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论:261)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配伍】
栀子柏皮汤清热除湿退黄。方中栀子苦寒清热解毒,除烦利湿,泄三焦之湿热从小便解。仲景用栀子一般均为十四枚,惟本方用个头较大的肥栀子十五枚,此用量居栀子类方之冠,意在增强清热解毒。黄柏苦寒解毒,清下焦湿热。炙甘草甘缓和中,并防栀子、黄柏苦寒伤及脾胃。三味相合,清湿热退黄疸而不伤正气。
上三味药,水煮,去滓,分二次温服。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注家方论]
1.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此身黄发热者,为表里有热,其热未宣,不可汗之,故与栀子为君,能泻相火,去胃热,利小便;黄柏为臣,能去郁滞之热;甘草为佐为使,能缓其中,以泻经中之热也。
2.舒驰远《伤寒论集注》:栀子苦寒,能使瘀壅之湿热屈曲下行,从小便而出,故以为君。黄柏辛苦入肾,益水以滋化源,除湿清热为臣,甘草和中,为清解湿热之佐使也。
3.钱潢《伤寒溯源集》:栀子苦寒,解见前方。黄柏苦寒,《神农本草》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泄膀胱相火,故用之以泻热邪,又恐苦寒伤胃,故以甘草和胃保脾,而为调剂之妙也。
4.李中梓《伤寒括要》:身黄者,本于湿热,去湿热之道,莫过于清膀胱,故投黄柏直入少阴,以达膀胱之本;投栀子导金水而下济;甘草入中宫,调和升降,剖别清浊,庶几直捣黄症之巢矣。
5.柯韵伯《伤寒附翼》:因于伤寒而肌肉发黄者,是寒邪已解而热不得越,当两解表里之热,故用栀子以除内烦,柏皮以散外热,佐甘草以和之,是又茵陈汤之轻剂矣。6.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栀子、柏皮,表剂也,以寒胜热,以苦燥湿,已得治黄之要矣,而乃缓以甘草者,黄必内合太阴之湿化。若发热者,热已不瘀于里,有出表之势,故汗下皆所不必,但当奠安脾土,使湿热二邪不能复合,其黄自除。 [名医验案]
1.叶天士医案
治一人,脉沉,湿热在里,郁蒸发黄,中痞恶心,便结,溺赤,三焦病也。苦辛寒主之。杏仁、生石膏、法夏、生姜汁、山栀子、黄柏、枳实。
2.刘渡舟医案
一男孩,10岁。患黄疸性肝炎,病已日久,血清胆红素值一直很高。前医曾用茵陈蒿汤多剂,住院期间也多次用过茵陈、大黄等注射液,效均不佳。症见身目黄染,心烦,便溏,两足发热,睡觉时常伸到被外,舌苔黄。遂投栀子柏皮汤治之,不数剂则黄退而诸症渐愈。此案说明,凡湿热发黄,用茵陈蒿汤后,黄仍不退,但正气业已渐耗,脾胃之气受损,阴分尚有伏热,如见手足心热,五心烦热等症,用本方治疗很是适宜。有的医家认为本方不该用甘草,而应当用茵陈。其实不然,应该说本方妙就妙在用甘草以扶正气的治法。
3.《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医案
曹某,男,42岁,患早期肝硬化,下午轻度潮热,胃脘满,巩膜及皮肤发黄,小便显涩,查肝功能,血清胆红素值32mg/dl,脉弦数,舌苔黄腻而黄,证属肝中郁热发黄,以栀子柏皮汤加疏肝和胃之剂治之。处方:生栀子10克,黄柏10克,茵陈蒿15克,桃仁15克,甘草3克。服药3剂,下午潮热不作,小便增加,眼睛及皮肤黄疸逐渐减轻,后服13剂,巩膜及皮肤和舌苔黄色均已显退,血液检查:血清胆红素值已降至3mg/dl以下,后以健脾和胃之剂调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