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 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走出剧院,进入民间,让其在进化中走入真正意义的民间话语。没有大量观众的戏剧是不能称其为戏剧的,中国戏剧在获得了官方话语与高位话语的同时却失去了民间话语,
这其实是它步入低谷的本质原因。现在,戏剧只有大众化才能广泛化,广泛化了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普及,才能吸纳更多的爱好者,从而赢得观众。
其次,商业化是戏剧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而中西方戏剧在这一点上也有所不同。中国很多学者认为戏剧的商业化就等于戏剧抛弃了文学性和艺术意义,这就不利于戏剧与商业化的协调配合了,也就会阻碍中国戏剧的传播。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剧院的运营模式就是商业化的,比如在伦敦西区,很多剧目往往是在国家资助剧院首演,取得成功后再转入商业剧院。对于商业剧院来说,生存是首要问题,它们相对规模较小,多上演热门的音乐剧和话剧,有时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名演员以吸引观众。如此一来,不但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而且还能通过经典的剧目和名人效应留住一部分戏剧迷。
因此,中国戏剧要繁荣,非走商业化道路不可。虽然商业化的运作可能会在某个程度上降低其文学性和艺术性,但是文学性艺术性兼顾的商业化也并非不可以。目前各种文学表现形式基本上都能和商业进行有机结合,并出现了新的繁荣,戏剧当然也可以。和好莱坞大片一样,一部商业元素丰富的舞台剧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有效的商业载体和广告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商业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先进性的表现。戏剧作为一种拥有广泛接受者的载体,应适应信息时代商业的需求,商业会使整个中国戏剧走向复兴。
另外,中国的青年接受者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青年观众自然而然会成为戏剧观众的主流。而在纽约百老汇,从孩童那里,你也能感受到戏剧的存在。所以,中国戏剧要充分发挥青年观众群的集聚效应,扩大接受群体,促进戏剧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下中国的戏剧如果要发展必须要以戏剧的改革为先,从大众化到商业化再到青年化,而这种改革不是表层的某个剧目的宣传,应是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体系重构。这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但也是百年中国戏剧获得复兴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某些戏剧经过商业化和体制改革获得的成功和社会关注表现了一点:中国的戏剧目前遇到的困境和挫折是暂时的,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剧并不缺乏魅力。在中国这个戏剧大国,只要戏剧把握了观众心态和找到社会需求的切入点,中国戏剧完全有理由获得再一次的辉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