 接触线 供电线 回流线 架空地线 横承力索 上下部定位绳 接触网下锚拉线 附加导线下锚拉线 接地连接跳线 线材名称 铜合金绞线 铜合金绞线 锡铜合金电车线 锡铜合金电车线 钢芯铝绞线 钢芯铝绞线 钢芯铝绞线 镀铝锌钢绞线 镀铝锌钢绞线 镀铝锌钢绞线 镀铝锌钢绞线 铝绞线 规格 JTMH95 JTMH70 CTS120 CTS85 LGJ-185/25 LGJ-185/25 LGJ-70/10 LXGJ-80/19 LXGJ-80/19 LXGJ-100/19 LXGJ-100/19 LJ-70 额定张力(kN) 15 15 15 9 12(最大值) 12(最大值) 6.5(最大值) 附注 正线 站线 正线 站线 17、导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

高 度 值(mm) 项 目 允许带电通过装载高度 接触线最低点高度(困难) 接触线悬挂点高度 区间及车站 5300 5750 6000 跨线建筑物及下承桥 5300 5700 6000 隧道内 5300 5700 5750 18、跨距及拉出值选用

曲线(m) 跨距(m) 300 400 500 800 1000 1200 1500 1800 2000 2500 3000 4000 35 40 45 50 55 55 55 55 60 60 60 60 4000以上或直线 60 ±300 拉出值(mm) 400 400 400 400 350 250 250 250 150 150 150 150 19、定位器选型

型号 G10型限位定位器 G12型限位定位器 软横跨限位定位装置 G1型普通定位器 代号 JL0563 JL0563 JL0563(R-1250) JL63(G1)-89GA 拉出值(a) 450~150 150~0 ±300 ±300 定位器长L(mm) 1000 1200 1250 745 限位间隙d(mm) 12 10 9 备注 一般适用于直线及小曲线正定位 一般适用于直线及小曲线反定位 适用于软横跨正线 用于站线反定位

G2型普通定位器 软定位器 JL63(G2)-89GA JL64(GR)-2003 ±300 400 1000 用于站线正定位 一般适用于R<1000m曲线

正线采用铝合金矩形限位定位器,站线采用普通G1或G2钢定位器,站线软横跨采用普通G3钢定位器,半径 R<1000m曲线采用软定位器,关节部分中心柱采用特型定位器。具体型号选用以上部施工表为准。

20、定位器安装坡度

21、定位管斜拉线定位管卡子改为1.5型定位环。

22、定位线夹、电连接线夹、中心锚结线夹、吊弦线夹等易经受振动影响的零部件均采用防松螺母。M14以下螺栓、螺母、垫圈一般采用不锈钢件。

23、悬吊滑轮、承力索座悬挂的承力索及线岔处的承力索采用铜包钢材质的预绞式保护条。

二、定位装置安装技术标准

1、套管双耳与平腕臂上承力索座安装在同一平面内,平腕臂外露300mm,套管双耳与承力索座中心间距一般为200-300mm,特殊情况见腕臂预配表。

2、限位定位器是按受电弓最大抬升200mm设置;站线用定位器的坡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定位器倾斜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应采用坡度尺检测。非限位定位器根部与接触线之间的高差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

3、安装后,平腕臂及定位管外露尺寸应满足200~400mm的要求;腕臂支撑一般设置在斜腕臂定位环上方150mm处,与平腕臂的夹角α应控制在60°~70°之间;定位器坡度参数Δh值允许偏差±10mm。

4、正、反定位定位管均应保持水平,正定位允许抬头,反定位允许低头,但其坡度不得大于150mm/m。

5、施工时承力索应位于接触线的正上方,承力索悬挂点的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安装后平腕臂不得低头。当需要降低结构高度时采用降低上底座的安装高度或增加定位管方式达到安装要求。

6、拉出值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曲线区段拉出值允许偏差0~-20mm。 7、限位间隙调整:限位间隙应符合要求,限位间隙施工允许偏差为±1mm。 8、定位器必须保证接触线拉出值和工作面的正确性,且要有一定的坡度(对定位环安装高度:站线正定位250mm、站线反定位375mm,站线软横跨定位300,软定位170)。

9、固定定位器的定位管承水平状态,偏差+20、-0mm各种定位管的斜拉线应保持顺直。转换柱处非支与工作支定位管之间隙不得小于80mm。

10、采用支持器安装时,定位管在支持器的外露长度为75mm(50-100),定位管应封口或带管帽。

11、定位器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当温度变化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量应与接触线在该点随温度变化的伸缩量相一致,其偏角最大不得大于18°。

