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〇1.34 No. 8
JOURNAL OF LANZHOUINSTITUTEOF EDUCATION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月
Aug. 2018
“来”充当简单趋向补语与宾语共现的语序问题探究
盛楚云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一般认为,当宾语为处所名词时,宾语只能位于趋向补语“来”前;当宾语为非处所名词时,宾语既可在补语 前,也可在补语后。在实际语料中,两种语序并不能随意替换使用。本文通过描写语言事实,依据动词性质和宾语类 型,对简单趋向补语“来”和宾语共现的语序问题进行分类说明,并分析造成语序选择差异的制约机制。[关键词]趋向补语;宾语;语序;选择机制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8~0081~03 [收稿日期]2018 -05 - 15—、引言
现代汉语里趋向动词“来”作补语时能表实指意 义,如“跑来一个小孩”,也能表非实指意义,如“换来 和平”。本文仅讨论“来”表实指意义时和宾语的语序 问题,非实义的“来”不在讨论范围内。
另外,虽然“请他来”,就词类序列而言,跟“搬图 书馆来”一样,都是“动词+名词+ ‘来’ ”,但是“请他 来”是兼语句,即“请他,他来”,“来”作主谓短语“他 来”的谓语和“搬图书馆来”中的“来”性质不同,故也 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来”作补语与宾语共现时
宾语的语序问题远比目前教材中所呈现的更加复杂。
对于其中的规律,陆俭明(2002 )、叶南(2005)、 刘慧(2011)均认为可能与动词和宾语性质有关。金 立鑫(001 )、杨凯荣(206)分别从时体意义和认知 角度进行了宏观研究。二、“来”充当简单趋向补语与宾语共现的现象观 察
首先,从动词的性质上看,陆俭明(2002)将能出 现在A或B格式里的动词划分为两类。[2]—类是“位 移动词”,即含有向着说话者或离开说话者位移语义 特征的动词,包括:跑、爬、飞、送、运、传、扔、搬、寄、
拖、抢、买、拿、端、找、抱、写、漂、流、滚等;另一类 的语序问题,普遍处理较简单。以《汉语教程》为例, 拉、
非位移动词”,指不含有位移的语义特征或虽能使 认为:当宾语是处所词时,要放在动词之后,“来”之 是“前;当宾语是表示事物的词语时,可放在“来”前,也可 以放在“来”后。[1]
诚然,“来”作补语与宾语共现时,位置只有两种
可能:或宾语在“来”后,构成A格式,如“拿来一本 书”;或宾语在“来”前,构成B格式,如“拿一本书 来”。但在实际运用中,情况却复杂得多。当宾语表
受动者发生位移但不会发生向着说话者或离开说话 者位移的情况的动词,包括:切、炒、割、剥、剪等。借 用陆氏分类,可以对补语“来”与宾语共现的语序描写 如下。
(一)动词为位移动词
当动词为位移动词时,根据宾语性质的不同,补
来”与宾语共现的语序有三种情形。示事物时,宾语放于“来”之前或之后是否不受、 语“
1. 宾语为施事宾语随意选择呢?
位移动词所带宾语为施事宾语时,A格式较常 AB
动+来+宾
(1) 拿来一本书(2) *切来几片西瓜(3) 飘来一股香味
动+宾+来 拿一本书来 切几片西瓜来 *飘一股香味来
见,B格式的使用率低。如:
AB
动+宾+来 ?走(了)一个人来 ?飞(了)一只鸟来 ?爬(了)许多蛇来 ?游(了)一只鸳鸯来 ?跑了一只小狗来
动+来+宾()走来(了)一个人(6)飞来(了)一只鸟()爬来(了)许多蛇(8) 游来(了)一只鸳鸯(9) 跑来了一只小狗2. 宾语为受事宾语
?走一个人来(4) 走来一个人
注:”号表示该格式不能说;“?”号表示该格式是否能 说存疑,下同
由上可见,存在A格式和B格式都能成立的情 况,如例(1)有仅B格式能成立的情况,如例(2 )有 仅
A格式能成立的情况,如例(3);还有B格式是否 当位移动词所带宾语为受事时,A格式和B格式都很常见,但
能成立存疑的情况,如例(4)。因此,“来”作补语与
B格式祈使意味浓。在祈使语境下,宾
[作者简介]盛楚云(1994 -),女,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对外汉语研究。
82
语只能置于“来”前。如:
A
动+来+宾
(10)扔来一支笔 (11) 送来几本书 (12) 借来一部手机 (13) 端来一杯荼 (10’)*小李,扔来一支笔! (11’)*小李,送来几本书!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4卷
B
动+宾+来扔一支笔来送几本书来借一部手机来端一杯荼来小李,扔一支笔来!小李,送几本书来!(一)位移动词后带施事宾语
A B
(20) 走来一个人 (21) 跑来一只小狗
?走一个人来?跑一只小狗来
例(20)中,“走一个人来”对比“走来一个人”使 用频率明显较低;例(21)“跑来一只小狗”使用频率 显然也远高于“跑一只小狗来”。
以例(20)为例,对A、B两个结构进行结构层次 分析。我们发现,A格式中补语“来”与动词直接发生 联系,距离近;而B格式正相反,宾语与动词发生间接 (12’)*小李,借来一部手机! 小李,借一部手机来!
