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 009-6000(2006)07—0009—06 中图分类号F291 1 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06一R1—22) 试论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转型 ——作者简介:王勇( 1 974一).女.苏州科技学院建筑系 tion of Rural Urbanization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讲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The Transi男.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 李广斌(1 973一).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 A Case Study of Suzhou 学院博士研究生. 曹恒德(1 962一】 男.苏州科技学院建筑系讲师.注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册城市规划师. .以苏州为例 ■ 王勇李广斌曹恒德 WANG Yong LI Guang——bin CAO Heng——de 长期以来 乡镇工业一乡村工业 1相关研究进展 一化--*/J\城镇发展一乡村城镇化 成为 我国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关系 般理解.乡村城镇化是指自下 研究的主导范式。1 980年代.伴随着农 村工业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形成了苏 南、温州、珠江等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 城镇化模式。其中 “苏南模式 因产权 安排上更便于社区政府控制和在发 展中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此 倍受学术界的大力推崇和中西部地 区政府仰慕,并一度成为中西部地区 推进乡村城镇化的“样板“。但自1 990 年代以来.随着乡镇集体企业的大幅 度衰败 传统基于集体企业发展之上 的乡村城镇化的 苏南模式 已不复存 在。进入1 990年代中后期 凭借优越的 区位优势 以招商引资为先导、以小 城镇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发展外 向型经济导向 的战略赋予了乡村城 镇化的”新苏南模式 的内涵。但从目 前来看 “新苏南模式“似乎也是不可 持续的 “一乡一区 或“一镇一园 的 而上的城市化 在乡村地域.由基层 社区政府和农民自主推动.以乡村工 业化和农村人口在乡村就地转移 建 立小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过程…。自 乡村城镇化 的提出到现在 越来越 多的学者和地方政府意识到:城镇化 不是完全意义的城市化.中国城镇 化是城乡隔离的产物,是户籍等体 制制度约束下的被迫选择。尽管发 展小城镇圆了数亿农民的“城市 梦” 对我国城市化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 但自乡村城镇化实施以来.也付 出了巨大的代价。鉴于此 新时期推 进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战略受 国内学者的强烈质疑。洪银兴等人 认为f2] 在城市化已达到较高水平的 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增加城市供给. 强化城市功能和推进城市现代化措 施.实现由以发展小城镇为特征的 城镇化向以现代化为内容的城市化 工业布局不仅造成了新一轮的重复 建设、恶性竞争 而且对土地.尤其是 对耕地造成了极大侵吞。按照可持续 发展理念的要求.乡村城镇化的“新苏 南模式“将再次面临转型。 转变。冯子标等人认为[3】.在目标、机 制和实施路径等方面 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存有本质区别.两者譬 至 分属于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实施 城 市 研 .究 rJ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两种战略.当城镇化水平达到一 乡一体化将加速,城市化过程中集聚 8 旦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10 定程度后,城镇化战略应该及时升 格为城市化战略。赵燕菁指出_4】.小 城镇不等于城市化.发展小城镇应 当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一部分而不 是全部。小城镇发展是城乡经济要 素不能一体化和资本短缺条件下的 被迫选择.而不是最佳的选择。蓝万 炼提出【5】.随着我国乡村工业与城市 工业并行的二元工业化模式向一元 城市工业化模式的转变,乡村城镇 化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赵 春音【6】、杨新海等人 认为.乡村城 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初级 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 不断加深和制度变迁.由城镇化向 城市化转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 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 然要求。李郇等人以珠江三角洲农 村城市化为例.从农村土地集体所 有制的视角.分析了分散的农村城 市化空间形成的动力机制.认为分 散的农村城市化带来了诸多问题. 促进分散式的农村城市化走向集聚 式的农村城市化是必然趋势f 8】。 在苏南地区城市化研究上.赵晓 谛认为Ig】.在城市化初期诸多约束条 件下.苏南地区选择小城镇化作为城 市化的主流形式是合理的.但在这些 约束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由小 城镇化到小城市化是必然的。