12、各定位器应能自由转动,不得卡滞。

13、绝缘关节中心柱处为保证绝缘间隙,定位管安装可倾斜。

14、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规定。 三、接触悬挂调整技术标准

1、接触线悬挂点距轨面的高度一般为6000mm,允许偏差应不大于±10mm。 接触悬挂安装高度以及跨中最低点高度如下表所示:

工程范围 黎塘I场 黎塘II场-邕宁 地 段 车站 区间/车站 接触线悬挂点高度(mm) 6450 6000 接触线允许最低高度(mm) 5700 5700 带电通过允许货物装载高度(mm) 5300 5300 2、定位点两侧第一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等高,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偏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形。

3、接触线工作支高度变化时,其坡度变化率一般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不大于3‰。两相邻悬挂点处接触线的高差应符合接触线坡度变化的要求,一个跨距内任意两相邻吊弦处接触线的高度差不应大于20mm。

4、遇有站场内存在股道高差时,应优先保证正线的结构高度及导线高度。侧线满足导高及定位器坡度。

5、接触线工作面须端正,工作部分不得扭转、弯曲,各种线夹均应端正,接触线接头处应专设一根环节吊弦(原则上不允许有接头)。

6、绝缘锚段关节内两接触线间距(水平450 mm,转换柱处垂直500 mm)及两接触悬挂其他各带电部分的空气绝缘距离(一般为400 mm )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30、-0,中心柱处两接触线应等高。

7、非绝缘关节转换支柱处,两接触线间距(水平200 mm,垂直500 mm)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 mm。

8、道岔柱两接触线间距(根据支柱所在道岔线间距确定,一般水平300 mm,垂直300 mm)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 mm。

9、接触线细调前,必须调好张力补偿装置,做好中锚。 10、张力补偿调整,应依据安装曲线进行,允许偏差±100 mm。

11、断线制动装置应动作可靠,卡块在温度变化时应能在制动框架钢管内自

由移动,卡块卡在第十个坠砣处。(自下至上)

12、b值计算:承力索b=b+0.00032(传动比1∶3)。 13、腕臂和定位器的偏移方向应正确。

14、接触悬挂空气绝缘间隙不得小于下表的规定:

①受电弓在任何情况下距接地体瞬时间隙不应小于200mm,困难时不应小于160mm;

②在高程大于1000m地区,表中所列空气绝缘间隙值应进行修正,按现行有关国家标准增大;

②在既有的低净空隧道、跨线桥等建筑范围内,采用正常间隙确有困难时,方可采用困难值,并应采取防雷措施,但重雷区及海岸线10km以内的区段的空气绝缘间隙,应采用正常值;

空气绝缘间隙值(mm)

序号 1 2 3 4 5 6 7 有 关 情 况 绝缘锚段关节两悬挂点间隙 一般情况(适用于任何高程) 吸流变压器处 正常值 450 300 500 300 350 200 330 250 100 50 500 困难值 - - 450 240 - 160 - - 75 - 300 同回路自耦变压器供电线带电体距接触悬挂或供电线带电体间隙 25KV带电体距固定接地体间隙 25KV带电体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间隙 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高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时间隙 隔离开关引线、电连接线(包括跨另一支接触悬挂时)及自耦变压器,供电线跳线距接地体间隙 在对向风吹,风速为13m/s时,25KV带电体与自耦变压器中线或保护线的间隙 绝缘元件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间隙(适用于任何高程) 瓷及钢化玻璃绝缘子 复合绝缘子 8 9 25KV带电体距跨线建筑物底部的的静态间隙 15、四跨锚段关节接触线高度调整,在一个转换柱从工作支开始向其下锚方向顺序调整。在两转换柱之间的跨距内,接触线前2/3范围内按设计高度调整,后1/3范围直到下锚柱,为非工作支,调整为平滑升高。拉出值的调整,应先确

定工作支接触线的位置,然后确定非工作支接触线的位置。

16、四跨非绝缘锚段关节调整技术标准

①腕臂顺线路偏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②悬挂点承力索距轨面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50 -0mm 。

③悬挂点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垂直面上,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④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⑤限位定位器的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1mm。

⑥凡松动过的紧固螺栓的紧固力矩,均应用力矩扳手检测,并应达到原紧固标准。止动垫片应揋到位。

⑦四跨式非绝缘锚段关节,两转换柱的接触线非工作支抬高500mm,承力索抬高500mm,水平距离为200mm。在中心柱处接触线应有一段长度等高。并在等高点处接触线应抬高40mm。

