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牧关于夏天的诗词《齐安郡后池绝句》鉴赏

来源:好土汽车网
  【 导语】杜牧⼈称“⼩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下⾯就和⼀起来欣赏下杜牧关于夏天的诗词《齐安郡后池绝句》,欢迎鉴赏!

  《齐安郡后池绝句》

  唐代: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看微⾬,鸳鸯相对浴红⾐。

  译⽂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池锦⽔,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整⽇⽆⼈来观赏这细⾬景⾊,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

  注释

  齐安郡:即黄州。唐代在天宝年间曾改州为郡。

  菱:⼀年⽣⽔⽣草本植物,叶⼦略呈三⾓形,叶柄有⽓囊,夏天开花,⽩⾊。浮萍:浮⽣在⽔⾯上的⼀种草本植物。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绿⾊,背⾯紫红⾊,叶下⽣须根,花⽩⾊。绿:此处作动词⽤,使动⽤法。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蔷薇:植物名。落叶灌⽊,茎细长,蔓⽣,枝上密⽣⼩刺,⽻状复叶,⼩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或淡红⾊,有芳⾹,可供观赏。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尽⽇:犹终⽇,整天。《淮南⼦·泛论训》:“尽⽇极虑⽽⽆益于治,劳形竭智⽽⽆补于主。”

  鸳鸯:鸟名。似野鸭,体形较⼩,为中国特产珍禽之⼀。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诗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传:“鸳鸯,匹鸟也。”红⾐:指鸳鸯的彩⾊⽻⽑。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去。”

  赏析

  这是⼀⾸画⾯优美、引⼈⼊胜的⼩诗。它描绘了⼀幅⽣动的画⾯:⼀座幽静⽆⼈的园林,在蒙蒙丝⾬的笼罩下,有露出⽔⾯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鸳鸯。诗⼈把这些⽣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了⼀幅清幽⽽妍丽的画图。诗的⾸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描画的都是池⾯景,点明题中的“后池”。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景的陪衬,⽽从这幅池塘夏⾊图的布局来看,⼜是必不可少的。⾄于第三句“尽⽇⽆⼈看微⾬”,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句,它为整幅画染上⼀层幽寂、迷朦的⾊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融会为⼀个整体,具有悦⽬赏⼼的美感。

  这⾸诗之使⼈产⽣美感,还因为它的设⾊多彩⽽⼜协调。刘勰在《⽂⼼雕龙·物⾊篇》中指出“摛表五⾊,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这⾸绝句在⾊彩的点染上,交错使⽤了明笔与暗笔。“绿锦池”、“浴红⾐”,明点绿、红两⾊:“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绿、黄两⾊。出⽔的菱叶和⽔⾯的浮萍都是翠绿⾊,夏莺的⽻⽑是嫩黄⾊,⽽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就整个画⾯的配⾊来看,第⼀句在池⾯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绿锦。第⼆句则为这⽚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不过,这样的⾊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明艳不⾜,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为画⾯增添光泽,从⽽使画⾯更为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