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
- 1 -
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答案D 解析A项,张冠李戴,萧绎所说的“文”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B项,“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C项,“开始关注”说法错误,原文为“进而”;“强调”有误,原文为“关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需有韵,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 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答案B 解析B项“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3分)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D.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答案C 解析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 2 -
参考答案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
5.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从上述三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6分)
参考答案《短歌行》:①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②通过宴会的歌唱,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③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但情感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归去来兮辞》:①多用借物喻人、对偶等手法,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②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③这篇辞赋自然率真,改变了汉大赋不见个人情性的状况。
《兰亭集序》:①注重文学审美性的体现,情景交融,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借代、夸张等手法。②作者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是作者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的表现。③本文具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虚妄空谈。本文逻辑性强,叙事写景和抒情议论融合,是序言文体的楷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
- 3 -
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
注
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写几个字,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
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
注一作“亡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文本二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摘自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
——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同题散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本文所写的桃花源则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B.文中写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的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 4 -
C.文末的诗既写出了桃花源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写出了作者历经“大乱十年”后对今天生活的满足。
D.文章结尾说“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答案D 解析“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分析错误。根据文意可知,写小伙子磨石碑一事,主要表现了武陵人淳朴自由、随意自然、不过分追求功利的生活状态。故选D项。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桃花为线索,但行文又不受这一线索的束缚,而是挥洒自如,纵横驰骋。
B.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表达灵活多变,内容紧凑自然。
C.文中写擂茶的配碟时,列举出将近十种食物的名称,不避繁复,表现了作者对擂茶的兴趣之浓。 D.本文语言雅俗共赏,以平实质朴为主,也不乏典雅之语,如“闻擂茶之名久矣”“砍尽则不复长”等。 答案A 解析“全文以桃花为线索”分析错误。本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踪(或行踪)。故选A项。 8.文本一用了较多笔墨写吃擂茶,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①擂茶是当地名饮,作者久闻擂茶之名,对擂茶颇有兴趣,此次来目的之一就是吃擂茶;②擂茶做法讲究,别具风味,充分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文化内涵。 9.结合文本二,从选材和叙述两个角度对文本一进行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选材:选取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如“吃擂茶”和“磨石碑”,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吃擂茶,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地域色彩;写小伙子磨石碑,表现了武陵人淳朴自由、随意自然、不过分追求功利的生活状态。
叙述:平淡、含蓄节制。如文中叙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石碑的遭遇,表达了对“文革”这场灾难的揭露和批判,但是以一种平静的语气叙述出来,并非“金刚怒目”式的叙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 ..弱冠第进士,历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试,迁秘书省正..
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居三馆八年,顾义自守,泊如也。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请郡,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党籍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徙复州。徽宗立,起为通判黄州,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甫数月,复出知颍、汝二州。崇宁初,复坐党籍落职,主管明道宫。初,耒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汨汨,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水之初,岂若是哉!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
- 5 -