⑧中心柱处两接触线应等高,施工允许偏差为±5mm,等高点(段)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⑨转换柱处当非工作支接触线位于工作支定位管上面时,其间隙不应小于50mm。

⑩更换吊弦应安装在原位置,以免产生硬点。 17、四跨绝缘锚段关节调整技术标准

①腕臂顺线路偏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注意双腕臂的偏移值方向是相反的,不要调错)

②承力索与接触线上的合成绝缘子串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50mm。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上、下应对齐,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③悬挂点承力索距轨面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 -0mm 。 ④悬挂点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垂直面上,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⑤靠近交叉点转换柱接触线(非工作支)应按设计要求抬高150mm以上,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远离交叉点转换柱接触线非工作支应按设计要求抬高

450mm,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

⑥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⑦限位定位器的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1mm。

⑧凡松动过的紧固螺栓的紧固力矩,均应用力矩扳手检测,并达到设计要求值。把止动垫片揋到位。

⑨关节两悬挂间的空气绝缘间隙为450mm,施工允许偏差为+50 -0mm。 ⑩悬挂点、吊弦点处的导高应符合设计要求,超标的吊弦应重新预制更换。 ⑾中心柱处两接触线应等高,施工允许偏差为±5mm,等高点(段)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200mm。

⑿更换吊弦应安装在原位置,以免产生硬点。完成后,应复测导高,并应达标。

18、道岔定位的调整技术标准

①正线导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导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600-1050mm范围为始触区,在该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电连接线夹、金具等。

②在平均温度时线岔中心安装于两线交叉点位置的下支接触线上,线岔安装后应能保证接触线在线岔内随温度变化自由移动。

③道岔柱拉出值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道岔线间距800mm处,正线、侧线接触线必须位于受电弓中心的同一侧。

④采用交叉吊弦,交叉吊弦指正线承力索在此处悬吊侧线接触线,侧线承力索交叉悬吊正线接触线。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的间距仍按正常取值,即6~10m。始触区前安装交叉吊弦1组,安装在550-600mm处。正线与侧线的两根吊弦的间距一般为2m。交叉吊弦的安装顺序应保证在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接触到的吊弦为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顺正线线路方向两吊弦间隔600mm-800mm。安装时应注意线岔后的第一根吊弦必须在始触区外。

⑤始触区范围内侧线接触线抬高20mm,定位点道岔处抬高30mm。下锚转换柱处导线抬高150mm。交叉点处正线应一直处于站线下方。

⑥正常位置温度20℃安装时,限制管中心重合于接触线交叉点;安装温度

高于正常位置温度,应略偏于下锚方向;低于正常位置温度时,应略偏于中心锚结方向。

⑦线岔一侧两导线均为工作支时,在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两导线等高,误差为10mm。线岔的另一侧,当两接触线有一条是非工作支时,在线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50-80mm。

19、接触网主要零部件螺栓紧固力矩表 20、

序号 螺栓名称 紧固件名称 力矩(N.m) 螺栓朝向 顶紧螺栓朝来车方向 螺帽顺来车方向 顶紧螺栓朝上 顶紧螺栓朝来车方向 顶紧螺栓M12 φ70 铝合金承力索座 顶紧螺栓螺母M12 压紧螺栓M12 压紧螺栓M16 顶紧螺栓M12 双套管连接器(套2 管双耳) 顶紧螺栓螺母M12 双套筒连接螺栓M20 腕臂斜撑双耳套筒(Φ42) 顶紧螺栓螺母M12 55型套管单耳(定4 U 螺栓M16 位环) 70型套管单耳(定5 U 螺栓M16 位环) 3 定位管双耳套筒(Φ55) 顶紧螺栓M12 75 50 50 70 75 50 100 70 50 70 70 75 50 1 顶紧螺栓M12 顶紧螺栓螺母M12 6

