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土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义韵律研究和汉语修辞

语义韵律研究和汉语修辞

来源:好土汽车网
2007年7月

  

第5卷第4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Jul1,2007Vol15No14

语义韵律研究和汉语修辞

王泽鹏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0071)

3

[摘 要] 西方近年讨论热烈并颇受瞩目的一种词汇语义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语义韵律理论。语义韵律又叫语义协调,是一种特殊的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特征。探讨这种理论和汉语修辞的密切关系以及词语语义韵律描写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具有重要运用价值。[关键词] 语义;语义韵律;修辞;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7)04-0083-06

  特点,也关注词语在组合中所表现出来的语义特

一、什么是语义韵律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单位,对词汇语义研究的进步无疑都会有助于修辞的完美,词汇学、语义学的任何发展也都会为修辞学提供某些启示和帮助。传统的词汇学、语义学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词典词条立目和释义越来越科学,同义词、反义词理论的逐步完善,也使得相关的词典越来越有助于语言的运用,词语搭配现象的重视和搭配理论的出现,使得大量搭配词典得以问世,熟语不断地受到重视,也使得各种类型的熟语词典,如俗语辞典、惯用语词典、成语词典、歇后语词典等辞书大量出现,这为语言学习和使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随着词典编纂经验的积累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出现和发展,词汇学、语义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语义韵律理论就是其中比较醒目的理论之一。

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很自然的。语义韵律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音位学理论在词汇语义学研究上的翻版。语义韵律分析方法不再将词语看作是从语流中分离出来的孤零零的单位,不再只研究词语的聚合系统

3收稿日期:2006-09-15

点,尤其是相互关联的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影响。语义韵律分析方法将聚合系统和组合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多系统的研究途径。而且,上下文语境所赋予词语的语义特征也被提到研究的范围中来,因此,词语也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语义韵律分析的视野中了。

弗斯的韵律理论直接启发他的学生Sinclair提出了语义韵律理论。Sinclair(1988)将语音学(prosody)借用到语义分析上来,提到上的“韵律”

[1]

语义韵律这样的概念。Louw(1993)和Sinclair

(1994)正式在论文中提出语义韵律的概念。在(TrusttheText)中,Sinclair提出将弗《相信文本》

斯的语音学理论中的韵律概念运用到词语搭配上,用来观察词语之间的意义分享和渗透问

[2]

题。语义韵律也叫语义协调(semanticharmo2

ny)、语义渗透(感染)(contagion),经常搭配在一

起的语言单位受邻近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的影响,从而产生的与之相协调的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特征在开始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有两种:褒义的或贬义的,后来的研究将中性的语义特征也看作语义韵律。

[3]-[8]

这样,语义韵律分析就

作者简介:王泽鹏(1968—),男,山东夏津人,南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语义学、对外汉语词

汇教学。

・84・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5卷

可以分析所有语言单位的语义特征了,因为所有的语言单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搭配中。语义韵律的观察依赖于线性组合中的两个语言单位。换言之,是两个语言单位在语言组合中的共现使得它们在语义方面产生某种协调关系/韵律关系。对于语言单位语义韵律的调查,其实也就是将出现于上下文中某一位置上的聚合单位的语义特征分辨出来。

我们对于语义感染其实并不陌生。汉语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作为语义感染的一个准确比喻。这个比喻与BabalaLewandowska-to2maszczyk(1996)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BabalaLewandowska-tomaszczyk把处于核心位置的语言

湾人却更胜一筹,可以不惜用谣言和诽谤,去否定和鄙视与自己祖先有关的所有一切。

2)与管理人员的尽善良管理义务和忠实义

务的做法不同,一些国企的管理层不是将企业扭亏为盈,而是“扭盈为亏”,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经营权将国有企业搞乱,由盈利企业变成亏损企业,由净资产为正值的企业变成负债累累的亏损企业,然后再以“负资产”出卖给自己。

