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成立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
中共二大: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群众路线
中共三大:国共合作和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议案 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枪杆子里出政
权”
遵义会议: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判左倾关门主义
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中的领导权问题) 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全会:两个转变、两个务必
新政协:《共同纲领》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
前进”;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八届九中全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
世纪
十六大:三个代表写进党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全面阐释科学发展观;概括中特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
北京召开。
※ 以下是全面的版本:
时期 会议名称 中共一大 时间地点 1921.7.23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内容 1. 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2. 确立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从而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 3. 实际工作计划: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4. 选举中央局:陈独秀(书记)、张国焘、李达 影响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Ps:会后开始发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国民大革命时期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 1. 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明确敌人:资本1. 它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 性质和革命性质,明确了中2. 制定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最低纲领:a.打倒军阀 b.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c.2. 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3. 提出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到群众中去 命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国4. 提出:联合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革命的新高潮必将来临。 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p240) 1923年6月 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广州 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 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中共三大 国名党一大 1924年1月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广州 1.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内容 形成 2.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土地革命时期 八七会议 1927年8.7 汉口秘密召开 1. 彻底清算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提出要改编军队) 2.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3. 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成为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土地革命遵义会议 时期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年11月 1. 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江西瑞金叶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 坪村 2. 选举产生中国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1935年1月 集中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1.军事问题:肯定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批评博古、李德的错误 2.组织问题: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成立新的三人团(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1.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 批判左倾关门主义(不相信中层阶级有参加抗日的作用)的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体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3.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成立苏维埃政府 抗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日月 战争时期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1937年2月 (背景:中共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 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字样 国名党五届五中全会 1939年1月 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标志着国民党开始采取“消极的方针 抗战、积极反共”政策。 1937年8月 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使抗战发展为全民族陕北洛川 的抗战,为此: 1. 必须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 2. 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3.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后方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统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1938年9月 提出全党应该普遍深入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并给以批判性的总结,以及调查研究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的任务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945年4月 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延安杨家岭2.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对毛中央大礼堂 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做了第一次概括 3.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6年1月,重庆谈判后 出席会议的: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代表共38人 在中共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推动下,达成了五项协议:政府组织(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 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洛川会议 抗日战争时期 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七大 争取和平民主的时期 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 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它激起了亿万善良的中国人对于实现和平、民主、团统一的热切期望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1948年9月 1. 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国家政权的阶 级性):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是不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 2.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不搞西方的议会制,应当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3月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讨论建国后的经济建设问题 1.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经济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我的归纳:两个转变) 2.提出“两个务必”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备注:268页还提到了: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后,新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矛盾:国际上,新中国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因此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中国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9月 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北平中南海同纲领》,规定如下: 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怀仁堂 1. 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 政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民主集中制 4. 民族: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 经济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6. 外交: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二. 选举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 1950年6月 1. 确定了中心任务: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2. 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应当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按照此会议的精神,党开始着重抓以下工作: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三大改造时期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十年建设时期 十年建设时期 中央书记处会议 1956年4月初 (背景:苏共二十大进一步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毛泽东提出: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 1. 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做政治报告,周恩来做 二五计划的报告,邓小平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2.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和主要任务(在新的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 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 政治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5.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vs个体经营;计划生产vs自由生产;国家市场vs自由市场) 1957年2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 ,指出必须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采取说服教育) 1. 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 2. 物质利益、分配:统筹兼顾,恰当安排 3. 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 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7年10月 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开始改变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误给中国造成了长期的严重后社会主义道路和资产阶级道路之间的矛盾 果 开始大跃进,片面追求工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的,急于求成,急于求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1958年5月 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8年8月 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会后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严重脱离生产实际。 1959年8月 做出 《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庐山 决议》 随后“反右倾”斗争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使得阶级斗争扩大化 十年建设时期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1961年1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政治局扩大会议 八届是十一中全会 1962年1月 为了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坚决执行调整方针而召开 这次会议对贯彻对纠正左倾错误,贯彻八字方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1965年 提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即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 十年文革时期 1966年5月 通过“五六一通知”,系统阐发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 革命的主要论点,会议决定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1966年8月 1.毛泽东印发《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 文革进行再发动。 2.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成为文革的指导方针 中共九大 1969年4月 使文革的错误理论和时间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指导方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针都是错误的 1973年8月 结成“四人帮” 1978年12月 1.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 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4.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5. 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了一批历史重大遗留问题和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 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大 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理论工作务虚会 十一届六中全会 十二大 1979年4月 实行新八字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调整的基本任务:1.压缩基本建设规模 2.调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 3.集中力量先把农业搞上去 1979年3月 邓小平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首次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概念 1981年6月 通过《关于建国以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定用三年时间调整国民经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 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1982年 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强调要走自己的路 二.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改革开放新时期 1.总任务:实现现代化 2.经济建设总目标:“翻两番” 3.显著特点: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十二届三中全会 十三大 1984年10月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被邓小平评价为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 1987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 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配合此提出了“台阶式”发展思想 1.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 确立的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三大的中心任务:加快和深化改革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将十四大提出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在历史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意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十四大 1992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4 通过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十五大 1997 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1. 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2. 提出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回顾了三大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提出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 3. 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及初级阶段(政经文各方面)的基本纲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接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的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 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 2、 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要在十五届四中全会 十六大 1999 是有一个推进国有奇特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重要的额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002 本世纪头20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 3.总结概括了十条基本经验 2007 1. 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2. 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七大
一.有关三个代表:
2000年2月 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 ——首次提出
2000年6月 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江指出: 三个代表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而展开的
2000年7.1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 ——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002年 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
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标志着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最终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写进党章。
二.有关科学发展观:
2003年7月 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阐述了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的要求
2003年10月 十六届三中全会 ——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 中共十七大——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三. 有关和谐社会
2004年9月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4年2月 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全面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
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位一体)
2006年10月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议》,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抗日战争主要战役列表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前 :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平津作战 1937年7月
太原会战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阎锡山(总司令),卫立煌,朱德,傅作义-6个集团军 约58万人:筱原纯一郎,板垣征四郎(总司令)-五个师 约14万人 中方逾10万人:日方近3万人 南口战役 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 (共军)1937年9月 林彪-八路军第115师: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后卫辎重部队 歼灭日军数百或千余人 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 太原保卫战 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 1937年12月 唐生智、刘湘、顾祝同-约十万人:松井石根-八个师 中方军人约五万余人(包括平民估计超过三十万人丧生):日方伤、亡人数不详
徐州会战 1938年2月-1938年5月 李宗仁(总司令),汤恩伯-60万人,64个部队:矶谷廉介,板垣征四郎-24万人,8个部队 中方约二万人:日方超过一万六千人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 李宗仁(总司令),汤恩伯-十个师, 约十万人:矶谷廉介, 板垣征四郎-两个师 (板垣第五师团, 矶谷第十师团), 约三万人 中方约二万人:日方超过一万六千人
兰封会战 1938年5月-1938年6月
武汉会战 1938年8月-1938年10月 蒋介石, 薛岳, 李宗仁-120个师总兵力约110万人,飞机100余架,军舰40余艘:冈村宁次-官兵35万,飞机500余架,军舰120余艘 中方不详:日方十四万人 广州战役 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 1939年3月-1939年4月
百团大战 (共军)1940年8月-1940年12月 彭德怀-120师、129师105个团及民兵约40万人(正规军逾20万人):多田俊-华北方面军、独立师、航空兵力与满洲国军队最高位时约八十三万 中方约一万七千人:日方两万余日本军人,约五千伪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