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莲为现代远程教育 l CH sE¨EDC 帕口ERNO学曲 E DIJC桶oNO1:C141 n 第8卷第O2期总第82期 二。一。年一月・下半月刊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图 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51000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结晶,包含着很多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值得借鉴的精髓。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探寻中国传统 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素质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0.02.010 文章编号:1672—2779(2010)-02。0014.02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育和德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 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与发展。1997 年,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到:“现实中国 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 是一个重要视角。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 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 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加强中国传统 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1.1 强调爱国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永恒 的主题。《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尚书》中提出 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强调的“举公义”, 贾谊《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都强 调着一种为群体、为国家献身的精神。【1】中国人历来把 “廓然大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理想 和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超越个人衣食之利,以天 下苍生为己任,以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为重的思想, 从而成为千百年来社会崇尚的人生价值、行为准则和至 善境界,锤炼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内在凝聚力。 1.2崇尚统一 中国人有追求思想和法度统一的悠久 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歌颂。春秋五霸,尊王攘 夷。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孟 子明确主张“定于一”。苟子亦反复强调“天下”。韩非 更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的政治理想。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统 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充分表达了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 崇尚统一的观念对于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发展具有积 极作用,并形成了中国人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集体的义 务感。 1_3追求和谐 “和”作为哲学范畴,指对立面的统一。 “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境界。【 】从古至今, “和”一直被奉为最普遍的原则,被看作事物的最佳状 态,认为“和生万物,同而不济”。荀子说:“列星随旋, 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将人、自然、社会融合为一, 以道德化标准规范人类行为,成就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 和统一的理想主义心理特征。 1.4强调道德 强调道德,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突出特 点。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 安邦的基础的思想中国的远古圣王,都被描述为道德的 典范。崇尚道德还是中国古代各家各派的共同倾向。儒 家讲求讲道德、仁义,孔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论语・里仁)》,又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 语・里仁)》;墨家讲尚贤、尚同、兼爱、非攻;道家也说: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庄子笔下的那些形貌怪异的典 型,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名家讲“泛爱万物, 天地一体”;阴阳家讲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农家讲“君 民并耕,饔飧而治”;就是贬抑仁义的法家,也承认“上 古竞于道德”。这种道德观,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也 使中华民族成为有强烈道德意识的民族。 1.5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追求进取, 实现美好理想的精神源泉,它集中概括了中华民族自立 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张岱年先生认为,“自强不息”包含 着勉励向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的脊梁。 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受压迫、 受奴役的危难之时,总是奋起抗争,为了国家与民族的 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三 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大无畏精神;在建设家园, 实现美好理想的征途上,艰苦奋斗,锲而不舍,自强不 息。这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 中国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1.6注重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修正身心。《大 学》提出:“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以及“格物、 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 这“三纲八目”的“修身之道”,才可能达到“内圣外王” 的境界和目的。强调在“修身”中培养“人格”、“操守” 和“名节”,倡导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人格 标准和价值取向,强调“穷不改其志”,“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这些精神熏陶了无数坚持真理、不畏牺 牲的仁人志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华 民族生存繁衍的内在生命源泉和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 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共中央、国务院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强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 第8卷第O2期总第82期 二。一。年一月・下半月刊 ◎呷 2.5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传统文 化十分重视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向他人的学习, 并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如:孔子日:“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表现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 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 国历来被看做一种大节。“当仁不让”、“舍生取义”,崇 尚气节,讲求情操,培养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 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因此,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 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将会激发大学生的爱国 热情,帮助其树立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正确观念; 对于扭转盲目媚外、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无疑也具有巨 大的现实意义。 2.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 出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注重尊重他人,规劝人们应当 “兼爱”、“非攻”,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要“和而不同” 等。因此,文化素质教育中应加强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 强调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及谦让意识。在人际交往中, 正确对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民族所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是一个 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 神支撑。而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 性。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积极、进步、合理的内容或 因素,体现、弘扬着民族精神的内容,而民族精神则是 传统文化的精髓。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 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各族儿女都对她怀有十分深厚的感 情。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面对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的 各种思想文化和复杂敏感的民族形势,培育和弘扬大学 生民族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为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供一个 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2_3有助于塑造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一种 社会意识形态,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具有承前启后、 推陈出新的社会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中健康合理的伦理 道德思想,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素质 教育中渗透中国古代的优秀道德传统,必然会对大学生 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良好 的道德品质还是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塑造优秀人格的前 提。“德润身,心广体胖”(《大学》)精辟地表达了道德 修养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儒家要求,“君子忧道不忧 贫。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故道德修养有助 于使人在义利问题上保持心态平衡;“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道德修养能促进个体的内心世界与外 部适应行为的一致性,而无内心矛盾正是心理健康的重 要特征之一。【4J司『见,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 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还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 的心理品质。 2.4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习中国传统文 化,可以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能够加深大学生对 祖国历史的理解,为解决当前及未来的问题提供借鉴和 参考。只要善于寻求,大学生定能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 发。以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我院为了提高学生的 文化素质,在院长的亲自带领和指导下,从2006年开始 举行“重温经典,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书会活动, 至今已经读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 记》、《乐记》等多部国学名著,汇集出版了多本读书心 得汇编,还有很多同学把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感悟到的精 神和理念,成功地运用到管理学、心理学的专业学习和 科研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应用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良 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都提供了借 鉴和参考。 2.6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在竞争中求 得发展,大学生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做 到领先于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但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人钻研,也得益于 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 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管仲的 改革、商鞅的变法,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等,都向 世人展示了中国人丰富的改革思维和创新能力。中国博 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 法上的参考,提供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深厚的文 化背景,更为培养学生创新精 ̄;FDC,J新意识提供了生动 的案例说明。 3结束语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 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 力之中。”我们有世界其他各国都无与伦比的绵延不断的 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 化宝藏。大学生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较好地体现 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爱国主义思想与社会主 义思想的统一,这就离不开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哺育。 一个人只有深刻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会 真正意识到祖国的伟大和自身肩负的责任,才能成为坚 定的爱国者。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 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努力使其 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符合世界高等教育 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培养出更多优质、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f1]余国政,彭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1):29—30. f2】李德顺,张丽清.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现代教育 科学,2007(6):148. 【3】王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2006(24):112-113. [4】邱鸿钟.道德修养与道德观转换的身心效应[J]_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 3O.31. (本文校对:张文娟收稿El期: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