“更胜一筹”一般要求比较的双方都为值得肯定的东西,而不是令人厌恶、恶心、贬斥的内容,该词语具有褒义的语义韵律,而用在此处需要贬斥的地方,就有些不伦不类了。1)中的“更胜一筹”,违背了语义韵律的要求,是错误的表达方式。此处用“过之而不及”就比较合适了。2)中“扭”为主动性非常强的一个动词,它反映着施动者的强烈愿望。“扭亏为盈”为正常的表达形式,反映了正常的心理要求和愿望,而“扭盈为亏”则不符合这种语义韵律要求。所以在书面上,一般将这种用法加上引号以示区别。

语言学习阶段的儿童有时候会出现违背语义韵律的情况,如笔者曾对7岁的儿子说:“别靠我这么近,叫我把感冒传染给你。”孩子说,“那我就靠你远点儿。”这句话就违背了语义韵律的要求。与“远”共现的动词一般是“离”,与“近”共现的动词一般是“靠”。“靠”与“近”的直接搭配在我们的语料库中有1796个,“离”和“远”中间多有其他成分,如人称代词、地点等(如:离家远、离我很远、离烟台老远)。违背语义韵律的现象在外语学习和使用中极容易出现,也极容易发现。如:

3)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混战,帝国主

单位称作“扳机”,把与核心单位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称作“标靶”。这种解释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产生语义韵律的两个单位间的关系:扳机一动,就会将子弹射向标靶。核心词和目标词(相作用的词或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也是这种关系。

语义韵律虽然是个比较新颖的概念,但是它所显示的问题早就被我们的语言学家注意到。王力先生(1984)曾经指出外国人使用汉语词语“穿”、“戴”时会说出类似的话:“我今天没穿眼镜”,“我今天没穿帽子”。这是明显不符合语义韵律要求的情况。

语义韵律的说法因为具有比喻的特点,作为术语可能会存在某些理解上的问题。但是这个术语在西方语言学中使用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它还具有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以往词语搭配研究所不具备的。我们认为,传统的词语搭配研究重在研究语言单位间在语法上的组合规律,而语义韵律研究重在考察词语等语言单位的语义特征及其共现单位的语义特征。国内学界有的将语义韵律翻译为语义韵,相对于这个说法来讲,语义韵律可能更准确些。

母语使用者受语言习惯的制约在运用语言中一般不会违反语义韵律的要求,但是偶尔也可见到不符合语义韵律要求的说法。如:

1)有些日本人反华倒不奇怪,奇怪是一些台

[7]

义努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的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留学生作文)

这句话中,“努力”的使用存在问题,因为“努力”所要求的组合单位在语义上往往具有“好的”、“积极的”、“向上的”等褒义特征,而“明争暗斗”则不具这种语义特征。对比语言学能够非常容易地发现不同语言词语的不同语义韵律以及语义韵律不协调的各种表现。

词语的语义韵律信息应该得到广泛的调查,

 第4期               王泽鹏: 语义韵律研究和汉语修辞

・85・

并且这种语义信息也应该揭示在词典中。这种语义信息存在于语言习惯中,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母语使用者问题出现比较少,但是在汉语非母语的人中,出现问题就非常容易。因而语义韵律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就是一个应该受到重视的课题了。

语义韵律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在人们的语感之外。语言使用者受语言习得的影响,在学习某个词语的时候,往往是将这个词语和它惯常的搭配对象联系在一起,使用一个词语时,其所关涉的相关对象自然也就出现在上下文中。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孤零零地学习一个个的词语,则会严重割裂这种词语与词语等语言结构单位间的搭配的、语义的关系,在运用词语的时候也就容易出现违背语义韵律要求的现象。

语义韵律的研究必须借助于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成为现实,为语义韵律研究提供了语料的基本条件。语料库可以将索引词出现的大量上下文有规律地呈现在研究者面前。根据索引词(需要调查的语言结构单位)前后文共现语言单位的运用情况,考察索引词的语义韵律特征。

一韵律要求,从而达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却又合情入理的表达效果。“买爹”是不符合汉民族意识形态的行为。