(13’)*小李,端来一杯荼! 小李,端一杯荼来!
3.宾语为处所宾语
当位移动词后宾语为处所词时,只能采用B格 式。如:
A
B
动 + 来 +宾
动 + 宾 +来(14) *进来教室
进教室来
(15) *搬来家里 搬家里来
(二)动词为非位移动词
当动词为非位移动词时,宾语只能位于“来”之 前。如:
A
B
动 + 来 +宾
动 + 宾 +来(16) *切来几片西瓜 切几片西瓜来(18) *煮来点南瓜汤 煮点南瓜汤来(19) *沏来一龙井荼 沏一龙井荼来
综上,“来”作补语时与宾语共现的语序情况总结
如下:
表1
补语“来”与宾语语序情况表
格式A
格式B动词属性宾语属性动+ \"来\"+宾
动+宾+ \"来\"
施事宾语
〇
?
位移动词受事宾语〇(祈使语境下不能用)
〇(有祈使意味)
处所宾语
*〇非位移动词
宾语
*
〇
注:“ ”号表示该格式不能说;“〇”号表示该格式可以说;“?”号表示该格式是否能说存疑
三、“来”充当简单趋向补语与宾语语序的选择机 制
通过描写补语“来”与宾语共现时的语序选择,可
以发现:位移动词后带施事宾语时,B结构的可接受 度远低于A,位移动词后带受事宾语时,两种格式都 可以采用,而当位移动词后带处所宾语或动词为非位 移动词时,B格式成为唯一的选择。以下将对其语序 选择的内在原因进行解释。
联系,距离远。陆丙甫(193)曾提出“内小外大”原理,指出:核 心词及其从属语所组成的结构体,可以看作一个“向 心轨层”;不同从属语根据跟核心词的语义紧密程度 处于不同轨层。但由于语用方面的原因,为了减少核
心跟较外层成分之间的干扰,短小的成分有靠近核心 词的倾向。[3]也就是说处于同一轨层的成分,越是简 单短小的越倾向于靠近核心词;越是复杂的距离核心 词越远(图1。
根据这一理论,当补语“来”与施事宾语共现时, 补语和宾语都是谓语动词的直接组合成分,理应处于 同一轨层,与核心动词具有相同的距离。但因位移动 词带施事宾语时,宾语常为数量名结构,形式结构远 比“来”复杂,所以有远离核心动词的趋向。而补语 “来”由于形式短小简单,有靠近核心动词的趋向。所 以当动词后同时带补语“来”和宾语时,更倾向将 “来”直接放置于核心动词之后,而宾语则置于“来” 之后。
综上,可做如下总结:当位移动词带施事宾语与 补语共现时,宾语与补语的语序有两种可能。但由于 内小外大的距离原则的作用,人们更倾向于将宾语置 于“来”之后。
(二)位移动词带受事宾语
第
8期
盛楚云:来”充当简单趋向补语与宾语共现的语序问题探究
83
根据内小外大的距离原则,当宾语为受事时,同 理也应出现两种格式选择上的明显倾向。然而,通过
对实际语料的观察,发现A、B两种格式在使用频率上 并无明显差异。例如:
A
(22) 扔来一支笔
从时体意义上看,宾语在趋向动词前表达的是 “未发生”或“未实现”;而宾语在趋向动词后表达的 是“实现”或“结束”。上例中,“进教室来”一般用在 祈使句中,表达“未实现”时体义,是将要进行的行为。
如果用表达“实现”或“结束”的A结构来表达,将造 成祈使意图(未实现)的表达要求与其“实现”的时体 意义相冲突。
所以,当位移动词带处所宾语时,距离原则作用 减弱,时体意义对结构选择的影响增强,宾语只能置 B
扔一支笔来
当宾语为受事时,似乎“来”的位置比较灵活,没 有明显的倾向性。这是否违反了距离原则,还是受到 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观察发现宾语与补语的位置选择还受到时 体意义的影响。
先看B结构,“扔一支笔来”和“送几本书来”中 “来”的后面是开放的,没有体标记。这种“无标记” 动词在汉语的意义是尚未结束、和说话的时间有关系 (金立鑫,2001)。也就是说B格式“扔一支笔来”是 处于时间轴上的“将来”一端,表示“未发生”或“未实 现”。而A格式“扔来一支笔”,宾语位于“来”之后。 根据金立鑫(2001 ),动作动词后面实现性体标记的后 面如果有其它单位(常见的是体词性单位),这个语言 单位便会“阻断”“实现”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形成一 个封闭圈,从而使能量和运动得到封闭。[4]也就是说, 宾语位于“来”之后,起到了能量封闭、提示运动终止 点的作用,使得A格式具有了“结束”或“完成”的时 体意义。
A、B两种格式在时体意义上的差别也解释了为 什么在祈使句中,宾语只能置于补语“来”前,不能置 于“来”后。这是由于宾语位于“来”之前时,表示未 实现的状态,因而能在祈使句中出现,相反则不能:(23) *请送来几本书!
(24) 请送几本书来!