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建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节选自《宋史》,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B.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C.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D.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官: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序。
B.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崇宁:崇宁是宋徽宗的年号。古代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例如:大观、政和、重和、太祖。 D.谪:被贬官,降职的意思,表示降职的还有左迁、贬、逐。 答案C 解析C项中“太祖”是庙号,不是年号。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耒才思敏捷,年少成名,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游学时受到学官苏辙的钟爱,并称张耒的文章恣意洒脱。
B.张耒仕途坎坷,屡遭罢官。因党籍之罪徙往宣州,再遭贬谪而监黄州酒税;崇宁初年,又因党籍之罪落职,之后主管明道宫。
C.张耒晚年做诗,追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做乐府诗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D.张耒门生众多,影响深远。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离世后,张耒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授学业,光大文风。 答案A 解析A项中“称张耒的文章恣意洒脱”的是苏轼不是苏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
(2)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
参考答案(1)沿着河道顺流而下,根据它们所碰到的地理形势发生变化。
(2)因为长期置身于清闲境地,张耒的家境生活更加困难,郡守翟汝文曾想为他买些公田,被张耒推辞拒绝了。
解析(1)“顺”,沿着;“决”,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这里引申为“顺流而下”;“因”,依据、根据;“所遇”,所碰到的(地理)形势。
(2)“投”,走向、进入,引申为“处于”“置身”;“闲”,清闲;“益”,更加;“谢”,推辞。 14.张耒写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不能只做文不务理;不能只追求词句之奇。 解析依据“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可知,写文应该遵循着将文章作为寄寓于理的载体的原则;依据“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可知,写文不能只做文而不务理;依据“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可知,写文还要不能一味地追求言辞章句表达的奇特。
- 6 -
参考译文张耒字文潜,是楚州淮阴人。幼时即显得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所做的《函关赋》,已为众人传诵。张耒游学于陈州时,受到学官苏辙的钟爱,因而能够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张耒,称张耒的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
张耒于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县尉、咸平县丞等官职。后入朝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之职推荐他参加考试,升任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张耒在三馆任职八年,始终重义自律,淡泊行事。后擢升为起居舍人。绍圣初年,请求任州官,以直龙图阁为润州知州。因党籍之罪徙往宣州,再遭贬谪而监黄州酒税,徙复州。徽宗即位后,张耒被起用为黄州通判,兖州知州,召入为太常少卿,才过数月,又出为颍州、汝州二州知州。崇宁初年,张耒又因党籍之罪被取消职名,主管明道宫。起初,张耒在颍州时,听到苏轼的死讯,为他举哀穿丧服,论事者以此上告,于是张耒被贬为房州别驾,黄州安置处分。崇宁五年,张耒得以自便,住在陈州。
张耒仪表俊伟,有雄才,笔力刚健,特别擅长骚体辞。当时苏轼、苏辙及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独有张耒还活着,士人向张耒求学的很多,分日准备酒菜饮食请他。张耒教导人写文章要以理为主,曾经著有文论说:“自《六经》以下,到诸子百家骚人辩士的论述,大多都将文章作为寄寓于理的器具。所以学习写文章的端由,要紧的在于明理,如果懂得文章却不追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工整,那样的话,天下还没有。像那水流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诸条河流,沿着河道向下行进,奔腾不息连绵不断,日夜不停,冲撞砥柱,断绝吕梁,在江湖中追逐,最后汇聚大海,它们舒展时是微波荡漾,鼓动时是波涛阵阵,腾涌时是暴风袭击,愤怒时是雷霆万钧,蛟龙鱼鳖,在激荡中时现时隐,这就是水的奇妙变化所在。水流的源头,难道像这样的吗!沿着河道顺流而下,根据它们所碰到的地理形势发生变化。小沟小河向东流淌西边就会枯竭,下游丰满上游就会虚缺,日夜冲激,想要看到它们的奇特之处,它们所到达的地方,不过是蛙蛭游戏玩耍的地方罢了。像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诸条河流,是道理通达的文章,不追求奇而奇就达到了。激荡小沟小河而要寻求水流的奇突,这是对于理并没有见解,而要把言语句读作为奇突,反复咀嚼,终于也没有,这就是文章的浅陋之处了。”学者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张耒晚年写诗更加致力于平淡风格,效法白居易体,而乐府效法张籍。
因为长期置身于清闲境地,张耒的家境生活更加困难,郡守翟汝文曾想为他买些公田,被张耒推辞拒绝了。晚年张耒督察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建炎初年,赠集英殿修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①
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柳宗元
②③
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鳙。
④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注①这首诗当作于元和十一年。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②越绝:越之绝境。③高舂(chōng):日落,傍晚时分。④机事:机巧之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处越之绝境的柳州,只见山峰万千,连绵不断,首句点出贬地之远,景物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B.官印生绿锈,砚盒沾满灰尘,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在柳州为官时无事可做、百无聊赖的状态,“经旬”点出时间之久。
- 7 -
C.最后两句诗人寄语丈人,渴望得到关心理解,希望对方以自己为戒,也希望对方不要像自己一样憔悴。
D.本诗起句引出寂寞之情,中间展开景况铺写,结句以“憔悴容”回照全篇,结构可谓浑然天成。 答案C 解析C项中“希望对方不要像自己一样憔悴”错误,诗歌最后两句想要表达的是希望对方理解自己此时的处境。
16.请结合全诗,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梅岭如藏在冷雾之中的翡翠,桂江的秋水清浅,露出了鳙,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的秋日图景。②颈联巧妙使用了“寒”“秋”二字,营造了冷清的氛围,给人以凄凉之感。③颈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酸楚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有相似的感叹: , 。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 , ”两句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