语义韵律的打破对于积极修辞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临时打破语义韵律,则会出现积极的如反讽之类的修辞效果。汉语中所谓的“颠倒歌”就是突破语言词汇固有的语义韵律来实现的,如“东西街,南北走,忽听门外人咬狗。拿起门来开开手,拾起狗来打砖头,又被砖头咬了手!”之类。词语语义韵律的打破有时候会带来无限的诗意境界,如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里的动词“含”“泊”的施事、受事的语义特征都不符合其固有的语义韵律要求(“含”相关涉的对象一般为“嘴”、“食品”等,“泊”相关涉的对象一般为“船”、“港口、海湾、码头”等),诗句也因之生发了鲜活的艺术魅力。从词语语义韵律的角度来分析艺术语言,具有概括性更高的特点。因为积极修辞手法就在于打破词语固有的语义韵律要求。这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课题,值得关注。

由于词语在历时不同层面上,词语的词义、形象性以及用法会有所不同,因而修辞在共时平面上方可以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从语义韵律的角度而言,积极修辞的词语运用是将词语的固有语义韵律打破,从而获得超出常情常理的艺术表现效果。消极修辞的词语运用是在维持语言系统中词语的固有语义韵律的情况下运用词语。这也就是说,词语的运用,要求其上下文中所共现的语言单位在聚合系统上的语义特征具有语言系统意义,而非言语意义。在语义韵律方面能够做到这一点,才可以达到所谓记述的境界,亦方可能实现消极修辞的四端,即内容方面的明确、通顺,形式方面的平匀、稳密。

[9][p153-69]

二、语义韵律和汉语消极修辞

词语的语义韵律对于修辞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词语使用过程中,如果语义协调关系被打破,就可能形成积极的修辞手段。汉语的某些积极修辞手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用打破词语语义韵律的方式实现的,如比喻、比拟、借代、挪用(把本不用于某种场合的词语临时挪来使用)等。另外,语义韵律的打破也往往形成反讽的表达效果。

词语的语义韵律要求和它所共现的词语、语言结构单位,在语义上保持协调。如果违背此种要求,或者为错误的表达方式,或者创造一种新鲜的表意别致甚至奇特的形式。如动词“买”,一般而言,所买对象为商品化的东西,卖儿卖女买奴仆,人也可能成为商品,这在某些社会形态中符合实情,然而戏曲《王化买爹》这个标题却违背了这

写作者若能实现消极修辞的四端,应该熟悉词语的语义韵律。这就要求语文辞书编纂者在释解词条时注意分析并描写词语的搭配信息,辞书中的搭配信息越多,对语言学习和使用者,尤其是对留学生汉语学习来说就越有价值。《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语文性、规范性比较强的一部词典,在

・86・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5卷

某些词条的解释方面涉及到搭配信息的解释。如释“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这里的“事实(多指罪恶)”就是“罄竹难书”的一种搭配信息。陈水扁到海滩捡垃圾时,赞扬台湾志工精神,说:“有很多我们的志工团体,不管是政府代表或者是民间企业帮忙等等,这些都是罄竹难书,非常感人的成功故事。”“教育部长”杜正胜为护主对“罄竹难书”作了新的解释,受到批评。著名诗人余光中对于杜正胜“罄竹难书”的新解,相当不以为然,还举例所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成语字典上清楚写着带有轻薄意味,若是用来形容自己母亲徐娘半老,一点都不恰当。

以往词典对于语义韵律信息的描写工作由于不是自觉进行的,好多词语的搭配信息表现得就比较少。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和氏璧”的故事,讲到卞和被砍去左右脚,到楚山下哭时,说:“卞和跑到楚山下伤心地哭,哭了三天三夜。”有学生提问说卞和已经没有两只脚了,他怎么还能跑呢?教师一时怔住,无法应对。

其实,教师讲得不错。学生在理解时只注意“跑”字面的基本意义了,而没有注意到这个词在语言中意义的实际发展变化,没有注意到“跑”的共现对象已不完全是能够“用腿快行”的有腿类的人、动物了,其他如车辆、日月等运动的事物都可以说“跑”,也就是说只要是位置的移动、转移都可以说“跑”。被人们据以评判语言现象规范与否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对“跑”的这种用法(pǎ作出解释。“跑”o)在该词典1996年修订本

