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化学综合题
1.鉴别 CaCl2、NaOH 和 K2CO3 三种物质的水溶液的方法有多种。(已知:CaCl2 溶液呈中性、K2CO3 溶液呈碱性) ①方法一: 步骤 操作 现象 溶液无色 I 取样,滴加酚酞 _________ 在滴有酚酞的 NaOH、 K2CO3 II 溶 液 中 继 续 滴 加氢氧化钙溶液 无沉淀 是 NaOH 溶液 __________ NaOH 或 K2CO3 溶液 是 K2CO3 溶液 结论 是 CaCl2 溶液 ②方法二:
用焰色反应检验,实验中火焰焰色均不同,其中呈紫色的是______溶液。 ③方法三: 选用一种试
剂可以将这三者检验出来,实验过程如下,完成现象的填空。 步骤 I 操作 取样,滴加酚酞 现象 溶液无色 _____ 结论 是CaCl2溶液 是K2CO3溶液 滴有酚酞的氯化钙 溶液,II 再分别滴入另两 种待测液至过量 _____ 是NaOH溶液
若选用其他一种试剂鉴别 CaCl2 、NaOH 和 K2CO3 溶液,也能进行检验的是____(选填下列编号)
A.HCl 溶液 B.AgNO3 溶液 C.Ba(NO3)2 溶液 D.MgCl2 溶液
【答案】溶液变红 有白色沉淀 K2CO3 有白色沉淀,溶液变无色 没有白色沉淀,溶液变红 A C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氢氧化钠和碳酸钾均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实
验如下: 步骤 操作 现象 溶液无色 __溶液变红__ __有白色沉淀__ 结论 是 CaCl2 溶液 NaOH 或 K2CO3 溶液 是 K2CO3 溶液 I 取样,滴加酚酞 II 在滴有酚酞的 NaOH、 K2CO3 溶 液 中 继 续 滴 加氢氧化钙溶液 无沉淀 是 NaOH 溶液
②方法二:用焰色反应检验,实验中火焰焰色均不同,其中呈紫色的是K2CO3溶液。③方法三: 选用一种试剂可以将这三者检验出来,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 I 操作 取样,滴加酚酞 现象 溶液无色 _____有白色沉淀,溶液无色 结论 是 CaCl2 溶液 是 K2CO3 溶 液 II 取滴有酚酞的氯化钙 溶液,再分别滴入另两种待测液至过量 ____没有沉淀,_溶液变红 是 NaOH 溶 液
若选用其他一种试剂鉴别 CaCl2 、NaOH 和 K2CO3 溶液,也能进行检验的是:
A、HCl 溶液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鉴别出来的碳酸钾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碳酸钾和氢氧化钠不能反应,能鉴别,正确;
B、AgNO3 溶液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钙,银溶液也能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不能鉴别,错误;
C.Ba(NO3)2 溶液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钾,鉴别出来的碳酸钾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钡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故能鉴别,正确; D、MgCl2 溶液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钾和氯化镁反应生成碳酸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镁的溶解度小于氢氧化镁,生成沉淀较少,氯化钙和氯化镁不反应,故能鉴别,正确。 故选ACD。
2.常见的酸(盐酸、硫酸、)和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完全反应时,所得的溶液呈中性。已知固体A是一种纯净物,B是一种无色中性液体,C和D是两种常见的溶
液。将固体A与液体B混合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各步反应均恰好完全):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操作a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
(2)有色溶液与D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无色中性液体B是纯净物,则该中性液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若无色中性液体B是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该溶质可能是______或_______。
【答案】过滤 CuCl2+2NaOH═Cu(OH)2↓+2NaCl H2O 氯化钠(或NaCl) 硫酸钠(或Na2SO4)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操作a得到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可以得出操作a为过滤;故填:过滤。 (2)固体A加入无色中性溶液后得到蓝色溶液,可以推测固体A为铜盐的溶液,而中性液体B可以为水或是不与铜盐反应的中性溶液,最后得到的是氯化钠溶液,可以判断操作a后的有色溶液为氯化铜,那么D为氢氧化钠溶液,而白色沉淀只能为硫酸钡,所以可以判断A为硫酸铜,那么C为氯化钡溶液,所以操作b后的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故可以知道有色溶液与D的反应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铜的反应,它们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故填:CuCl2+2NaOH=Cu(OH)2+2NaCl
(3)若无色中性液体B是纯净物,则该液体为水;故填:H2O。
(4)若无色中性液体为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该溶质可以是氯化钠,硫酸钠等中性物质的溶液;故填:氯化钠、硫酸钠。
3.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复分解反应发生后,生成物肯定不会是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m点所示溶液为碱性
b.n点所示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 c.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 d.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3)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均会变稀,这是为什么?____
(4)图2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 ②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③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A装置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示:Na2CO3溶液呈碱性)____
