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句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听到哥哥不幸去世的消息,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挑.选/挑.拨 假.借/假.期中 藤蔓./蔓.草难除 B.着.陆/着.想 关卡./卡.脖子 曾.经/曾.几何时 C.亩.产/计谋. 压.顶/压.轴戏 慰藉./声名狼藉. D.磨.坊/磨.损 夹.被/夹.生饭 毒蛇./虚与委蛇.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亭亭玉立 满目疮痍 黄梁美梦 层峦迭嶂 B.游目骋怀 扣人心弦 长篇累椟 胆大妄为 C.风驰电掣 民生凋敝 明眸善睐 远离尘嚣 D.如法泡制 不瘟不火 过犹不及 陨身不恤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丛冢.(坟墓) 无可厚非.(错误) B.谛.听(仔细) 闲情逸致.(兴致) C.醴酪.(用乳汁制的半凝固状食品) 莫名.其妙(说出) D.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满面春风..(指笑容) 4.下列词语感情色彩相同的一组是( ) A.老谋深算 坐井观天 雕虫小技 装腔作势 B.弄虚作假 粗心大意 恰到好处 不可胜数 C.贻笑大方 不求甚解 故弄玄虚 语重心长 D.指鹿为马 孤陋寡闻 孜孜不倦 不学无术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他 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2)没有反复地 是难以创作出艺术精品的。
(3)看来,这个经历了八百年风雨 的古塔,究竟还能保存多久,实在难以预料。 A.犹豫 锤炼 侵蚀 B.迟疑 锤炼 腐蚀 C.犹豫 磨炼 侵蚀 D.迟疑 磨炼 腐蚀
B.校外马路上的摊贩市场被取缔还不到一周,现在竟然(死灰复燃),又喧闹起来。 C.我每次到这个商店买东西,营业员总是(不胜其烦)地帮我介绍。 D.如果在没有光照的夜晚,光学照相机就(无能为力)了。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问这座城市每年新增多少产值?我不知道;每年新盖多少大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
B.当时,人们对空间和时间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空间和时间是无限可分的;二是空间和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小段组成的。
C.“绝对壮观,难以用语言形容……”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老科学家激动地说。
D.加拿大等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对携公款50多亿美元(注意:此乃2000年统计数。)外逃的众多犯罪嫌疑人来说,可谓当头一棒。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B.请将书款不要装在信封里寄来,以免遗失。
C.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D.他写信告诉我说,近几年来,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 9.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
②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③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④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
A.①比喻 ②拟人 ③借代 ④设问 B.①比喻 ②拟物 ③借代 ④反问
C.①比喻 ②拟人 ③拟物 ④设问 D.①比喻 ②拟人 ③借代 ④反问
1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荒草地不远,一条欢腾的小溪自上而下,汨汨流淌,溪水那边是一大片开阔
地, ,
房顶上的烟囱正飘着轻烟。 ①一片树林在开阔地上静静地站立 ②开阔地上有一片树林 ③十数棵树掩映着一座白色庭院 ④一座白色庭院掩映在十数棵树中 ⑤几间白房子坐落在庭院中间 ⑥院中有几间白房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1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里,峨嵋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A.曹操 曹丕 曹植 B.苏洵 苏轼 苏辙 C.班彪 班固 班超 D.杜甫 杜牧 杜荀鹤 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明代的小说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四大奇书。
B.“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的“李杜”,是指李白与杜甫这两位着名诗人,晚唐李商隐与杜牧有“小李杜”之称。
C.词,又叫长短句,产生于唐,繁盛于宋,李清照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
D.古代将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13.下列对联所涉及的文人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1)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
(3)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A.白居易 文天祥 鲁迅 B.杜甫 司马迁 鲁迅 C.李白 文天祥 茅盾
14.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零丁孤苦 B.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C.振之以威怒 D.吾与徐公孰美 15.下列各句划线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则刘病日笃 C.宏兹九德 D.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6.下面加点的字“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句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皆以美于.徐公 C.长于.臣 D.急于.星火 17.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急于星火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忌不自信 D.沛公安在
18.画线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则纵情以傲物 C.约为婚姻 D.今齐地方千里 19.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军(军队)霸上 B.皆朝(朝廷)于齐 C.简(选拔)能而任之 D.而刘夙(早时)婴疾病 20.对下列表人称的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孤”一般是君王的谦称。 B.“不才”、“鄙人”是一般人的自称。 C.“君”、“公”、“汝”是第二人称中常用的敬辞。
D.“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一词有很强的侮辱意味。 二.文学常识填空与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0分) (一)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 。 2. ,山顶千门次弟开。
3.鲁迅的三部小说集是 、 、 。 4.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 5.被称为“一代词宗”的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是 。 (二)判断正误
6.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7.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 )
) 8.小说的三要素是时间、情节、人物。( )
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代诗人王维《登高》诗中的名句。( ) 10.宋代,词发展到的鼎盛时期,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前者以柳永为代表(代表作《雨霖铃》),后者以苏轼为代表(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题2分,共12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脂砚斋评语中说“第一笔,阿凤二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不活跃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非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这是针对本段中哪句话而评的?( )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B.“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
宗。该打,该打!”