可以看出,词典对词语的解释有时与实际运用的语言有一定的距离,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看几个“跑”的例句:

1)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

跑到东洋去了。(鲁迅《)阿Q正传》

———上城里去进洋学堂,可以“跑”着去;到东洋去就不能用腿“跑”着去了。2)在德法意等国跑了一圈,心里很舒服了,

因为钱已花光。(老舍)《还想着他》

———在这些国家也不可能完全用腿“跑”路。3)在我弥留之际你偷偷从美国跑来看我,你

一进医院先不问我的伤势如何,我还能活多久,却一个劲儿地埋怨病房的灯光刺目。

(张贤亮)《绿化树》

———美国与中国隔着浩瀚的太平洋,自然也无法用腿“跑”过来。

4)我的钢笔跑哪儿去了?

———钢笔无“腿”却也会“跑”。

上述例句中,“跑”可以说已丧失了“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的基本意义,这个基本意义在这里已渐趋虚化,虚化得几乎看不出“两只腿迅速前进”的意思了,而只是指位置的移动。

又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努力”的解释是: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这种解释没有将语义韵律特征表现出来,因而留学生在造句中会出现“努力犯罪”、“努力搜刮民脂民膏”之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编纂全面揭示词语语义韵律的词典大有必要。留学生学习汉语,熟悉汉语的消极修辞手段是基本的教学要求,而编写揭示语义韵律的词典也将有助于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英语学界,以Sinclair为主的词典编纂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编纂的一系列词典都突出了词语搭配信息的说明。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Sinclair,J.M.等人就根据COBUILD语料库编纂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词典(如CollinsCOBUILDEnglishLanguageDictionary.Londonetc.:Collins,Klett1987;CollinsCO2BUILDEssentialEnglishDictionary.London:Col2lins.1988;CollinsCOBUILDDictionaryofPhrasal

中有如下几个义项:①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赛~|~了一圈儿|鹿~得很快◇火车在飞~。②逃走:别让兔子~了|~了和尚~不了庙。③<方>走:~路。④为某种事物而奔走:~码头|~材

料|~买卖。⑤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电|~油|~气|信纸叫风给刮~了。⑥液体因挥发而损耗:瓶子没盖严,汽油都~了。这6个义项与“卞和跑到楚山下”的“跑”都无法对上号。由此

 第4期               王泽鹏: 语义韵律研究和汉语修辞

・87・

[12]

Verbs.London:Collins.1989;CollinsCOBUILDStudent’sDictionary.London:Collins.1990)。汉

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又如“出现”、“产生”、“发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这三个词基本上是同义词,然而根据它们语义韵律特征的调查发现,它们在篇章中的语义韵律不同。陶红印对此类词语作了详细的研究,

[13]

语的搭配词典也出现不少,但是能够有意识地揭示并说明语义韵律特征的词典还不多见。有兴趣的词典编纂者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大有所为。揭示词语语义韵律的词典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这类词典的指导作用更是非常明显。这类词典的编纂对于双语翻译的准确性、对于方兴未艾的双语语料库的建设也会提供颇有价值的语义搭配信息。语义韵律理论在消极修辞方面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如构词词素的语义韵律描写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把握词汇的组合规律,并可以为创造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新词语提供理论的支持,也可以用来判定词语是否规范。

[10][11]

他得出结论:“出现”的语义韵律是表

示“值得注意”或“出乎意外”的事物。这个特点是不能从“出现”的基本语义推导出来的,只能从“出现”和它的支配名词的组合格式中得到。由于这个语义韵律特征,一些本来不具备该语义特征的语词在与“出现”共现时也获得了这种语义赋值。“产生”的语义韵律是表达相对抽象的概念或“类”的范畴,其感情色彩不是十分明显。“发生”的语义韵律十分明显,常常表示负面的事件。这个特征也使得一些中性的词串进入这个格式后得到负面意义的赋值(如“发生了一件事)。词语语义韵律特征的掌握,毫无疑问会有助于同义词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从上面的说明中也可以看出语义韵律理论对于词汇学、语义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词语的语义韵律信息传递给留学生,无疑会对词语的学习和掌握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曾在对外汉语修辞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天津,2006.7.18-20)上宣读,王德春先生、谭汝为教授、周健教授、凌德祥教授、李柏令教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谨致谢意。