(5)现有73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和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答案】单质 C 浓硫酸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使溶剂增多,浓盐酸有挥发性,使溶质减小。 固体红色粉末逐渐变黑 CO2+Ca(OH)2===CaCO3↓+H2O 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解析】
(1)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生成不可能是单质;(2)a、m点所示溶液的pH值小于7,所以溶液为酸性,错误;b、n点所示溶液的pH值等于7,所以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颜色不变,错误;c、p点所示溶液的pH值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正确;d、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溶液显酸性,随着滴入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逐渐变为碱性,该图中pH值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大于7,所以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错误。故选c;(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水蒸气,溶剂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逐渐减小,导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4)①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粉末由红色逐渐变为黑色;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③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
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若
溶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5)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10%=7.3g;设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36.5 58.5 7.3g x
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若溶
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 5.85%
36.558.5,解得x=11.7g 7.3gx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1.7g100%5.85%。
73g+127g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4.过氧化钙晶体(CaO2•xH2O)是优良的供氧剂,受热会逐渐失水,120℃时完全分解为CaO2,350℃时CaO2迅速分解为CaO和O2。
(一)(性质探究)取少量CaO2于试管中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再加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静置、取上层清液,逐渐加入碳酸钠溶液,先产生大量气泡,再出现白色沉淀。
⑴CaO2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⑵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的气体是___;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上层清液中含___。 (二)(制备流程)
方法1:由Ca(OH)2为原料制备CaO2•8H2O流程如下:
陈化:让初生晶体和母液放置一段时间,使晶体由小长大。
⑴将反应2及陈化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CaCl2+H2O2+2NH3•H2O+6___=CaO2•8H2O↓+2NH4Cl
⑵检验固体是否洗净的方法是:___。
⑶制备过程中除水外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填化学式)。 方法2:由鸡蛋壳(含较多CaCO3)为原料制备CaO2•8H2O流程如下:
⑷反应器中由化合反应生成CaO2•8H2O,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 ⑸在反应器中,应___。
①先加水冷却后再加双氧水 ②先加双氧水冷却后再加水
⑹若煅烧充分,则获得的CaO2•8H2O中还含有的固体杂质是___(填化学式)。 ⑺“绿色化学”是指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则上述两种方法中生成CaO2•8H2O
的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的是___(填“方法1”或“方法2”)。
(三)(组成测定)若所得产品为CaO2•xH2O,下列装置可测定该产品的组成(样品中的杂质受热不反应)。
⑴实验前先缓慢通N2一段时间,控温将样品加热到350℃至CaO2分解完全;继续缓慢通N2,其目的是___(答一点即可)。 ⑵装置B作用是___(填序号)
①测定产生的H2O质量 ②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
⑶若2.7g样品,加热到350℃至CaO2分解完全,测得B装置重1.44g、C中铜网增重0.16g。则x=___。
(反思)若先加热A,后加热C装置,测得x值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CaO2+2HCl==CaCl2+H2O2 CO2 CaCl2 H2O 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滴入AgNO3溶液,无现象 NH4Cl CaO+H2O2+7H2O=CaO2•8H2O ① Ca(OH)2 方法2 使生成的气体被完全吸收或防止倒吸(合理的答案均给分) ①② 8 偏大 【解析】
(一)【性质探究】(1)取少量CaO2于试管中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再加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说明反应中生成了H2O2,则CaO2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2+2HCl==CaCl2+H2O2;
(2)盐酸过量,加入碳酸钠溶液与之反应生成CO2气体;混合液中有CaCl2 ,滴加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CaCO3; (二)【制备流程】
(1)化学反应过程遵守原子守恒,则反应
CaCl2+H2O2+2NH3•H2O+6_____=CaO2•8H2O↓+2NH4Cl中未知反应物为H2O;
(2)固体表面附着液中含有NH4Cl,则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滴入AgNO3溶液,无现象,可知固体洗净;
