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初中古诗词教学与美育的整合

来源:好土汽车网


浅析初中古诗词教学与美育的整合

我国有着悠久的“诗教” 传统,古人的求学一般从学诗开始。不同时期的人们都通过对诗的学习来提升精神魅力,以实现礼义教化和人格培养的目的。今天的语文教育同样离不开诗歌。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年代就开始背诗,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离不开诗歌。不管是单纯的背诵,还是字句的理解,中心的把握,以及将来专业的诗歌研究,处处都能看到诗歌的身影,诗歌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通过诗词教学,彰显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坚强意志、豪情壮志,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促使其提高修养。优秀的诗词,不仅能够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伪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也必然会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个人认为,要实现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教师应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美育的目的,遵循美育的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接受美的熏染。要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把握好美的真正含义,构建和谐的审美心理结构,结合时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满怀诗人的激情,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启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紧扣诗词独有的审美特质,填补空白,融入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和学习祖国优美语言,进而实现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语文课程的发展对中学生美育的要求

1

“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教育,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

1

“就其目的来看是要培养全面发展、健全高尚人格的学生;就教育对象看,美育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就美育的手段看,美育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受到陶冶浸染。美育作用于人的心理和情感,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只有找到了这个媒介,美育才能收到实效,事半功倍。”2简而言之,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章中指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在不断地发展,对美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同小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美育的目标重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这和高中阶段语文美育的目标“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大有不同。这种目标的差异正顺应了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体现了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提出的“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来实施美育”的重要原则,也契合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儿童心理发展模式。

1李戎.美学概论[M].上海:齐鲁书社,1999:423. ○

2张效民.美育与中国古典诗词教学[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21-25. ○

3朱琳.谈语文审美与语文教育[J].社科纵横,2003.2: 80. ○

2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心智正在成熟,观念正在形成,因此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适宜的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即使都在初中阶段,有些初中生在很多方面已经具备了高中生的某些特点,所以,我们要认清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审美状况,针对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去实施美育。

3

二、新时代中学生的特点

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为这一时期心理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个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记忆清晰,情感丰富,接受能力强。他们对面前的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他们开始思考人生,开始探究人生,开始打下人生观的底色,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的重要契机。

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心理的发生和发展阶段。刚步入初中的新生具备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生物学潜能和心理潜能。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新生的审美个性感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发展,表现在穿着打扮、偶像崇拜等方面。此时的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审美心理结构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小学生的影子,那种断乳似的天真幼稚,缺少一种真正的自我判断评价,甚至是一种绝对地服从和崇拜。他们的心理美感与生理快感难以截然分开,这一阶段的学生审美能力主要来自于内在的普通感知能力,他们还没有合理的审美态度。因此,我们可以说,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尚处于前审美阶段。

对美有所追求,但层次肤浅。学生眼中的美,也许只是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就拿自然美来说,他们注重的也许只是事物本身“真”的形式,如颜色之艳丽,外形之独特,而隐藏于自然事物之外的“善”的内容他们却无从发觉。初中段的学生容易受到现实中“丑”的现象的误导。学习过程中,以“第三人称”投入,审美感知能力贫乏。

三、当下中学教学实践中美育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同仁可能会发现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美”的影子在淡化,以至于到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地步。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问题。从事初

4

中语文教学十年,个人认为教学实践中美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教学与美育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对美育内涵的的片面把握;灌输式教学导致参与缺失;诗词教学的功利化倾向等。只有认识到诗词的特点以及诗词蕴含的审美特质和审美意义,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诗词教学与美育的整合。

四、我国诗词蕴含丰富的美学元素

“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是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3现实生活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反映绝不局限于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教材中出现的古代诗词有180余首。这些诗歌作品,从时代看,上起《诗经》,下迄现当代,整个中国社会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均有作品入选;以诗人论,入选诗人近百人。这些作者,都曾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诸多领域、各个时期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深远影响;就作品的风格来说,凡是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重要诗歌流派都有其代表作品入选,比如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词派、豪放词派等等;从诗词的体裁来看,诗、词 、曲以及古代民歌,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歌行、长调、小令等等,无不齐全;从诗词的内容上看,抒发内心真情、关注民生疾苦、探寻生活哲理、怀念家乡亲人、抒发报国之志、描摹山水、咏史怀古等等,都有经典性的作品入选。

中学阶段接触的这些诗词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里只是沧海一粟,但也可以大致反映出诗歌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诗词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为美育的实施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主要体现在: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 1郭国昌. 诗歌价值如何认定[N].人民日报,2010-12-28(24). ○

5

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诗歌中的自然美,因经作者的审美点化,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深刻,更给人以美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根据自然美的特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去欣赏自然美,表现自然美,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全面发展。

