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背景
在以“升学”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只注重“纯数学”类型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海式”的灌输和训练,并使数学做为工具回去化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被淡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应用领域能力的培育被忽视。而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者就必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育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将数学自学与数学应用领域有机融合出来,这也合乎我们遵从我国实行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社会经济的须要。所以,融合本校“学生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构成以及培育途径的实验研究,我们特开办此课程做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使学生拒绝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多样价值,对于唤起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存有积极主动的促进促进作用,所以,注重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强悍的教育功能,在数学教学中就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思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精神和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够真正体会至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内涵,时能把它有效率的运用至生活中,使学生真正的体会至数学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 二、课程标准
本课程属数学学科中的应用型课程,其总体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领域意识和以数学为主要工具化解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并使数学教学真正努力做到崭新数学明确提出的四个目的(新颖的目的、公民的目的、职业的目的、文化的目的)融为一体,使受教育者“学大众化的数学”。其具体内容目标为:1.体会数学的应用领域价值,培育数学的应用领域意识
2.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善于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身边事物3.知道有关的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数学创造能力
4.初步介绍数学建模的科学知识,构成数学建模的基本素质(即为存有一定的建模意识,建模的心理品质,建模能力和建模知识结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
本课程拟将在本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开办,计划两学期顺利完成课程自学,包含课堂自学、社会调查和建模课堂教学。其中初一年级的重点就是学数学、用数学的意 识的培养,初二、初三年级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主。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七年级)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培养
第一谈:数学party
(1课时第二讲:一个小数点与一场大悲剧
(1课时)第三谈:队列训练中的数学第四谈:立方体的影子第五谈:创建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化解实际问题
第六讲:股市中的数学第七讲:7.打折销售第八讲: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第九讲:七巧板第十讲:瓷砖的铺设第十一讲:生活中的轴对称第十二讲:三阶幻方第十三讲:对平均数等数说三道四
第十四谈:心率与年龄第十五谈:自学习惯赖草测试第十六谈:文学中的数学游戏第二阶段(初二年级)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第一谈:几何就在你身边第二谈:充分运用数学看看现实第三谈:商品调价中的问题第四谈:九树十行问题第五谈:全系列等三角形的应用领域(测内径、平分角的仪器)第六谈:勾股定理的应用领域第七谈:分式方程的应用领域第八谈:趣味数学题,数学典故第九谈:黄金分割的应用领域第十谈:设计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案第十一谈:低建筑物的高度的测量方法
第三阶段(初三年级)
(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2课时)(5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一谈:一元二次方程及分式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建模)(3课时)第二谈: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利用数学模型化解最佳化问题)(3课时)第三谈:求解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测量无法达至顶部或底部的物体的高 (2课时)
第四谈:统计数据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2课时)第五谈:方形(2课时)第六谈:数学综合题(4课时)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实践为主线”。课程的每一章节都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标。基本教学模式为初一以活动形式为主,初二、初三以教师的建模示例和学生的建模实践为主要形式。同时本课程的教与学应以课堂之外为素材和学
习场所进行社会调查和数学建模的实践,并组织数学建模兴趣小组参加各种形式的应用数学类竞赛等。五、实施措施:
1、成立辅导班,搭载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出任教学工作,展开课题研究。 2、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
3、上实验研讨课,课题组内共同复习,互相听讲、评课,共同提高研究水平,力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结合。
4、学习课改理论、方法,动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获取资料、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拿出阶段性成果。 六、自学评价1.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由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评价、学习过程中 的课堂教学评价三部分共同组成,分优、荣、中、合格等等。
学期成绩:以“课题报告”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提供一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的书面报告,设计“课题报告”评价表中展开评价。同时展开大论文汇报交流。
2.评价目的
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领域意识、建模意识和用数学化解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