在城镇 化的“苏南模式”问题分析基础上,张 明提出了苏南城镇化应向以大中城 市推动为主的城市化转换等措施[1o】。 周艺怡、陈易等人指出,未来的苏南 地区.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城镇体系格 局将不复存在.伴随着城镇化的动力 和空间的多元化,将形成多种城镇化 阶段并存的局面 ;地区一体化和城 和分散并存【_ 。刘荣增在剖析苏南地 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基 础上.探讨了其持续发展的措施【 _。 谷人旭等人在剖析苏南地区城镇化 与工业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 苏南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 策建议【 _。季小立等人认为 {,以乡镇 企业发展为核心的苏南城镇化已经 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求, 应从要素重组和功能提升的角度推 进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转型。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 解决现有研究很少涉及的两个问题: (1)基于地区一体化加速背景,以苏 州为例,分析苏南地区乡村城镇化转 型的背景和动力;(2)按城乡统筹发 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探 讨苏南地区城市化地域推进的主要 途径。 2苏南地区乡村城镇化转型背景 及原因 2.1乡镇地位的衰败 全球化产生一种强大的”转型力 量”,促使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 等产生一系列嬗变,其重要表现之一 就是城市的地位和重要性进一步提 升。此外.信息化也将是城市主导的 ”舞台”。城市是知识的创新地.也是 信息的集聚和发散地,与工业经济相 比,知识经济更倾向在城市集聚,也 更依赖于城市的综合功能,城市成为 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整体 而言.城市在推动我国”工业化”、”信 息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将越来越 重要,越来越突出,而乡镇的地位则 不断趋于下降。苏州作为我国受全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化影响最深刻的地区之一.吸引外资 连续数年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进出 口总值约占全国的1/10。近十年来. 全球化对苏州城镇发展的影响是不 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推进着城镇空 间格局演变.具体表现在: (1)中心城市职能被进一步强化。 伴随着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 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三个国家级开 发区的成功和大量外资的涌入.曾一 度趋于弱化的中心城市的产业(尤其 是高新技术产业)能级得到极大提 升.直接结果是中心城市经济职能在 市域范围内被强化【16】.其重要表现之 一是.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占市域GDP 比重由1 995年的1 6.4%.上升至2000 年的21.8%0。2001年撤(吴)县建区 (吴中和相城两区)后,中心城市得到 进一步”增容”。 (2)县级市的中心城地位得到不 同程度的强化。 在张家港保税区(国家级)、昆山 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常熟经济 开发区(省级但享有国家级开发区的 权限)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强有 力支撑下,县城的地位也得以快速提 升。以常熟为例,2003年市区GDP超过 260亿元.人口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面积达到57.5km ,这表明常熟县城 早已突破虞山”镇”的概念,而是一个 ”中等城市”的概念。 (3)乡镇急剧分化。 伴随着苏州中心城市和县城地 位的提升和职能的强化,整体而言. 乡镇地位及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如 常熟,1 990年、1 995年和2003年乡镇 GDP总和占同期常熟GDP比重分别为 75.5%、64.3%和59.1%,乡镇经济 所占地区总量在不断下降。但如果从 乡镇自身层面来分析.则出现两极分 化趋势.靠近中心城市的建制镇(如 木渎镇、黄埭镇)、靠近县域中心城市 的乡镇(如海虞镇)和交通区位优越、 基础较雄厚的乡镇(如梅李镇)在全 球化、市场化中获得了新的力量而再 发展.但其他众多乡镇.因在争夺外 来投资等方面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 而逐渐衰败。 2.2乡村发展的动力转向 1 980年代.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 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城镇化模式。其 中.以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最为典 型.也最有特色。但1 99O年代中后期 以来.这些模式发展出现趋同化现 象.发展动力的多元化成为三大模式 演变的共同特征。如张敏等人在通过 ”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比较之后 认为.尽管”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 在早期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动力等存 在明显差异.但近年这两种模式均出 现了多元融合的倾向 ”苏南模式”中 的外资作用不断增强,”珠江模式 中 民营企业份额也在不断增加【17】。审视 基于非集体(个体、私营或联户)企业 为主、专业化市场分工与专业化市场 导向为特征的”温州模式”,近十年来 ”温州模式”中也注入了许多外资的 成分.