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赣南客家地区新农村民居建筑现状研究

来源:好土汽车网
赣南客家地区新农村民居建筑现状研究

作者:黄罗生

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6期

黄罗生

(韶关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中国农村经济快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改善自己的住宅条件,加之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心,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农村住宅建筑变得越来越漂亮,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扎根于农村乡村田野。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新农村民居建筑亮丽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的没落、传统古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新旧建筑风貌不和谐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运用多学科综合交叉、相互兼容的研究办法,通过调查分析赣南地区新农村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及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处境,揭示赣南客家地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现状,并提出在赣南客家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赣南客家;新农村;民居建筑

1 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的概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历史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六中全会以后中央相继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07年初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更是对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在全社会开始了营造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这几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经过开展以清淤泥、清垃圾、清空心房和改水、改厕、改厨为内容的“三清三改”工作,大部分村民已从过去那种脏、乱、差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过上了干净整洁的生活。此外,农民的住房也变得漂亮起来了,一排排崭新的民房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赣南的新农村民居建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原民居建筑,以清淤泥、清垃圾、清空心房和改水、改厕、改厨为内容的“三清三改”工作。在“三清三改”工作进行的同时,也对民居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进行了一些简单美化,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一定的改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资金投入少,建设成本低,缺点是改造不彻底。另一种模式,是政府设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指定设计单位进行全面规划设计成联排别墅式居民点,由农民自己出资按政府指定的样式建设或集资建设。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改造彻底,农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土地使用率高,缺点是资金投入大,建设成本高(图1)。因经济问题,赣南的新农村民居建设以前一种为主,后一种为辅。

2 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笔者对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的考察,对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盲目追从城市化、城镇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了如下分析、总结:

2.1 建筑造型缺乏地域特色,新旧建筑风貌不和谐统一

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无论是农民原先自发性建立的散居民居,还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照搬城镇民居的样式,多数都是建造成盒子状排列式或者散居式民居建筑(图2),使赣南客家民居建筑与其它城镇民居建筑趋于雷同,丧失了赣南客家民居建筑应有的风貌。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无论它的建筑选址、内部结构还是使用的建筑材料,都具有生态意义,而新农村民居建筑却没有传承与发展这些特点,而是走上了“欧陆风式”的歧途,导致新、旧建筑风貌不和谐统一,破坏了历史人文景观。

2.2 定位不明确

新村落的建筑设计及规划没有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需要,定位尚不明确,盲目追从城市化、城镇化,设计出来的建筑不符合当地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民的需求。赣南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建筑规划和设计主要是由当地政府邀请或者委托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因为这些设计师大多来自城市,不了解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民的需求,他们就按照城镇规划思维来规划设计农村用房。而且,当地政府领导一味地追求业绩,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来做,他们也希望按照城镇的模式来规划新农村。一排排小高层建筑,看似农民生活奔小康,其实农民乡亲都不愿意搬进新房,因为新房的设计既不符合农村生活的要求,又达不到城市生活的水准,实在尴尬。

2.3 农房舒适度差

笔者所走访的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一般无保温隔热措施,仍以砖混结构为主,外围护墙多采用240mm厚的实心粘土砖墙,内外粉刷,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只在房屋里面粉刷或干脆不粉刷,这就导致冬季室温低、室内潮湿,加速了室内物品发霉变质等诸多问题。窗多采用木窗、铝合金窗,气密性和水密性差。住宅外遮阳措施很少,导致住宅内夏季闷热,再加上平房顶层屋面为单层结构,绝大多数无隔热层,顶层夏季很少有人居住,一般放置杂物,造成空间资源浪费。另外,无论是政府规划的新农村示范点还是原先农民自发建设的房屋,都存在着冬天北风经前排建筑回旋灌入室内的情况。

