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土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来源:好土汽车网
...

《坛经》两则

一、语基落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说:讲解。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持。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法以心传心 ②家叔以余贫苦 ..B.①法即一宗 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C.①汝为六代祖 ②衣将为信禀 ..D.①惠能一闻,言下便悟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解析A项,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B项,①虽然;②就。C项,动词,作为。D项,①动词,听;②动词,闻名,出名。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祖夜至三更 ..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

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答案D 4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何以渐顿 B.大王来何操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南能北秀

住:居住。

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住持:担任 ..

见:见性。

解析B项,“住”的意思是“停留”。

精品

...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受:给予。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D.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答案A 6下列语句中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C.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D.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解析B项是假设关系,其余三项是并列关系。 答案B 7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法传授给慧能,又害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密传授《金刚经》。

B.五祖弘忍把衣法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籍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

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

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

解析C项,理解错误,“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不是形容身体虚弱,而是说传授衣法时的危险。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参考答案为什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佛法虽然是一种,人领悟佛法的见性有快有慢,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慧能拜师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客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便明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堪作佛!”慧能答

去:离开。 宗:派别。 疾:快速。

解析A项,“受”的意思是“接受”。

精品

...

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

(选自《坛经》卷二,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却向门前 却:回头。 .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答案C 10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便明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解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 答案A 11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 答案D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2)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参考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差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慧能的父亲,本来籍贯范阳,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来到南海。他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靠在集市上卖柴为生。一天,有一个人买了慧能的柴,于是让慧能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搬走,把钱给了慧能。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个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于是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持:拿来。 宿:准备。 发:安排。

解析C项,“宿”的意思是“过去的,平素的”。

精品

...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悟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悟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差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三、语言运用

13下面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请按要求设计一个结论。要求:结论必须切合材料意旨,并有一定的哲理,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三个好朋友同时掉进了井里。生命危急之际,一根绳子垂下,他们同时抓住绳子向上攀爬。爬到井壁的一半时,上边有人说:“绳子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否则,就会崩断。”

三个人面面相觑。

过了片刻,其中一个松开了手,他掉了下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两个好朋友。剩下的两个人眼里流着泪继续向上爬。爬到离井口还有三分之一距离的时候,上面又有人说:“绳子现在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否则,就会崩断。”两个人紧紧抓着绳子,互相盯视着,离生只有几步之遥,谁也不愿意松手。

过了许久,其中一个人果断地伸出脚,把另一个人踹了下去。 (1)哲学家说:

(不超过45字)

(2)佛学家说:

(不超过45字) 参考答案(1)(哲学家说:)第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还活着;第三个人虽然活着,但已死了。

(2)(佛学家说:)放手即得到。第一个人放开了绳子,生命得到了升华;第三个人抓住了绳子,生命却最终堕落。

14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下面文字的中心思想。

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指立下宏大誓愿,要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心思想: (不超过16字)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句话指出了大乘佛教的特点“劝人向善”,第三句话指出了其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可在家修行;整合以上两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大乘佛教劝人向善并可以在家修行。

精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