同样也采取了多元化发展的路 径。在上述三大模式转型中, 苏南模 式”的动力转向幅度无疑是最大的. 1 994年之后的改制浪潮使乡镇企业 在苏南地区几乎成为历史的”代名 词”。与此同时.借助良好的地缘优势 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乡镇吸引外 部资金的数量在逐年上升。由以集体 经济为核心驱动力向以外资、民资为 核心驱动力转变赋予了 新苏南模 式”最本质的内涵。乡镇发展动力的 转向同时带来城镇空间结构的调整。 (1)乡镇开发区发展的空间不平 衡加剧。 1 990年代末形成的”一乡一区”或 ”一镇一园”现象.客观上增加了不同 级别间开发区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往 往是级别越高的开发区获利越多。许 多乡镇因原有企业外迁、招不来商、 引不进资.致使非农产业发展不足. 进而出现部分乡镇人口回流农村等 现象。此外.针对2000年以后各级开 发区严重乱圈地的现象.近两年国家 加大了整治力度。其中.乡镇开发区 (工业园区)又是被调控和被整治的 重点。一些经济实力弱的乡镇开发区 在不同层级政府政策博弈中无疑处 于绝对劣势.成为”压缩“和”删除”的 对象。 (2)企业身份转变加快乡镇发展 动力分异。 基于乡镇集体企业发展为基础 的乡村城镇化强调农村地区”内部力 量 的组织和动员.其实质是强调通 过农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来 实现乡村城镇化。但乡镇企业的改制 和私营经济的崛起使乡镇政府失去 对企业的直接控制权.企业由过去的 ”社区身份”向 自由身份”转变。随着 这种”身份“转变,企业可根据自身战 略而自由迁移,在地价、税收等都相 对均一的广大乡村地区.企业依据自 身的战略,一般会选择交通更优越、 基础设施更完备的地区投资.从而导 致乡镇发展动力的分异.并由此带来 空间上的分异。 (3)城乡空间一体化加快。 强调”自我积累和发展 的乡村城 hj 镇化是用城乡分割、孤立狭隘的目光 量 来看待乡村城镇化.随着户籍、土地 j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 里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12 表1 苏州部分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制度、城市用工等一系列制度的改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一直处于快 革.市场化、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速城市化的时期.随着产业和人I:1向 乡村城市化已不再局限于农区内部 城市集聚.必然引起城市空间的向外 完成.随着城市地位抬升和对外交通 扩张和延伸。1 990年、2000年和2003年 改善.城市的辐射、带动已成为苏南 城市建设用地分别为37 1 km 、86 5 地区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主要动 km 和1 49 1 k m‘.仅用1 3年时间.城市 力。如近年来.苏州吴中、相城两区乡 用地扩张了三倍。期间.张家港、昆 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供给更多来自 山、常熟等五个县级市的中心城区扩 于城市政府投资。 张倍数均超过苏州中心城市。 2.3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 (2)乡镇建设用地急剧膨胀。 1 980年代,以乡(镇)村两级工业 尤其是在1 995年以后.无论有无 发展为特征的 苏南模式 .在乡村工 实力,无论是否能够引进外部资金. 业极度分散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占用 乡镇纷纷筹建 开发区”.导致乡镇建 了大量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近十 设用地急速攀升。同时,招商引资中 年,在传统 苏南模式“发展动力转向 的 拼地价 行为又激励乡镇开发区 过程中.又因乡镇及其以下开发区遍 更多地圈占土地。根据实际调查与走 地开花和 圈地 竞争.再次造成土地 访.许多乡镇开发区规划面积远远超 资源的更大流失.使原本就非常紧张 过现有乡镇建设用地的面积.并且现 的人地关系更加突出。以苏州耕地为 有开发区土地闲置率均较高。因而. 例.1 978~1 990年,苏州耕地净减少 乡镇建设用地急剧膨胀带有明显的 1.67万hm 1 990~2003年.耕地净减 人为”和 攀比 因素。由于乡镇较 少7.92万h .几乎相同的时间,后者 多,乡镇开发区累计圈占土地已达到 是前者的4.74倍。1 978~2003年总人 惊人的数量。乡镇这种粗放的土地经 I:1年均增长1 6.7%,而耕地减少了 营方式是导致苏州耕地资源大量流 25.4%.在人I:1增长和耕地锐减的双 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因素影响下,2003年人均耕地面积 (3)村及其以下的建设无序。 已降至0 048hm /人.如果考虑苏州 其一.尽管自1 990年代末以来.一 全市400万外来人I:1,则人均耕地面 直大力倡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但仍 积仅为0.O28hm /人。造成苏州土地 有许多包括新建的私营企业(尤其是 资源快速流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家庭工厂式微型企业)滞留在村内 的原因: 部,随着这些企业规模的扩张而占有 (1)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土地。其二.1 980年代到1 990年代初.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苏州农村居住经历了由砖瓦房向楼 房转变,约从2000年起,苏州农村开 始由楼房向”独立别墅式洋房”转变。 随着农村收入的增加,在每次农房大 规模更新换代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的 建设密度都趋于降低,同时,因”攀 比 ,”夸耀”心理作梗,使得每幢房屋 的占地面积和使用面积远远超出其 实际需求。其三,农村居民点布局凌 乱.造成大量土地浪费。