2.4 农村散居的居住形态,割断了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量赣南青年到广东沿海城市务工,城市的居住方式及小型别墅式住宅建筑让他们向往,有一定积蓄的农民工回到家乡便建起了自己的“别墅式”散居民居建筑。由于散居民居建筑缺乏传统的客家特色和居住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也割断了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农村逢年过节的礼俗都简化了甚至失传了,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少,比如笔者家乡原先每年年前全村人在一起(祠堂)打糍粑的活动也没有了,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疏远甚至陌生了。原先村庄里每年春节举行的龙灯活动现在已经多年没有举行了,存放龙骨的宗祠也因多年失修倒塌了。

2.5 不利于邻里间、亲族间关系的亲密和谐

赣南新农村建筑无论是农民原先自发性建立的散居民居,还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不利于邻里间、亲族间关系的亲密和谐。客家民系是一个极其团结的民族,自古以来客家居民都密切融洽邻里间、亲族间的关系,但受现代城镇居住方式的影响,邻里间、亲族间平日里串门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只在逢年过节才偶尔串门,究其原因,与现在农村的民居建筑组合方式很大的关系,现在大家都独门独院了,一扇院门把邻里间、亲族间的关系关得遥远了(图3)。

3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处境

建筑在它的建立伊始都有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同时,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也总与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古代社会不发达的情况下,客家先民一方面为了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对抗,一方面为了抵御本地人及后面迁来的客家人的侵扰,为防种族间的械斗、防匪盗、防战乱,修起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客家围屋建筑。可以说围屋建筑是这个民系在这个时期特有的产物,有着它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功能。

然而,在社会和平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围屋建筑慢慢失去它原有的功能。原先居住在围屋里的年轻人大多都搬离了大围屋,纷纷在围屋外建立了独栋散居住宅,只留下一些老人在围屋里居住,一些围屋因无人居住,多年失修,已倒塌或濒临倒塌,实在令人痛惜(图4)!

造成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3.1 传统围屋建筑自身存在着不足

因防御需要,围屋外围的一、二层不开窗,甚至建筑外围通体不开窗,只开一些用于防御的枪眼和瞭望口,屋内采光全靠天井,加之围屋建筑使用的是狭小的木窗,这就导致了室内昏暗,一些远离天井的房间甚至没有任何采光条件(图5)。另外,传统围屋建筑的私密性也比较差。

3.2 传统围屋大家族聚居形态已不符合现代人居住的习惯

客家先民一般是采用大家族聚居的形态,通常一座围屋要居住几百人,空间上没有很明确的划分。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的现代农村一般是小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必然导致一些矛盾,各种家庭之间的大小矛盾使他们厌倦了围屋的大家族聚居的生活。另外,传统围屋的内部空间的安排也不符合现代农村的居住习惯,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的生活需要。

3.3 居住文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量赣南青年到广东沿海城市务工,城市的居住方式及小型别墅式住宅建筑让他们向往,有一定积蓄的农民工回到家乡便建起了自己“别墅式”的住宅。

4 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性利用的建议

鉴于赣南客家传统建筑的处境,笔者对其保护性利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强对客家居民的思想观念教育,宣传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提高客家居民的民族自信心

客家文化及其建筑文化的衰弱,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客家居民缺乏应有的民族自信心,对传统客家文化存在着不正确的偏见,通过思想教育,树立民族自信心是保护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的源动力。

4.2 从单纯的保护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建议赣南政府部门坚持文物保护第一、旅游开发第二的原则不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加以保护性开发,并改善古民居内的通水通电和卫生条件,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展示民居传统建筑的文化魅力。

4.3 在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中,突出其地域特色

通过规划设计蕴含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符号与元素,借鉴传统民居建筑布局的优点,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突出其地域特色,促成新旧民居建筑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赣南客家联谊会.客家与赣南研究论文选辑[C]//赣州:赣南日报社,2000.

[2]陆元鼎,主编.杨谷生,副主编.中国民居建筑[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p549.

[3]黄发有.客家原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4]何国强.围屋里的宗族社会[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5]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p200-203.

[6]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p17-55.

[7]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黄鹤,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释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9][美]琳恩·伊丽莎白 卡萨德勒·亚当斯.吴春苑译.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7-78.

[责任编辑:杨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