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梅山文化的“五朵金花”

来源:好土汽车网
乡,伍喜珍在联唱会上脱颖而出,成 术,而是为了保卫自身的生存练就的,因 实无华,同时具有古朴、豪放、勇猛的风 万众瞩目的焦点。1957年,伍喜珍被 此生活气息相当浓厚。梅山武术中的许 格。在内涵上,更加注重儒道思想,重礼 南省选派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 多武器本身就是劳动和生活的工具,如 仪,重宗派,且越发具有地域文化象征 , 她演唱的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实难 板凳、方桌、烟斗、铁尺、耙、齐眉棍等。梅 意义。就是梅山祖先 》,荣获一等奖。不久,她把新化山歌 山武术的独家兵器“耙”,1984年,新化县被湖南省人民政府 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 打虎用的工具,独家双兵器“铁尺”,也是 授予“武术之乡”的称号,1983年2月,在 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多次听她演唱 从这类狩猎工具演化而来的;另外,梅山 县体育馆成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全县 山歌。有一次,毛主席听完山歌,握着 先人把在生产生活中用的扁担、长烟筒、 各区镇均成立了武协分会,有50个乡镇 喜珍的手高兴地说:泥巴里长出的 ,蛮脆蛮甜哩。伍喜珍也成了新化山 的代名词。梅山山歌在2006年被列入 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2010 ,新化县准备将梅山山歌申报国家非 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山蛮”言语迷离,十里不同音,凭 n的是用歌谣口传身授。“歌本三千又七 百,歌有八万七干零;红黄蓝白传后世, 黄本情歌打头行。”足见梅山山歌数量之 多,风气之盛。梅山山歌是汉、瑶、苗、侗 族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当地人 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艺术结 晶,是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的瑰宝,是湖 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 学和史学价值。近年来,不仅民间文艺人 士不断整理山歌,政府部门也积极推动 山歌的收集、山歌文化的传承。娄底电视 台与新化县政府携手于2002年、2006年 举办了两届梅山歌王大赛,每次都有数 千人参赛,数以万计的群众欣赏,梅山山 歌再一次成规模地在新化唱响,成为人 们文化生活的一件盛事。2010年梅山歌 王大赛正在筹办中。当地教育部门也将 山歌文化列为了本土教材,有些学校还 将山歌列为了学校教研的选题进行研 究。这使得新化山歌艺术得到了广泛的 传播和很好的传承。 梅山武术 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分支。 梅山武术不是比武争斗或专业表演的武 板凳都演练成了可随手取而用之的兵 成立了武术辅导站,大大普及了群众武 器。梅山武术的这一特色与当时人们所 术,全县城乡的大多数男女老少,都会三 居住与生活的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 招两式,每到寒冬腊月,这里几乎家家户 系,说明梅山的先人们随时都可能遇到 户习武成风。新化梅山武术传人多为国 外来的威胁,随时都做好斗争的准备。这 家一级拳师,梅山武术传人晏西征创办 也反映了古梅山人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的东方武馆,近30年来培养了全国各地 的特征。 数以万计的武术爱好者,还有国外友人 梅山武功不论是徒手套路还是器械 前来习武求艺,可谓名扬国内外。 套路,均讲究“神、气、意”,三者有机结 合,要求“气流丹田,心与意合,意与心 梅山傩戏 合,气与力合”。“桩固势稳,出手泼辣,发 梅山傩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重要分 劲凶狠,吐气抑声”。梅山武术很好地保 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山傩 留了古传武术功法与技击精髓,成为中 戏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 国乡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艺等项目。傩戏表演最初的目的是驱鬼 解放后,梅山拳术得到了更好的发 逐疫,除灾呈祥,后演变为祈求阴阳调 展,武术套路也得到了完善。如梅山南 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 拳、南刀、梅山棍、梅山铁钗、梅山锏、流 民强和天下太平等内涵。流传至今的梅 星、耙、板凳拳、桌拳等。民间武术活动也 山傩戏有《傩头狮子舞》、《和坛》、《和梅 日益繁荣起来,并且逐渐走向大众化,群 山》、《搬开山》、《扫路娘子》、《明州和 体类的武术活动日益增多,每逢过节,武 尚》、《天光土地》等10多个经典曲目。 术表演必不可少,深受群众欢迎。梅山武 梅山傩戏主要以祭祀与表演相结合 术还成为“增强人民体质”的传统体育项 的形式来展示主题,“祭”中有“戏”,“戏” 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兴起了武 中有“祭”;运用道具和肢体语言强化艺 术热,梅山武术也迎来了又一次的大发 术效果;神人平等,神人对话,神人共舞: 展。