农村居民点 一直是城镇规划的“边缘区”,长期以 来都是农民自拆自建,在行政上又疏 于管理,造成农村居民点布局上缺少 合理性。很多自然村落散乱,布局形 态20年来一直少有变动[| 。可以说, 农村居住的无序建设是土地(尤其是 耕地)锐减的另一重要原因。 3苏南地区农村城市化地域推进 模式转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①全球 化背景下,生产要素流动最基本的特 征是集聚。对集聚效应的不断追求使 得城市成为全球化主导的舞台,乡镇 地位在区域中不断下降。同时 由于 区位、历史基础等因素,全球化对苏 南地区乡镇发展的影响是不均衡的, 这种不平衡性促使乡镇发展进入一 个急剧变动和分化的时期。②以往的 苏南地区乡村城镇化着重于农区内 部力量的培养和积累上,这种观念与 城乡统筹发展中开放性思维、与城市 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要求背道 而驰。近十年实践表明了苏南地区乡 村城镇化在缓解城乡差距等问题上 收效甚微(见表1)。乡村发展的动力 转向带来了农区乡镇空间的重组和 整合,以适应外部环境变迁的要求。 ③由于土地供给的刚性约束,在土地 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无论是城市 还是农村.必须走土地集约化的道 路,在某种程度上,最近两年,由”招 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是苏南地 区土地资源短缺的被迫选择。鉴于 此,我们认为,应积极改变以建设小 城镇为中心的乡村城镇化模式.应基 于全球化等外部背景的重大变化,按 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和“两个趋向”等要求,推进农村城 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未来,苏南地区 农村城市化地域推进模式不再主要 表现在发展小城镇上,从乡村人口转 移的角度,将存在以下三类城市化地 域推进模式: (1)乡村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 这将是未来苏南地区城市化的 主要特征之一。人口的集聚源自非农 产业的集聚。全球化 中破了固有的地 区行政界限.随着基础设施一体化带 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速度 日益加快.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尺度 上的集聚愈加明显。在生产要素集聚 过程中,大中城市普遍获得了远高于 乡镇的”优先增长“。非农产业规模不 断扩大,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 位,而且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前 者将吸纳大量的乡村人口,后者将大 量农区转变为城区。从近十年苏州城 镇人口分布变动来看.苏州中心城区 和五个县级市城区人口占苏州市域 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其中苏州中心 城市建成区人口由1 995年的7O万人 上升 ̄lJ2000年的1 27万人。 (2)乡村人口向小城市转移。 面对新的外部环境,苏南地区乡 镇要发展.只有两条道路径供选择, 一是基础雄厚、区位优越的乡镇通过 非农产业的再集聚逐步升格为小城 市,走土地高度集约化城市发展道 路 二是不具备升为小城市资格的乡 镇,将向城市(大中小城市)的居住社 区方向发展。一方面,近十年的乡镇 合并不断为生产要素集聚扫清行政 障碍,为小部分乡镇升格为小城市提 供了基础。如1 995年、2003年苏州乡 镇个数分别为1 66个和88个,每百平 方公里的乡镇个数由2 7个变为1.4 个。随着今后乡镇非农产业发展的两 极分化,乡镇合并仍将持续。另一方 面,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再集聚所产生 的核心问题是乡镇开发区的分化,由 此带来乡镇发展动力的分化。自2003 年开始.国家出台《清理整顿现有各 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等 一系列开发区清理整顿政策措施以 后,这种分化将加速。如常熟”十一 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重点发展 支塘、辛庄、虞山三个工业集中区.集 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工业开发的集 中度和生产力布局集约化水平,实现 乡村”小工业”向城市“大工业”转变。 产业的集聚和再集聚将牵引人口的 集中,再集中。 (3)乡村人口向乡村集中社区转 移。 其一,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 况下,对苏南地区高度分散的农村居 民点进行整理.走集中社区的模式势 在必行。2004年.常熟规划在1 O~1 2 年时间.按照统建分购、统管代建和 统管自建三种方式完成52个乡村集 中居住点建设.规划每个集中居住区 入住3000~3500户、建筑面积在6O~ 7O万m ,居住人口1万人以上规模建 设,仅此一项工程盘活土地近0 667 8 万hm 。其二,推进乡村居住集中点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1 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 参考文献: 能弱化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 具体模式,是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 的具体体现。成规模的乡村集中社 区,为乡村管网等基础设施普及提供 了前提条件,这将彻底改变农村长 期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改善乡村人 居环境,既可以使更多的农民享受 城市文明,又使农民享受田野生态 的乐趣。其三.居住场所与工作场所 适度分离。从大尺度区域交通系统 改进来看.传统乡村城市化的 苏南 模式“是一种“先强镇,后富民”的 发展策略” .在乡村工业高速发展的 同时.道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 走在全国农区的前列。苏南地区地处 城镇密集区.居民出行已经先后经历 了 步行 和“自行车”时代,而进入了 ”公交 时代。