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诚一片爱石情
我区南方花卉交易中心,是一个非常让人着迷的所在。在那里,我们不但能看到全国各地众多名山大川的观赏奇石,而且还能听到许多爱石、赏石、藏石之人所讲的他们与石头的故事。
9月23日,也就是我区第二届赏石节即将开幕的前七天,记者来到该中心一家叫华石轩的石馆采访,馆主韩玉华四十八年的迷石经历就让记者受益匪浅,激动之余,就顺手整理成文,今日不妨与读者一起共赏。
迷石始从砸石起
韩玉华,今年59岁,是江苏省徐州市人,他的父母一共生育了五个子女,他是老大。11岁那年,因为农村生活特别困难,他家经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为了节省每年不到十元的上学开支,他不得不离开学校,跟随同村的大人在铁路沿线砸铺轨石子。
那时,他每天早上五点就背上小框,拿上小锤去工地,辛辛苦苦地干到晚上七点钟,才揣着用汗水挣来的几角钱收工回家。大人们砸上一天石头早已进入梦乡,但他却没有丝毫睡意,一个人偷偷地钻出被窝,把白天在工地挑拣的小石头摆在油灯下仔细地观察,并且还把一些较有特色的石头悄悄地藏起来,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欣赏一番。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石头的价值,只觉得好玩。后来,因为当地铁路部门
第 2 页 共 4 页
不再需要石子,他也就失业了。
为了不使自己闲着,很有经济头脑的韩玉华,向父亲要了两元钱,在商店买了几盒便宜烟,一个人在离他家不远的火车站当起了游动小烟贩。他卖烟不是整盒地卖,而是一根一根的卖,一天下来虽然只挣两三角钱,但他还要从中抽出几分钱从村里的小孩手中,买几块好玩的小石头。
长大成人更爱石
1965年,经过艰苦磨练的韩玉华,终于在当地人十分羡慕的目光中结束了为两顿饭而艰辛奔走的忧愁,带着父母的期望走进了一家集体性质的小工厂。从此他由一位刨土窝子的农民,变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公家人。
缘于他工作踏实肯干,善于开拓市场,1982年,徐州毛条厂在基层企业选拔后备干部时,他幸运调入该厂。两年后,就以惊人的业绩坐上了厂长之位,而且一干就是十年。
这十年中,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中断自己收集奇石的活动,几乎每一个星期都要去徐州邻近的农村,到农民家中收集自己认为有收藏价值的奇石。每次归来,车的后箱总是满当当地,回到工厂,职工们看见他神神秘秘的样子,还以为是别人送给他的礼品呢!结果上前一看,傻了眼,一包一包的全是石头。为此,职工们送给他一个雅号“韩石头”。
1996年,徐州毛条厂顺应改革形势,参与了脱胎换骨的
第 3 页 共 4 页
大改制,由国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当时,新任法人劝他继续留任厂长之职,但他却毅然决然的离开自己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毛条厂,率领90多名下岗工人,在徐州另外开办了一家类似原毛条厂的小厂子。当时,他并没有想着挣多少钱,只是想着能让这些下岗工人有饭吃。
这期间,因为没有了太多的束缚,所以他干的非常得心应手,几年下来就收回了先期的全部投资。后来,缘于一次长达半月、让他激动不已的奇石展,他才下定决心放弃了自己亲手兴办的事业,把厂子转让给了别人,一心一意地迷进石头里。
走遍全国访石头
告别了捆绑他的工厂之后,他的心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大量的时间让他和石头交流,大量的机会让他走访石头。
从2004年开始到2006年5月底,他凭着对石头的热爱,走遍了国内盛产名石的十多个省市。沿黄河源头,他拜谒过高原骤风磨过的黄河石;奔阳关古道,他抚摸过马帮驼队摇醉的大漠石;登灵壁山峭,他拥抱过千姿百态的灵壁石;驻两广渔乡,他亲吻过滑如香乳的彩蜡石„„
两年多时间,他先后收集特色突出的奇石约有1000多块,其中帆影高扬的《一帆风顺》、健将追浪的《争渡》、手持净瓶的《观音》、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气势磅礴的《江山多娇》,就是他这两年跋山涉水倾洒热汗所收集的。
第 4 页 共 4 页
来到花都办石馆
2006年5月,一直奔波在寻找珍奇石头的韩玉华,听一位石友说花都要举办奇石展览,当时,他想也没有想,就一路奔将而来。在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他一连观看了七天,一天也没有躲过空。面对满目奇异的石头,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他不知道他七天摸了多少块他钟爱的石头,他不知道他七天做了多少次他想拥有这些奇石的美梦。原想着等这次石展一结束,他就回徐州,把他在花都石展上的所见所闻一点不留地讲给自己的石友。结果石展降下帷幕之后,他却不想走了,原因是他想在这个地方办一个属于自己的石馆。在交易中心管理人员的热心帮助下,他很快在该中心选定了门面,不到半月,就把他在徐州的所有奇石运到了花都。从此,一个叫“华石轩”的石馆、一个拥有3000多块奇石的石馆、一个寄托他爱石之梦的石馆就诞生了。
采访中,韩玉华一直很激动,他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着自己收集每一块石头的过程,其间为石而苦,为石而乐的事例很多,但记者不能都一一写进文章里,只用一句话,那就是:“他一生就爱石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