(3)由图示可知,过滤获得CaO2•8H2O固体后的滤液中含有NH4Cl,可循环利用; 方法2:(4)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双氧水反应生成过氧化钙晶体,化学方程式为:CaO+H2O2+7H2O=CaO2•8H2O;
(5)温度过高过氧化物会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氧气,则在反应器中,应先加水冷却后再加双氧水,答案为①;
(6)若煅烧充分,过量的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即获得的CaO2•8H2O中还含有的固体杂质是Ca(OH)2 ;
(7)“绿色化学”一般是指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方法2中没有副产物,方法1中有副产物二氧化碳,所以上述两种方法中生成CaO2•8H2O的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的是:方法2; (三)【组成测定】
(1)实验前先缓慢通N2一段时间,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结束后继续缓慢通N2,其目的是使生成的气体被完全吸收,同时防止倒吸;
(2)装置B是利用浓硫酸吸收生成的水,同时根据气泡数量,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故答案为①和②;
(3)若2.7g样品,加热到350℃至CaO2分解完全,测得B装置重1.44g、C中铜网增重0.16g。 2CaO2·xH2O
2CaO+2xH2O+O2↑
36x 32 1.44g 0.16
=
,解得:x=8;
【反思】若先加热A,后加热C装置,则有部分氧气不能被灼热的Cu反应,导致氧气质量偏低,测得X值偏大。
5.2018年1月11日,广西某地高速公路大桥上用于融冰作业的2包共100公斤含有亚钠的工业盐遗失,当地迅速组织警力开展搜寻遗失的工业盐,确保不流入市场和家庭。 (资料卡1)亚钠与食盐氯化钠相似,为白色有咸味的固体,但误食会使人中毒。腌制食品、泡菜等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钠。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盐融冰的原理是____,该过程主要发生的是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下图是用不同浓度盐水腌制泡菜过程中亚盐含量测定曲线图。据此回答:当盐水浓度为6%时,第____天亚盐含量达到最大值。为了安全,泡菜腌制时盐水浓度最好是____并在腌制____天后再食用。
(3)兴趣小组欲测定某工业盐中亚钠的质量分数
(资料卡2)实验室常用亚钠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制取纯净的氮气,其化学方程式为:NaNO2 + NH4Cl
加热NaCl + N2↑+ 2H2O(此反应是放热反应)
(资料卡3)在酸性环境中高锰酸钾能与亚钠发生如下反应:2KMnO4 + 5NaNO2 + 3H2SO4 = K2SO4 + 2MnSO4 + 5NaNO3 + 3H2O
(方案一)取1g该工业盐样品与足量氯化铵溶液于如图装置中充分反应(该工业盐中其他
成分不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实验时加热片刻后,即可移去酒精灯,其原因___。最终量筒中收集到300mL水,已知该条件下氮气的密度为1.25g/L,则该工业盐样品中亚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实验结束后发现测量结果偏大,可能原因是____。
(方案二)为更准确地测定该工业盐中亚钠的含量,称取4.000g样品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取25.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含量为15.8g/L的酸性KMnO4溶液进行反应,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序 KMnO4溶液体积(mL) 1 20.60 2 20.02 3 20.00 4 19.98 上述第____次实验所得数据明显异常,剔除异常数据后,计算出该工业盐中亚钠的质量分数为___。
【答案】降低凝固点(或凝固温度降低) 物理变化 5 8% 13 节约能源,防止反应太剧烈(合理即可) 92.4% 分液漏斗中液体的体积算成了氮气体积/没等完全冷却就读数(合理即可) 1 86.25% 【解析】 【详解】
(1)因为加盐后冰的熔点降低,所以用盐融冰的原理是:降低凝固点(或凝固温度降低),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因此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从用不同浓度盐水腌制泡菜过程中亚盐含量测定曲线图可以发现,当盐水浓度为6%时,第5天亚盐含量达到最大值。因为三种浓度的盐水中,浓度最大即8%的盐水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盐含量最低,所以为了安全,泡菜腌制时盐水浓度最好是:8%,图中还可以看出,腌制时间达到13天,亚盐的含量就达到低点,并比较稳定,所以在腌制13天后再食用比较安全。
(3)方案一: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会越来越高,粒子的运动就越剧烈,反应速度就越快,所以实验时加热片刻使反应开始进行后,即可移去酒精灯,其原因是:节约能源,防止反应太剧烈。根据量筒中收集到300mL水,可以推知,生成的氮气是300mL即0.3L
设工业盐样品中亚钠的质量分数为x。
NaNO2691gx
+NH4ClVNaCl+N2280.3L1.25g/L+2H2O
691gx= 280.3L1.25g/L解得x=92.4%
答:工业盐样品中亚钠的质量分数为92.4%。
实验结束后发现测量结果偏大,可能原因是:分液漏斗中液体的体积算成了氮气体积或没等完全冷却就读数等。
方案二: 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第1次数据与其他3次数据相差较多,所以上述第1次实验所得数据明显异常,剔除异常的第1次数据后,根据其他3次数据的平均值,可以计算出该工业盐中亚钠的质量分数。
根据实验中称取4.000g样品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每次取25.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所以每次实验中样品的质量为0.4g,实验中三次有效的KMnO4溶液体积平均值是20.00mL即0.02L。
设:该工业盐中亚钠的质量分数为y。
2KMnO4+5NaNO23163450.02L15.8g/L0.4gy3160.02L1.58g/L= 3450.4gy解得y=86.25%
3H2SO4=K2SO4+2MnSO4+5NaNO3+3H2O
答:该工业盐中亚钠的质量分数为=86.25%。 【点睛】
本题方案一中计算出的结果偏大的原因要认真分析,比如加入的分液漏斗中液体的体积算成了氮气体积或没等完全冷却就读数,这些都是实验中常犯的错误,要吸取教训。本题的计算比较多,题材来自于高一级学段,只要严格按照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做,就不会犯错。