总言之,当宾语为受事时:一方面受“内小外大” 距离因素制约,宾语有后置于补语“来”的倾向;另一 方面受时体意义影响,宾语有前置于补语“来”的倾 向。因此,受两者合力作用,此时宾语和补语的位置 选择比较灵活,宾语既可以置于补语前,也可以置于 补语后。(三)位移动词带处所宾语
当宾语为处所时,宾语的位置只能置于趋向补语 前。例如:
AB
(25) *进来教室
进教室来
从“内小外大”的距离原则来看,当位移动词带处 所宾语时,有别于施、受事宾语中名词多带数量结构, 形式复杂。处所宾语就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语言 形式的长短而言,与补语“来”相差不大,因而距离作 用并不明显。
于补语“来”之前了。
(四)动词为非位移动词
非位移动词后“来”作补语与宾语共现的语序潜 在的格式仍有A、B两种:
AB
(26) *切来几片西瓜 切几片西瓜来(27) *炒来一盘南瓜 炒一盘南瓜来
由以上例句不难看出,A结构较于B结构不能成立。
将(26)、(27)谓语动词进行替换:*切来几片西瓜 送来几片西瓜*炒来一盘南瓜
端来一盘南瓜
发现结构完全相似的两组句子,第一组不成立, 第二组成立。考察其间不同,在于动词的语义特征。 “切”“炒”是动作动词,无位移性。“送” “端”虽然表 面上看是动作动词不具有位移性,但这些动词是持续 性动词,时间上可持续,通过这些动作的持续,也可以 使受体发生位移,进而具有位移性。
对比“送来几片西瓜”和“切来几片西瓜”,前者 “来”表示“送西瓜”这一行为的位移朝向说话人。而 后者中“来”的作用则不同。首先,“切”这一动词不 具有位移性,即通过“切”,受事“西瓜”不会产生位 移。也就是说“切”这一行为不会产生“来”的位移。 “来”的位移产生于“切几片西瓜”这一动作行为之 后,只有在切完之后才能使西瓜转移。根据时间象似 性原则,“来”的位移产生在“切几片西瓜”之后,对应 在句法结构上,“来”的位置不可能插入“切几片西 瓜”这一动宾结构之中,而是置于“切几片西瓜”之后。
四、结语
综上,当位移动词带施事宾语与补语“来”共现 时,受“内小外大”的距离原则作用,人们倾向于将施 事宾语置于“来”之后;当位移动词带受事宾语时,出 现了距离原则和时体意义的双重制约,宾语与补语在 语序选择上比较灵活,
但在祈使句中,因为句子标记 时体意义的强烈作用,补语“来”必须在受事宾语后; 当位移动词带处所宾语时,时体意义占主导,补语
“来”只能在处所宾语后;当动词为非(下转第86页)
86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4卷
的心理需求才能被受众理解接受[4]。那么从叙事的 受众角度来看,受众对新媒体叙事话语的心理需求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最近的时事动态,关注 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大事小情;获得新闻事件的相关信 息,增长见闻,为个人发展提供知识储备;了解他人对 相关新闻事件的评论与观点,锻炼批判性思维,提高 分析判断能力,提高认识,明辨是非等等。通过对以 上几种新媒体叙事者的语用身份建构的归纳分析,我 们不难看出,新媒体话语中的不同语用身份建构都是 在为顺应受众不同的心理需求所服务。比如,“故事 讲述者身份”顺应了受众了解最近时事动态的心理需 求;“观点评论者身份”顺应了受众锻炼批判性思维、 提高分辨能力的心理需求;“信息传递者身份”顺应了 受众获得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增长见闻的心理需 求。
四、结语
新闻叙事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在以新媒体平 台下展开的这一交际活动中,新媒体叙事人无疑成为 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体,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 叙事文本的创作过程。语用身份的建构是影响交际 目的和需求能否成功实现的重要因素。基于吴玨教(上接第80页)
