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沙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示范课
李四梅 颜 翊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了解庄子及写作背景,诵读课文,师生共同疏理文字和语法障碍。] 第二课时 教学实录
一、落实基础,探究文“道”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熟悉了课文,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段,要求不错字、不倒字、不添字,一气呵成。(学生齐读,整齐响亮)
师:读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文本很熟悉了,下面检测关键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通过刚才朗读和释义两个环节,看来同学们对本文的基础知识已掌握很好。老师奖励你们一个视频(很有趣带点夸张的庖丁解牛动漫视频)。 师:庖丁经过哪几个阶段才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道境呢?
生 2:我觉得庖丁经历了三个阶段:目有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牛。
师:对,由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庖丁掌握的这个规律就叫做道。文惠君听完庖丁的话, 领悟了怎样的养生之道?它和解牛之道有什么联系?
生 3:我觉得欲明养生之道,须先弄清庖丁的解牛之道。庖丁的刀为什么不折,我们认为它首先是依乎天理,遵道而为。
生 3:遇到难处,关键处即文中的“肯綮”处,庖丁怵然为戒,小心谨慎,即使有道在胸,依然养刀有道,慎为谨行。
生 4:我觉得庖丁技术如此好,还在于他从不每天拿刀炫耀,总是缮刀而藏,显得低调内敛。
1 / 6
《庖丁解牛》教学实录和点评
师:庄子以刀喻人,以结构复杂的牛体喻现实社会,保护刀的方法就是养生的方法。尽管社会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天理,回避矛盾,谨慎小心,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师:当然庄子这种低调谨慎回避矛盾、压缩个体精神人格空间以养生的方法,在今天已经价值不大了。但文中所提到的顺应自然的“道”却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下面让我们走近老子,领悟道的智慧。 二、走近老子,领悟“道”智
师: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道”,我们这里仅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三则。 (投影第一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 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第二十五章)
师:有人说任何哲学思想都是一种假设。对于任何哲学而言,大胆假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大胆假设有一种东西,在天地之前已出生,没有声音,没有形体,广大无边,运行不息,伸展远方,又返回本原。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声无味无象无形,超越感官与时空,是天地之源,是永恒的规律和法则。 (投影第二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师:这一则老子认为万物均取法自然。“自然”即自身本来的样子,本身的运行规律。老子告诉我们“道”不可改变,但可把握,我们既不可逆道而为,亦无须听天由命。做事要自然而为。
(投影第三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师:这一则老子告诉我们,“道”是独一无二的,万物皆生于道,所以世间万象无论多么复杂皆可用“道” 去解释。可见道是本质、原因,万物是现象、结果。道存 于万物之中,亦足以解释一切现象。
师:那么这个假设的、形而上的、精神上的道有何意义?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思维的改变,尤其是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改变。同学们现在有没有感觉到道的
2 / 6
《庖丁解牛》教学实录和点评
存在:学习有道、写字有道、听课有道,做笔记也有道……放眼窗外,小到一片黄叶的飘零,一只黄莺的啼叫,大到日月行空,山崩地裂,无不有道在运行。如果你相信道的存在,你就会用道的眼睛去看世界,就会用道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就叫做信念所至,能量随生。
三、拓展延伸,我来悟“道”
师:看来“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为的,下面让我们走近哲学家、文学家,看他们如何阐释所领悟到的人生之道的?
(投影:1.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2《. 五灯会元》中维信禅师的人生三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3.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生分三个时期: 合群阶段,沙漠阶段,创造阶段
(要求学生品读素材,两人小组合作,任选一则谈谈你所领悟的哲理,四分钟后请学生谈)
生 5:我觉得尼采的合群阶段是指幼年时人的自我意识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阶段是指青少年时期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阶段是指成年后我们通过个人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生 6:我觉得禅师对于山水的认识与庖丁对于牛的认识是一样的,目有山水—目无山水—目有山水,显示我们对外在世界逐步认识的三部曲:了解、深入、领悟。第三层的山水已不是第一层的山水,那是对现象与本质的全面把握。
3 / 6
《庖丁解牛》教学实录和点评
生 7:王国维先生引用的三句诗我理解为先有与众不同的理想,再为理想而执著努力,最后终于实现理想,也可以称之为成功三阶段。 师:(总结提升)见投影——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境——求学立志,目标高远(悬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坚忍不拔,孜孜以求(苦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境—千锤百炼,终成正果(顿悟) 《五灯会元》中维信禅师的人生三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象、肤浅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内里、深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彻悟、超然 师:尼采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 一是合群期,崇敬、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
二是沙漠期,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
三是创造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但这肯定仅仅是出于自己,我就是命运。 四、畅所欲言,小组论“道”
师:刚才我们跟着中外大家悟道,下面我们自己来做做哲学家。
小组活动:结合个人体验、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谈自己对学习、生活、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看法,并选择三个关键词依次定义自己所领悟的三境界。
4 / 6
《庖丁解牛》教学实录和点评
生 8: 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三境界: 狂、强(jiàng)、静 生 9:亡国三阶段:失民心、失政权、失天下 生 10:交友的三阶段:相识、相交、相知 生 11:读书的三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共有四组同学发言,都相当精彩) 五、教师寄语,鼓励遵“道”
你见或不见,道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悟或不悟,道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得道者事半而功倍,失道者事倍而功半。
一个优秀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最早掌握“道”的人。祝同学们早登道境,金榜题名!
【观察者语】 精心选点,深度挖掘
——《庖丁解牛》案例观察与分析
本课之所以深受好评,我以为关键在于教师敢于大胆取舍,大胆突破文言文字词篇章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精心选点,广度延伸,深度挖掘,令人击节赞叹。何谓“语文选点突破法”?即在解读一篇课文时,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宜的“切入点”,并围绕这个选点去“提 三至五个有分量的问题水到渠成由课内延伸自课外, 从而高效完成重点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语文选点突破法”,古代经学串讲中就存在。1903 年我国语文课程独立设科以来,更不乏实践者。现代教育大师也甚为倡导之。叶圣陶的“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吕叔湘的“ 少而精”,都有“ 选点突破”精讲的意思。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用到这一教学方法。但其研究处于“例谈”的浅层面,不能上升到“教学理论和实践层”,达不到
5 / 6
《庖丁解牛》教学实录和点评
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高效目标。
本课可谓“语文选点突破法”的典型案例。李老师敢于精心选点,深入挖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 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 体悟道的意义,居然在一堂课内让学生对玄奥的“道” 有了一个较真切的认识。
整个课堂以“道”为核心展开,共设五个环节:落实基础,探究文“道”——走近老子,领悟“道”智—拓展延伸,我来悟“道”——畅所欲言,小组论“道”——教师寄语,鼓励遵“道”。由庖丁解牛之道切入养生之道,再由老子的道切入文史哲王国,探寻人生之道,再由评价他人之道到学生自悟生活之道。由深入文本至超越文本,由悟道至论道,由理论阐发至实践操作,每一个环节都精心预设,前有铺陈,后有提升。可谓流程清晰且节节高起、层层深入,尤其是最后的学生论道环节,学生发言踊跃且思维清晰流畅,旁征博引,素质极高,赢得满堂喝彩,让人深叹学生素质之高和课型设计之巧妙。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将深奥的道与日常生活、与文史哲自然嫁接,可谓四两拨千金,体现了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李老师所倡导的“用道的眼睛去看世界,就会用道的思维去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思想引人深思,这也是研究型老师要具备的思维。
本课选点精准,突破高效,整个课堂亮点频出,精彩不断,可谓紧凑课堂、丰富课堂、深刻课堂,是“选点突破”课型的成功范例。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