6.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请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角度分析,关闭K2,打开K1,蜡烛燃烧更旺的原因。 (2)请从物资性质的角度分析,关闭K1,打开K2,蜡烛熄灭的原因。 (3)请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24.(1)氧气浓度增大;(2)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3)2HCl+CaCO3==CaCl2+CO2+H2O
【解析】(1)打开K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浓度增大,氧气能支持燃烧,观察到蜡烛燃烧的更旺,发出白光;(2)关闭K1、打开K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中产生二氧化碳,进入烧杯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能使蜡烛熄灭;(3)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CO2+H2O。
7.康康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物质充分反应,在反应中用托盘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m1、m2、m3、m4和V(实验操作正确,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ρ g/cm3)
(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m4、V、ρ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 【答案】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2KClO3
2KCl+3O2↑ m1+m2+m3-m4=ρV
【解析】(1)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3)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
变,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则m1+m2+m3=m4+ρV,即:m1+m2+m3-m4 = ρV。
8.Na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研究其制备、检验、贮存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通电2NaOH+Cl2↑+X↑。X的化学式为______。
(2)为了探究NaOH样品中是否存在NaCl、Na2CO3杂质,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注:AgCl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稀HNO3。
①乙中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证明样品中含有Na2CO3。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试剂X为_____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______。
(3)某兴趣小组试图通过测定生成的CO2质量确定因久置而变质的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气密性良好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1。
步骤二:打开分液漏斗旋塞,逐滴加入稀硫酸,待气泡不再产生时,关闭旋塞,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2。
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______。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4)某工厂化验室用20%NaOH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残余H2SO4,共消耗NaOH溶液2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H2 2HNO3+Na2CO3=2NaNO3+H2O+CO2↑ 银 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CaCl2不吸收CO2,而NaOH吸收CO2 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 4.9g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Na、Cl、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2、2、4、2,2、2、2、2,故X的化学式为H2;
(2)①与碳酸钠反应生成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NO3+Na2CO3=2NaNO3+H2O+CO2↑;
②为检验氯离子,试剂X为银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3)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CaCl2不吸收CO2,而
NaOH吸收CO2;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 (4)设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x。
2NaOH+H2SO4809820g2000x8098=
20g2000xx=4.9g
=Na2SO4+2H2O
答: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4.9g。
9.探究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研究小组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1)同时将足量的稀盐酸倒入锥形瓶甲和锥形瓶乙中。
反应至5s生成气体的速率:碳酸氢钠___碳酸钠(选填“>”,“<”,“=”)。 (实验2)分别将足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试管甲和试管乙中,边滴边振荡。
现象为:
①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逐滴滴入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浅红色逐渐消失。
②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滴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
(2)(反思1)在(实验2)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为何刚开始没有大量气泡产
生?研究小组查阅资料,绘制出微观示意图。
①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依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②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碳酸氢钠_______碳酸钠(选填“>”,“<”,“=”)。
(3)(反思2)为何(实验1)中碳酸氢钠最终产生气体的体积较大?