在”距离”概念由”多少 公里”日趋被 多少车程时间“替代的 今天,在交通设施的日臻完善和农民 出行不断便利的情况下,人们所能承 受的”工作场所”和”生活场地”间距 离在不断拉大,”工作在园区、生活在 社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由过去 的 可能“变成一种”现实“。从目前来 看,建设乡村集中社区任务艰巨而又 长远,但此举却是实现耕地规模化经 营、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农业现代化 等的前提。 注释: ①本文的数据均根据1 995年、2004年《苏 州统计年鉴》和2004年《常熟统计年鉴》 整理和计算得出。 ②(常熟)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居民集 中居住区建设工作会议http://61 1 32 1 1 8 1 68/news/2004—04/0404301 02646 量htrn。 、J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14{ [1]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 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 999.54(2) 106-11 5 [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 以江苏为例[J]经济研究.2000.(1 2)66— 71 [3]冯子标.焦斌龙 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 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1.(1 1】:44-49 [4]赵燕菁制度变迁・小城镇发展・中国 城市化[J]城市规划.2001.25(8)47—56 [5]蓝万炼论乡村工业的未来与农村小城 镇的发展阶段[J]经济地理.2001.21(5): 684-689 [6]赵春音城市现代化:从城镇化到城市化 [J]城市问题.2003.(1】6—1 2 [7]杨新海.王勇“城镇化 的背景与发展 趋势[J]城市问题.2005.(4):2-5 [8]李郇.黎云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式农 村城市化空 J]城市规划.2005.29(7) 39-42. [9]赵晓谛约束下的选择:从小城镇化 ̄lJ4, 城市化——对苏南城市化演进的经济学分 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3.(3)26—29 [10]张明苏南城市化的战略转换与多元选 择[J]社会.2002.(1 2):23—25 [1 1]周艺怡,张京祥.曹荣林苏南城镇化 模式的回顾与前瞻——以苏州为例[J]城 市问题,2002.(6):25—28 [1 2]陈易.王兴平.刘荣增苏南地区城市 化进程回顾与展望[J]_现代经济探讨.2002. (6):63-65 [1 3]刘荣增苏南地区农村城镇化持续发展 的若干思考[J]江南论坛.2000.(5):34— 35 [14]谷人旭.钱志刚苏南农村城镇化与工 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l农业经济问题.2000. (1 2):28—32 [1 5]季小立.宗蕴璋 苏南模式”城市化及 其演进[J].理论与现代化.2004.(6):1 0— 1 5 . [16]王勇.李广斌.杨新海苏州中心城区功 2004.1 9(6):47—50. [1 7]张敏.顾朝林农村城市化 苏南模式“ 与 珠江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 2002.22(4):482—486 [1 8]王跃.陈亚莉苏州城郊村镇分布特征 [J]地理学报.2005,60(2):229—236 [1 9]李广斌.王勇.谷人旭我国中西部地区 小城镇发展滞后原因探析[J]城市规划. 2005 29(10):57-61 摘要: 全球化带来了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尺度上 的集聚。以苏州为例.深入分析苏南地区 乡村城市化转型的背景:全球化背景下乡 镇发展的分化 乡镇发展动力转向和土地 资源的日益稀缺。在此背景下.按照城乡 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从乡村人口转移的角度.提出了苏南地区 乡村城市化地域推进三种模式:乡村人口 向大中城市集聚、向小城市集聚和向乡村 集中社区集聚。 关键词: 乡村城市化:苏南地区.苏州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causes the 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 the larger region.Taking Suzhou as an example,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ck— grounds of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urbaniza— tion in southem Jiangsu province.Our analy— sis shows the main reasons are the towns’ differentiation,the turn oftowns’develop— mental motive and the scarcity of land resources.According to city and rural har— monious development,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the paper suggests three models for the rural urbanization in southem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rural urbanization;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Suzhou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