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绣艺术风格探微

来源:好土汽车网


汉绣艺术风格探微

[摘 要] 汉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许多与其他刺绣艺术不同的非凡性质,本文通过对汉绣发展、刺绣工艺等的介绍,进一步揭示了汉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 汉绣 艺术风格 探微

一、汉绣的概述

“汉绣”主要流行于湖北省的荆沙、武汉、洪湖一带,它以“楚绣”为基础,华丽多彩、装饰奇特,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据《湖北民俗志》载,汉绣历史悠久,江陵二号汉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绣品,与近代汉绣针法极为相似。明清之际,上至官贾富商,下至名伎优伶,无不喜用汉绣服饰。其图案丰满,浓墨重彩,色泽艳丽,装饰性强,在我国绣林中自成一格,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

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楚国的刺绣品已远销到西伯利亚地区,可见其刺绣业之发达。南方的楚国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屈原的《楚辞·招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楚宫丝织品图画,“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翡帏翠帐,饰高堂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这种需求对刺绣品的生产、发展的刺激是不难想见的。同时,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的发达、巫风巫月术的盛行又为刺绣走向民间提供了生长。

汉绣是在战国楚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楚文化孕育出的一朵传统工艺美术奇葩,有实证可考的历史已有2300多年。汉绣有45种针法,重绣不重画,采用平、铺、枝、锁、扣、盘等表现形式,具有富丽堂皇、楚韵浓郁的特点。汉绣的形象设计和氛围烘托全部由刺绣来完成,尽量少用甚至不用非刺绣饰物。它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色线布满画面,平凸的组合具备视觉上的冲击力,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汉绣用线多样,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艺术效果。它常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题材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韵味,是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汉绣的艺术特点

(一)、独特的刺绣工艺

刺绣是一门技术含量极高的工艺,中国大多数绣品都是以长短针法的交错使用来体现色彩的层次,而汉绣有别于其它绣种的工艺特征,就在于它的技术要求和针法运用的不同。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

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和广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绣品多从外围启绣,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多半是以“齐针”为主,“分层破色”,它不象湘绣、苏绣“润色”,它是“分层破色”的比较多,用相同的针法层层套色,使色彩呈阶梯式逐层展开,就是把它(颜色)一层层地破出来,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除“齐针”的基本针法外,汉绣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等针法,这些复杂精妙的针法可以使使画面线条硬朗、色彩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在绣业中独树一帜。

(二)热烈浓厚的装饰风格

楚文化艺术充满着奔放的热情和大胆的想象,汉绣艺术依荆楚风俗文化之所需,直接秉承该地区浪漫、好奇情感为依托,以浓郁的装饰性图案,创造了热烈浓厚的气氛,追求一种强烈、夸张、理想化的表现。自古楚地崇尚亮丽五色,汉绣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艳丽而不俗套,丰富而不缭乱,配色承袭楚文化传统,以红、黄、兰、白、黑之上五色为首选,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另绣地也采用大红、青、绿、蓝缎等重色来衬托热闹的气氛,形成了汉绣热烈浓厚的装饰风格。

汉绣构图紧凑,纹样复杂饱满,形象各异的人物、龙、凤、鹊、鱼、牡丹、莲花等,既不是对大自然的单纯模仿,也非单纯的自我艺术表现,而是对物象的高度概括、夸张和略微的变形,又揉入梦幻般的理想色彩,构成变化丰富的整体布局,这使作品风格具有神奇的想象力和绚丽粗放的效果。正是这些鲜明的特色,使汉绣成为雅俗共赏的绣种。

(三)、丰富多样的种类

汉绣绣品常从与汉文化相联系的神话传说、古典戏剧、民间故事、吉祥象征物中提取创作元素,并加以运用变化成绣品的题材和内容。最富特色的有绣衣、戏服、道袍、神帐等,在针法上与图案造型上都与苏、湘等绣种迥异。主要作品分四类:

一是生活用品。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披风、抱裙、手笼、椅披、桌围、婚庆字画等。

二是戏剧舞台用品。有戏衣、鞋、帽、车、旗、伞、盖、龙衣、狮皮等。

三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等。

四是宗教礼仪用品。有佛道人物系列绣画、道袍、袈裟、僧帽、佛堂围桌、龙帐、经幡、经幢等。宗教题材的汉绣品则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更加含蓄庄重。汉绣绣出了佛家的大慈大悲、大彻大悟。

(四)、浓烈的民俗气息

汉绣是荆楚民俗文化的物质集成,它依荆楚民俗文化之需。在发展过程中与同时期荆楚多种民俗艺术横向关联:荆楚剪纸多用作刺绣花样;湖北民间木板年画中独有的锦地纹装饰与汉绣锦地刺绣装饰情趣一致。湖北二十四绣歌:“一绣大佛坐中堂,二绣神仙列两厢。。。。。。”是汉绣大处落笔,主次有序烘托,场面热闹隆重的民俗写照。

楚人崇尚的一些主要的民俗风习是崇巫重祀,尊龙崇凤,汉绣素以民间传统吉祥图案“龙凤呈祥”、 “双龙戏珠”等为主题,结合抽象的条纹、图格构图,以适于表现装饰图案的夸张变形手法,大胆描绘想象中的人物花鸟、瑞兽祥云,从而使绣品呈现出敦厚古朴、大雅若俗的独特风姿。

汉绣内容以民俗为主,乡土气味浓郁。汉绣的花纹里隐藏着人间的福禄寿喜,字的笔画上往往缠绕着吉祥如意的花朵。汉绣图案上的牡丹,菊花和长春花姹紫嫣红,它们象征着幸福和常青。汉绣与婚嫁姻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民间有女儿出嫁,陪嫁的都是绣花被、绣花帐帘、绣花枕套,结婚用的花轿是绣花花轿。花轿轿身绣满“独占鳌头”“莲生贵子”“龙凤呈祥”“福寿双全”“双凤朝阳”等喜庆图案。每个图案每段花纹都是楚地民俗的直接或间接呈现。

汉绣的千针万线绣出了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刺绣,它承载着荆楚地区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一个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蕴,远远超越了技巧的界限——民俗文化才是让它如此瑰丽珍贵的灵魂意义。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益更新,曾经工艺独到盛极一时的汉绣,其传统工艺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特色针法,已濒临失传。因此,在抢救民间艺术的行动中,我们有必要为汉绣艺术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愿汉绣这朵艺术奇葩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田鲁.苗绣刺绣艺术解读[M]. 艺苑奇葩.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7.

[2]彭建新.武汉文史资料[M] 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 2008,1.

[3]李友友.民间刺绣[M].中国轻工业出版.2008,5.

[4]段改方,耿 默.民间荷包[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5]李友友,张静娟.刺绣之旅[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