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知识・ 智识 吕伟超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过,在舞台上感动人的不是表演,而是意境。同样,一个好 的“教育家”,在讲台上,打动人的并不只是知识,而是“智识”的境界。 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简单识记(知道境),到建立知识系统和学科意识并经过 方法论的训练(知识境),再到从知识系统中抽象出思想和价值,并通过灵活运用知 识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智识”境),既是一个教学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一 个教育价值和目标不断升华的过程。 “知道”层面的境界,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基本底线,我们考量教学活动是否有效, 一个基本的指标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要让学生“知道”应该识记的基本知 识,因为任何认知活动的深入都离不开一定的识记,而这也是通向教学后两个境界 的前提。当然,这里的“知道教育”并不是照本宣科,简单地讲述概念、特征一类乏味 的知识点,正如百度、谷歌一类的搜索引擎,能给我们提供海量的知识,却不能让我 们“知道”知识一样,知识的识记只有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才能转化为“知道”。因此 “知道”层面的有效教学,有赖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如果说诱发情境使学习者对课程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情认识,从抵触与畏惧学习 的心态转变成课程的“知道分子”,那么启示情境则是要使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深 化,将零散的知识上升为学识,成为学习者自身思想和见地的组成部分,成为一个知 性的人。启示情境是诱发情境的延续,有助于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引入理性的轨 道,为学识的积累和知性的养成提供情境支持。启示情境甚至可以从面授课堂延伸 到网上课堂,将对知识的探究引向纵深,教学的知性境界隐隐浮现。这时候教师要 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学知识到运用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将此主题写成小 论文,并通过写作活化知识,也体味知识创作的艰辛与快乐——最终完成从接受知 识到创造知识的飞跃,在自由创作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从知识的必然王国进入知识 的自由王国,教学也由此进入第三重境界——“智识”境界。 智慧教学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智识”境界是教育的高妙境界,但并非可望而不 可及,“智识”教育是一种基于“人学”的教育,教育家的智慧在于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穿越境界,到达“智识”的彼岸。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见识、有独立人格和浓 浓的人文情怀,教育也就达到了智慧教学的境界——由知道而知识而“智识”。 (原载《广东教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