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土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

来源:好土汽车网
主备人 褚红伟 修订人 46 褚红伟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 新授课 总 课 时 排 序 课 题 知 识 与 技 能 《走一步,再走一步》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教 学 目 标 过 程 与 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手 段 多媒体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与赏析: 1、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2、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咚咚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4、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师生活动 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处境 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6、“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研讨主旨: 明确1: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 明确2: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明确3-4: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把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四、拓展延伸 明确1: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明确2: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明确3: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五、体验与反思 1、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上读一读。 2、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 学生讨论交流作者的心里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分析“经验” 学生分析主旨,进而扩展到人生。 教师启发,学生在今后遇到困难后的处理方式。 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走一(小)步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再 走 一 步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成功走下悬崖 产生巨大成就感 课 堂 板 书 悬崖上 人生中 走一步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经历) 轻松克服困难(感悟) “我”遇险时:杰利:心里牵挂、无可奈何 四位男孩:幸灾乐祸、逃之夭夭 父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 学 反 文章生动的事例是教育学生成长的鲜活教材,要远远强于空洞的说教。 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