(3)《陈情表》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孤弱无依的两句是:“ , 。”
答案(1)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独特性。( )。
远古之时,礼即文,文即美。中国文化本来就有一种艺术倾向。但严格说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汉末魏晋出现的。这时出现了以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有主张“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蔡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终为草圣的张芝。这时,书写工具笔、墨、纸在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各有讲究,多姿多彩。蔡邕“骨气洞达”,张芝“血脉不断”,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自此之后,中国书法随时代的前进浪峰叠起,奇景不断,蔚为大观。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化中国中,书法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B.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C.只有在文化中国,书法才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D.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答案D 解析首先,运用关联词“只有……才……”,可对“中国文化”这一重要条件起到强调作用,由此排除A、B两项;其次,以“只有在中国文化中”开头,可与上句“最具中国独特性”连接贯通,不致话题中断,由此排除B项;最后,从整个语段来看,强调的是“中国文化”而非“文化中国”,由此排除C项。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8 -
答案B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中国书法随时代的前进浪峰叠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绵不断的书法艺术作品比作江海中起伏不断的浪涛。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参考答案这时,在书写工具笔、墨、纸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的阶段。 解析原句错误:一是语序不当,把“改进”前的“在”调至“书写工具”之前;二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阶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① ,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领略精神的高贵,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先秦诸子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结合,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② 。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③ ,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参考答案①但相比较而言(“但与精神财富相比”等均可) ②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同时也能实现自身幸福”等均可) ③只有这样(“只有守住底线”“只有操守坚正”“唯其如此”等均可)
解析①根据前句“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与后句“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的关系,可知,在物质财富与精神快乐的比较中,精神快乐获胜,故而衔接句子要点出二者相比较,故可填写为:但相比较而言(“但与精神财富相比”)。②根据段意,这段话是阐述先秦诸子“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理念,故而前句“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是他们认为获得幸福的正确方式,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幸福,故而可填写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同时也能实现自身幸福”)。③要与后文的“才有”搭配,前文要用“只有”,条件在前一句“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中提取,可填写为:只有这样(“只有守住底线”“只有操守坚正”“唯其如此”等)。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参考答案①求幸福不只在于物质享受。②求幸福不要自私自利。③求幸福不要丧失操守(见利忘义)。
解析第1段主要强调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追求幸福不在于物质享受,更注重心灵追求。既然要用否定句,就否定物质对幸福的重要性,即“求幸福不只在于物质享受”。第2段的观点是“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即“求幸福不要自私自利”。第3段的观点是“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即“求幸福不要丧失操守(见利忘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历史的长河,生生不息;历史的声音,久久回响。
历史的声音,是民族兴亡得失的警钟,是先贤高洁志趣的铮铮话语…… 倾听历史的声音,可以明得失知兴替,可以感悟人生真谛……
年青的我们,应该倾听历史的声音,迈开走向未来的脚步,迎接灿烂的明天。
- 9 -
校团委将举办18岁成人礼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历史的声音和时代的脚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本题为材料型任务驱动作文。
作文题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从倾听历史声音的角度展现历史能给18岁的年青人提供的营养:汲取历史教训、学习往圣先贤、感悟人生真谛……以创造灿烂明天。归结为一点,在18岁的“新起点”上,要继往开来。
“时代的脚步”可联系国家的发展。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开始“乡村振兴”新征程;即使遇到新冠疫情,我们也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18岁的学生,长大成人,风华正茂,走上充满理想、前途灿烂的道路。青年人对国家社会充满期待,国家社会、家人对青年们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理想,勇于实践,不断奋斗。而“继往开来”构成命题思考的核心。不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新起点”既要联系历史,结合自身实际去思考,更应该结合国家发展现状思考;“新起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要求部分很明确,是在“18岁成人礼”上以“历史的声音和时代的脚步”为主题的演讲词,这是文体要求,同时,是以学生代表的身份来发言,这是身份要求。 参考立意①树立理想,与国家同行;
②继往开来,奋斗明天;
③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
④继承优良传统,踩着时代的鼓点走向成年; ⑤没有什么能被称作不可能。
- 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