力不从心;炒作、营销等元素对电影市场的影响也大 不如前。(《广州日报》2〇18年1月3日)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两种不同的 现象:前者是品牌将流量明星作为自身品牌销售的保 证,而后者则指出流量明星不再是电影票房的保证。 显然,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并不会因其所占“流量”之 这背后正是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文化的看法和评价,体 现了整个社会的动态。
同时,“流量”一词也反映了对市场需求的描述。 如:
例9.张晴表示:“做短视频和以往在传统媒体的 经历完全不同,当把内容当做产品来对待时,我们需 要不断换位思考用户到底要什么。而且,在大数据时(上接第83页)
谓语动词时,受句法时间象似性的影响,“来”也必须放在宾语后。
[参考文献]
[1]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二册(修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 化大学出版社,1999:124 -125.[2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
授之前对于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的研究,我们 通过对七大新媒体新闻平台中“中美贸易战”的微博 话语进行了分析,又总结出引导者和信息传递者 这两种语用身份。本文吸纳了学界将语用身份看作 是一种语用资源的观点,通过对这一语用资源的利 用,我们发现,新媒体叙事人在进行新媒体话语交际 时,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新媒体叙事的机构性语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语境以及广大新媒体受 众的心理语境,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满足交际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构建[J].外语研究,
2013,(4) :27 -32.[2] 陈力丹.学——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2001.[3 ]何纯.新闻叙事人的叙事态度与叙事功能略论——从“湖 南槟榔报道”说起[J].新闻界,2005,(6) :8 -72.[4]吴珏.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以“中印边界争 端事件为例” [J].现代外语研究,2018,1) :3 -30.[5 ]陈新仁.论语用平衡[J].外语学刊,204,(6) :2.
[责任编辑:白彩霞]
代,流量是最直观的反馈,它会在第一时间让生产者 知道自己的产品做得好还是不好。”(《中国新闻出版 广电报》218年1月9日)
“流量”一词的发展演变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关 注点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出来,但其稳固还需要经过时 间的沉淀。那么,作为“流行语”的“流量4 ”是否会固
我们拭目以待。高而盲从,而会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趋于理性。 定下来进入词典,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16:836.
[2] 侯建波.概念整合: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J ].广西民族 大学学报,2012,(3) :175 -178.
[责任编辑:白彩霞]
教学,2002,(1) : -16.
[3] 陆丙甫.核心推导语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 111-113.
[4] 金立鑫.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M].北京:北京语言 大学出版社,2001 :123 -129.
[责任编辑:白彩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