U 螺栓M12 7 锚支定位卡子 线夹螺栓M12 螺栓M12 8 9 定位器支座 W型定位支座 U 螺栓M16 U 螺栓M16 44 44 50 70 70 20 44 25 定位器座上由上往下穿;定位器上螺帽在来车方向 螺帽在定位器本体的反方 螺栓穿向支柱内侧,螺帽在支柱内 销钉穿向田野侧 销钉穿向田野侧 承力索中锚,由线路穿向田野侧,长螺栓在上,螺栓在下。导线中锚:由上往下穿,短螺栓在线路侧,长螺栓在田野侧 10 ZJ型限位定位座 M10限位螺母 11 软横跨定位支座 螺栓M12 螺栓M10 12 电气连接跳线 M10 螺栓 25 螺栓M12 13 定位线夹 M10 螺母、螺栓 44 32 14 腕臂底座 螺栓M20 120 15 16 17 18 接触线终端锚固终端双耳、右线夹 螺纹锥套 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 顶丝型终端锚固线夹顶丝 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 右螺纹锥套 顶丝M12 杯口螺栓 螺栓M12 80 80 44 100 44 19 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 螺栓M10 46

20 弹性吊索线夹 整体吊弦承力索吊弦线夹 螺栓M8 23 21 螺栓M10 25 由上往下穿,短螺栓在线路侧,长螺栓在田野侧 与接触线螺栓相反 在直线上由田野穿线路,在曲线上由曲外穿向曲 内 22 整体吊弦接触线吊弦线夹 螺栓M10 25 23 24 25 26 27 可调吊弦固定螺栓 棒式绝缘子U型螺栓 电连接线夹 线岔 分段绝缘器 螺栓M10 螺栓M12 螺栓M12 螺栓M10 螺栓M10 螺栓M20 15 44 44 25 43 120 由支柱穿向拉线侧,螺帽在拉线侧 垂直线路螺栓穿向:由田野侧穿向线路侧 螺栓由支柱内向支柱外穿 H型钢柱上单边拉28 线底座 29 附加线对向下锚的拉线底座 螺栓M20 120 30

棘轮底座安装螺栓 螺栓M20 120 六、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审阅设计文件,理解设计意图,不让设计问题进入施工过程。 2、严格按设计文件、施工规范组织施工,严格工程质量检查,凡前道工序不满足施工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的严禁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3、加强技术基础工作,施工中认真执行“三检”制度(即工前、工中、工后检查)。

4、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体系,一切工作在可控状态下运行,使施工的工

作和过程有可追溯性,做到责任分明,有据可查,使施工不致遗漏或出错。

5、严禁踩踏导线,不得给导线施加任何外力。

6、当接触线线面有扭面,弯曲等现象时应对接触线面进行修正。修正过程中应保持吊弦夹不发生偏斜现象。

7、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 8、所有螺栓用梅花扳手拧紧,再用力矩扳手检测达标。 七、安全保证措施

1、施工中所用各种机具设备及受力工具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不合格者严禁使用。

高空作业应采取传递绳传递工具、材料,严禁上、下抛掷。

2、登高后必须首先系好安全带,然后才能开始进行施工作业,安全带钩环应挂在作业上方牢固可靠处;①取、挂安全带钢环时,严禁双手进行操作,必须一手抓住固定物,一手取、挂钢环;②安全帽的安全绳必须系紧,工作服应扣好扣子,严禁敞开,以免影响视线和施工作业。

3、作业人员在上、下杆过程中,必须遵守“慢、稳”的原则,上杆过程中手不抓紧、稳脚不动,下杆过程中脚不踏稳手不松,严禁手里拿着工具、材料上、下杆。

4、上线施工时施工作业人员上下班严禁在轨道上行走,在路肩行走时所带的料具不得侵入铁路建筑限界,横穿铁路或运送料具时应止步了望,确认两端无来往车辆后,方准通过,站内运送料具时应设好驻站防护和现场防护。

5、铁线收回,禁止乱仍。 6、不合格品严禁使用。

7、作业时,任何料具、人员不得侵入邻线建筑限界。

8、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登高作业扎好安全带并试拉。上下支柱要脚踏稳准,手把牢靠;上下同时作业时,应避免上下处于同一垂直面上,以免高空坠物伤人。

9、作业前应做好接地措施,以防静电伤人。

10、既有线附近施工应注意保持与既有带电体的距离,不得在安全距离小于5m的地方施工。

11、车站为行车既有线路,过往车辆多,施工时设专人防护。

12、既有接触网附近施工时注意绳索等施工工具的摆动,不得上、下抛掷料具,施工完做到工完料尽。

13、既有线路上施工不得将钢卷尺、铁线等长导体连接钢轨,以免连通轨道电路出现红光带影响行车。

14、既有线施工如遇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禁止施工。

15、不得在既有线上行走、坐卧、休息,横过既有线坚持“一站、二看、三通过”的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