人情美是一种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它摆脱了各种基本的物质功利需求,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形态,是在人际交往中流露出的友爱和感情的美。诗是抒情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大凡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遇,用他们的碧血热泪乃至用生命谱写而成。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感人的形象。诗歌不能没有感情,就如人体不能没有血液,花木不能没有水。只有情,才能使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只有情,诗篇才能以澎湃的诗意直接荡涤人心,从而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震动,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阅读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我们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崇高美”是人性美的最高表现形式。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现实的斗争。人们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进行惊天动地的斗争,反抗剥削、反抗侵略,许多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社会进步抛头颅、洒热血,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他们的高尚人格和精神是崇高的,能够唤起人们的钦佩和赞叹。在教材的选编方面,崇高美表现在对远大的理想,济世安民的胸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认可,这类作品都具备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教材所选入的诗词具有和谐的意蕴。表现在风格方面,盛唐诗坛群星璀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李白的洒脱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岑参的的豪迈辽远、王孟的清新淡雅等等。就作家个人来说,其作品风格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风格的融合。比如李白诗风豪迈飘逸,可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婉转缠绵,和他的《行路难》等有着很大的差别。再如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6

可他的《望岳》则表现出豪迈自信的特点。词人如李清照,其作品也并非篇篇如《武陵春》那般愁肠百结,《如梦令》不也写得清新自然吗?一个作家的作品具有多样的风格,才显得丰富多彩,而多种风格中又有一主导风格。多元风格融合统一于一位作家,也是和谐的体现。

推崇节制、内敛、疏淡也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从古代诗歌的体制来看,诗歌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一首诗的字数句数都是限在一定范围内,所以诗人在创作时必须要微言大义,以最少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古人一直以来秉承矜持、庄重、注重礼仪的原则,在他们看来,含蓄淡雅是美的代表。诗的体制特点以及古人为人处事的原则,都会影响诗歌的创作。他们表情达意,大都追求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做到点到为止。正如《关雎》中情感的表现适度,快乐而不至于毫无节制,表现哀伤不至于过度忧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

五、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鉴于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元素及其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诗歌作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诗歌中的审美对象,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深刻挖掘各种审美因素,获得审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遵循美育的特点将其内化,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1. 创设美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常常能够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作为文质兼美的诗歌能够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期待为教师实施美育提供了最佳契机。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画、音乐、影像等更加直观的媒介,将抽象的情感因素形象化,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氛围,将学生内在的心理期待转化为审美注意,那么良好的课堂氛围就营造好了。

2. 读诗入境

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再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到深入领会语言文学技巧的过程 ”。4阅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站。《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诵读时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可以让学生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诗词教学要特别注意读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涵咏、自读。读也是学生进入文本最为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通过读来体会的。

3. 披文入情

3周元庆.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3:59. ○

8

这些富有美感的诗词,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宣泄。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变化。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感情渗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灵魂。

4.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5. 联想与想象,扩展诗歌的张力

诗歌借助最简单的语言形式,实现诗人内心的最完整、最全面的表达。诗人们有着非凡的审美观察能力,能在瞬间捕捉到美的踪迹,辅之以丰富的人生体验,聚合于笔端,从而创作出诗歌,表现了美。数百年之后,当他的作品再次呈现时,我们对那些歌行陌生的歌行已倍感陌生,发挥想象与联想,成为走进诗歌的关键因素。叶圣陶先生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表象进行新形象的创造,使诗歌不再是简单的字词句的罗列,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美的载体,能充分再现诗歌的张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尊重诗的本意的基础之上,针对某一首诗的某节或某句或某字进行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作品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情。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期望最终达到人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和谐一致的理想境界。个人认为,审美能力的具备是促使人由自然的人变成审美创

9

造美的人的基本前提条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完善学生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都不可或缺。

诗歌美育,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因为诗歌无可限量的美育价值,我们才强调诗歌的美育功能。诗歌学习对青少年的人格和思想影响广泛,意义深远。通过传达诗歌中的美,我们能够以美育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中学诗歌教学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让我们的学生都能获得一种充满诗意的审美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 唐晓军.诗歌美育的因素及实施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9:35-36.

[2] 沈波.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J].素质教育论坛,2007.7:45-45.

[3] 王宝琴.中学生审美心理特征与新时期语文审美教育[J].语文学刊,2005.6:25-27.

[4] 刘晓静.寓教于美[J].文教资料,2007.25:18-20.

[5] 李戎.美学概论[M].山东:齐鲁书社,1999.423.

[6] 董春海.从教育的功能残缺看美育的必要性[J].科教文汇,2009.3:79.

[7] 刘艳.对学校美育现状的几点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2:46-48.

[8] 黄益斌.古诗词教学如何激发审美自觉[J].宁德师专学报,2003.3:102-103.

10

[9] 刘丽霞.当前学校美育状况调查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2:51-55.

[10] 王长俊.诗歌美学[M].广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06-211.

[11] 姚君喜.崇高美的当代意义和价值[J].美与时代,2003.8:4-5.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