C.“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D.“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2.选出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黛玉对王熙凤的无礼非常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 B.黛玉对贾府家规产生怀疑,贾母之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
C.黛玉推测出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贾母之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 D.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则试图掩饰这种喜爱之情。 3.对下面人物的语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A.这句话是说给“老祖宗”听的,“龙生龙,凤生凤”,黛玉的“气派”与“老祖宗”一脉相承。B.这句话是说给贾政、王夫人听的,显示自己能说会道,精明强干。 C.这句话是说给林黛玉听的,赞扬林的美貌,以赢得她的信任和好感。 D.这话是说给迎春等姐妹听的,“嫡亲孙女”的标致也是不言而喻的。 4.对下列人物语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A.体现了凤姐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 B.体现了凤姐思虑周全细致的特点。 C.显示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D.体现了凤姐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5.这段文字中王熙凤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 A.旨在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B.为了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 C.为了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D.为了表现王熙凤的服饰的高雅华贵。 6.这段文字刻画了王熙凤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13分)
失根的兰花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象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花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 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
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此而想起家。虽然那些时候,我曾穷苦得像个乞丐,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乡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之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下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才把它点缀美丽的。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流可藉,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元初的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
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等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1.作者说“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文中与“此万紫千红的春天”相照应的语句是(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这里的“絮”寄托了作者 的情感。(2分)
2.为什么说“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3分) 3.“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文中所说的感情变化包括哪些内容?(用概括性的语句分别回答)(4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作者由费城大学看花落笔,引起思乡的回忆,在感情的对比变化中,提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B.“背景变了,花色褪了”,是说作者身处异国,由于感情变了,看到了故乡的花卉,也失去了原有的俏丽。
C.文中的“北平公园”、“国地沦亡”说明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国侵华战争时期。
D.“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我虽然四处漂泊,人生如萍,却并没有离开国土一步。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说明作者身处异国他乡所产生的处处不可以为家的落寞空虚。 F.全文以记叙为主,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深沉,耐人寻味。 四.文言文阅读(15分)
(一)阅读《鸿门宴》节选,回答问题(8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有一个成语出于选文,是 。(2分) 2.以下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解释句中划线词语(2分)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 B.范增数目项王 目:
4.从鸿门宴上的座次可以看出项王对沛公的态度是什么? (1分) 从这一点上说项王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7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 犹蒙矜育 矜:怜惜 B. 不矜名节 节:节操 ..C. 过蒙拔擢 过:过去 D. 且臣少仕伪朝 仕:任职 ..2.翻译下列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何况我孤单贫苦,更是不同寻常。
B.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现在我是已亡蜀国的卑贱俘虏,极其渺小和浅陋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我的心意是不愿意放弃侍奉她而远远地离开她的 D.但以刘日薄西山-----只是为了刘氏已经到了风烛残年。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具告以事 D.臣以供养无主
4.对这段文字意思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李密辞谢不接受晋武帝的任命,是因为他想保持自身的名誉和节操。 B.李密索性挑明“少仕伪朝”,言己非不欲就职,而是心有惧虑的隐衷。 C.这段文字与本文第一段的内容相照应。 D.这段文字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鞋场和日本鞋场的推销员到达太平岛推销产品,都向上司发回电报: 英国推销员的电文是:此地人均不穿鞋,产品无销路,近日即回国。
日本推销员的电文是:此地人均光脚,亦无穿鞋历史,产品销售潜力大,拟常驻此地。
请以“机遇面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