【 参 考 文 献 】

[1] (津巴布韦)Louw,B.Ironyinthetextorinsincerity

inthewriter:thediagnosticpotentialofsemanticpros2odies[A].InM.Baker,G.Francis,&E.Tognini-Bonelli(Eds.),Textandtechnology-InhonorofJohnSinclair.Amsterdam/Atlanta,GA:JohnBenja2mins,19931

[2] (英国)Sinclair,J.&Renouf,A.TrusttheText[A].

inM.Coulthard,ed.,Advancesinwrittentextanaly2

语义韵律理论也可以用于同义词的辨析。虽然很多学者如奈达(1991)指出,语言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但是在词典编纂(包括单语词典和双语词典)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却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解释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可能“够用”,在遣词造句时不至于出现太多的问题,但是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就可能产生较大的麻烦:互相训释的同义词,意思好像一样,用法则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而单语词典、双语词典的词条注释之中如果缺乏这类词语用法的说明,就会使语言学习者无所适从。如“突然”“忽然”,《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是:

【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袭击|他来得很~。

【忽然】副词,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他正要出去,~下起大雨来了。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在做副词时,它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同义词。那么它们是不是真的没有一点区别呢?在语料库的调查中也发现,它们往往会有共同的搭配对象。然而二者的用法有所不同。在法律事务文牍风格的语体中,“突然”运用更为常见,“忽然”运用较少。王泽鹏对“突然”和“忽然”、“搞”和“弄”等同义词作了调查分析,并认为,通过语义韵律的不同可以为辨析同义词

・88・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5卷

Prosody[J],LanguageSciences,1996,Vol.181[8] (意大利)Partington,A.PatternsandMeanings:u2

singcorporaforEnglishlanguageresearchandteach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81

[9]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1[10]王泽鹏.汉语语义韵律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研

sis,12-251Routledge,London/NewYork,19941[3] (英国)Sinclair,J.&Renouf,A.ALexicalSyllabus

forLanguageLearning[M].En.Carter,R.&Mc2Carthy,M.

(eds)VocabularyandLanguageTeach2

ing.Harlow:Longman.19881

[4] (英国)Sinclair,J.&Renouf,A.Corpus,Concord2

ance,Colloca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Ox2ford,19911

[5] (英国)Sinclair,J.&Renouf,A.Thelexicalutit

[M].

InE.WeigandedContrastiveLexicalSeman2tics.Amsterdam:Benjamins,19981[6] (英国)Stubbs,M.TextandCorpusAnalysis[M].

OxfordandCambridgeMass.,Blackwell,19961[7] (波兰)BabaraLewandowska-tomaszczyk,Cross-linguisticandLanguge-specificAspectsofSemantic

究生(学位)论文,20021[11]王泽鹏.“花”的语义协调问题[A].施向东.对外汉

语教学新探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

[12]王泽鹏.语义韵律和同义词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陶红印.“出现”类动词与动态语义学[J].现代中

国语研究;2001,(2)1

AStudyofSemanticProsodyandChineseRhetoric

WANGZe-pe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 Thisessayintroducesthestudyofsemanticprosody,anewtheoryandapproachaboutthestudyoflexicalmeaningswhichhasbecomeafocusofstudyintheWestrecently.SemanticProsody,alsocalledSe2manticHarmony,isaspecialcollocationphenomenon.

Itreferstoakindofsemanticfeatureofsomewords

thatoftenappeartogetherwithsomelinguisticunitwiththesamesemanticfeature.Astudyofthecloserela2tionshipbetweenthistheoryandChineserhetoricandofsemanticprosodyhas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toTCFL.

KeyWords: semantic;semanticprosody;rhetoric;TCFL

[责任编辑:杨 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