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师说》教案
课题:《师说》 科目: 语文 教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 ,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学生特征分析 班级: 单位: 课时:计划3课时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结合《劝学》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关于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 学生倾听教师的导入。 学生回答作者相关知识。 学生朗读课文 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为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
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疏通文章大意。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3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 “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 \"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 学生翻译第四段。 因,当时“好古文, 学生谈论回答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
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 学生倾听并做笔记。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写作背景。 学生小组合作并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为后文理解做铺垫。 设置问题让学生理解第一段的内容。 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讨论: (1)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 (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 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归纳整理古今异义词。 归纳整理词类活用。 学生思考讨论 文言文常识讲解。 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实际做相应的拓展。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 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
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 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 复习已学过的内容。 文言文常识讲解 理解文章内容。 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当然,学生倾听 “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提问重点字词 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2、词句辨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回顾前节课内容 一词多义辨析 古今异义词辨析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②古文句子连解法: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 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 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吾未见其明也 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③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讨论: 【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问题二】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 学生翻译句子 学生谈论回答 聆听教师讲解 学生合作探究 讲解第二段的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章的正反对比论证。
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学生合作探究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A.“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B.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 聆听教师讲解。 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 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 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思考并聆听教师讲解。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 和 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第三课时 分析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做法;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 4、诵读课文 5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 学生朗读并翻译第三段。 通假字辨析 古今异义词辨析 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文言文知识积累。 文言文知识积累。 文章重点词语讲解。
(2)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是这样,不然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③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 古:从,跟随,而,顺承 今:\"从而\"是连词 ⑥是故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 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6、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学生分析“师”的用法。 学生分析“之”的用法。 学生分析“之”的用法。 文章重点词语讲解。 文章重点词语讲解。 文章重点词语讲解。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学生分析“之”的用法。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