梅山武术在当代的发展可以分为两 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 条线路:一条是以正宗的梅山武术为传 2007年5月2日至8曰,中国傩戏学 承的武术门派,另一条则是吸收了外来 研究会和冷水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武术以求发展的武术门派。因此,当今的 了“中国・冷水江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 梅山武术五彩纷呈、千姿百态。 节”。娄底市9个乡镇的16支傩艺代表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梅山武术 参加了为期5天的傩戏表演,北京专家 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且越来越具备一种 组成员、娄底市相关领导及各地数万名 文化特质。在形式上,套路短小精悍,朴 观众观看了演出。同时举办了中国历史 上首次傩戏大赛,53个传统傩戏节目参 通通的竹篾,可以被这些民间手工艺人 加了角逐,7X类9个节目被评为优秀节 编成诗词序文、名言警句、对联、喜庆剪 目,11支傩艺代表队荣获“傩文化资源 纸等许多品种,还可以编成纯汉字竹编、 保护奖”。 纯英语竹编、英汉结合竹编、图文结合竹 2007年9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编等,还有企业文化类竹编,招牌类竹 35周年,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特别邀请, 编,时尚主体类竹编(如与奥运、世博结 冷水江市选调了3个傩坛lO位民间艺人, 合的竹编)和图案类竹编等,竹篾就像一 整理了<开坛傩礼>和<搬锯匠>两个傩艺 支神奇的笔,可以任意写画出新美的图 节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出 案和文字。 席了“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开坛傩 “梅山竹编”的“竹篾体”编制方法, 礼》和《搬锯匠>受到中日学者、观众的一 将文字系统地编入竹(草)制品,开创了 致好评。冷水江是此次交流会上唯一一 文字书写的新载体,区别于书法、打印、 个选送自民间文艺节目的县市。 喷绘、雕刻、拼接、剪纸、十字绣、湘绣、刺 行 据考证,目前冷水江现存有成型于 绣等形式,并体现了手工艺人“一篾一菩 遗 宋元时期、明初和清康雍时期的傩坛 提、一字一净土”的哲学意境,表现出两 上 (傩戏表演场地)4O余个,分布在金竹 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种是以“和”为贵 打扮,载歌载舞举办了珠梅故事会民俗 , 山、岩口、中连、三尖、毛易、梓龙等9个 的生活文化,一种是以“善”为本的宗教 活动,44台故事和上千名群众演员参与 乡镇。现有从业傩艺人员达200余人。 信仰文化。“和”与“善”一起成为梅山竹 了此次活动,数万群众观看。随着人们 2008年,梅山傩戏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 编的造物思想,传承并丰富了书写文化 思想认识的提高,珠梅抬故事活动已剔 文化遗产名录。 垅泉一后此道的的内涵。人形 顺观 除其封建迷信色彩,提取民俗精华,以 一梅山竹编 2009年8月l7日,央视网旅游频道 珠梅抬故事 珠梅拾故事是梅山文化的又一枝奇 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在农村,活跃着农 民的文化生活。 梅山文化,体现的是生活在这块古 “魅力中国、华夏遗产”栏目报道了新化 葩。它是涟源市民间每年秋收后举行的 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勇敢、朴 县曾建国、曾志龙父子利用梅山传统艺 庆丰收祈盼吉庆吉利的民俗活动,内容 实善良、开拓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他们 术改进的手工竹编制<兰亭序>。1O月底, 取材于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 顽强抗争、崇尚和平、和睦共处、宁静生 该系列产品被初步确定参 ̄J02010年上海 曲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节来展 活的良好愿望和生存智慧,展现了他们 世博会。 示。由4个青壮年抬着一个彩布装饰故事 豪放浪漫的情怀和幽默乐观的生活态 梅山竹编是梅山地区一种传统的手 架、故事架上站着或坐着一个经过造型、 度,这种根植在骨髓深处的文化的力 工艺,工艺程序相当考究,有选竹、锯竹、 化妆或戴脸谱的历史人物,人物或站或 量,必将促进当地人们在新的世纪新的 刮青、削平锯口、分块子、分出薄篾层、三 坐在故事架上表演。每一张脸谱代表一 时代,创造出更美好的美丽传奇,为湘 防处理、染色、分丝、编织等十多道工艺, 个历史人物,奸臣不能上故事。每次故事 中大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 编织技法就是通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 会都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时。由于形 供精神动力。 织,编出各种字体花纹。一般称被挑压的 式多样,生动活泼,阵容强大,并伴有乐 篾为“经”,而编入的篾称为“纬”,由经与 队和舞龙舞狮队,这已成为当地农民喜 纬的挑压可编织出干变万化的图案,制 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习俗节目。 作出千姿百态的竹工艺品。梅山竹编的 珠梅拾故事活动始于600年前。相 编制方法主要有叉点编织法(十字纹)、 传,蚩尤与黄帝争霸战败被杀之后,他的 星点编织法(梅花眼)、叉点与星点结合 后人便隐居在大熊山周围地方生息。600 编织、普通编织法(菱形格)。一片片普普 年前,位于南岳七十二峰余脉的珠梅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