请你列式计算:(实验1)中两种固体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各是多少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g)?
【答案】> Na2CO3 + HCl= NaCl + NaHCO3、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 < 1.0g 0.8g 【解析】 【分析】
(1)【实验1】根据气球胀大的程度进行分析;(2)①根据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②根据过程中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进行分析;(3)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进行计算。 【详解】
(1)【实验1】相同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滴加等质量的盐酸后气球胀大的程度,碳酸氢钠胀大的程度大,所以反应至5s生成气体的速率:碳酸氢钠>碳酸钠;
(2)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依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②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显浅红色,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显红色,所以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碳酸氢钠<碳酸钠; (3)解:设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x,碳酸氢钠生成的质量为y,
104 2gxx=0.8g
8444 2gyy=1.0g
答:碳酸氢钠固体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1.0g;碳酸钠固体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0.8g。
10.胃舒平、小苏打、胃酸完全抑制剂是常用的中和胃酸的药物。
(1)胃舒平与胃酸发生的反应为:Al(OH)3+3HCl═AlCl3+3H2O,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2)胃酸完全抑制剂每片含0.8 g CaCO3、0.116 g Mg(OH)2,某患者胃酸分泌过多,医生建议口服胃酸完全抑制剂每天2次,每次1片。假设药物被完全吸收,患者服用1天胃酸完全抑制剂产生CO2(常温下CO2密度为1.9g/L)是_____ mL。
(3)小苏打片每片含0.5 g NaHCO3,6片小苏打和胃酸完全反应,消耗HCl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胃舒平每片含0.245 g Al(OH)3,中和胃酸时,10片胃舒平相当于多少片小苏打片____________?(要求:所有最终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第(3)小题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复分解反应371解:每片小苏打片含0.5g NaHCO3,6片小苏打片含 NaHCO3的质量=0.5g×6=3g。
设与6 片小苏打片正好完全反应的 HCl 的质量为 y。 NaHCO3+HCl═NaCl+H2O+CO2↑ 84 36.5 3g y
y≈1.3g
答:6 片小苏打片正好完全消耗 HCl 的质量为1.3g。解:由6 片小苏打片正好完全消耗 HCl 的质量为1.3g可知,平均每片小苏打片消耗 HCl的质量为
。
每片胃舒平含0.245 g Al(OH)3,则10 片胃舒平含Al(OH)3的质量= 0.245 g×10=2.45 g。 中和胃酸时,设10 片胃舒平消耗的 HCl 的质量为 z。 Al(OH)3+3HCl═AlCl3+3H2O 78 109.5 2.45g z
z≈3.4g
答:10 片胃舒平相当于小苏打片的片数为【解析】 【详解】
(1)胃舒平与胃酸发生的反应为Al(OH)3+3HCl===AlCl3+3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患者每天服用的药品中含有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0.8g×2×1=1.6g。 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6g x
15.5 片。
x=0.704 g 其体积为
≈ 0.371L=371 mL。
(3)先写出碳酸氢钠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碳酸氢钠的质量计算出每片小苏打片消耗HCl的质量。再写出氢氧化铝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10 片胃舒平消耗的 HCl 的质量,二者相除,即可得出10 片胃舒平相当于几片小苏打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