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典型性,且每次出现的症状得具有相似性。
符合标准的疾病包括青光眼和黄斑变性等。除此之外,多家公司正在探索自主人工智能在胃肠道和皮肤疾病中的适用性。
DoctorHazel就是一个处于探索阶段
的例子。该应用程序于2017年推出,后改名为BlueScan,通过整理图像数据库,诊断划分痣的类型,判断其为良性还是潜在的癌症。
阿布拉莫夫预测道,2019年医疗界将会围绕人工智能作为诊断工具的话题展开更深入的探讨,但他同时强调,自
主人工智能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
“医生会失误,人工智能同样也会犯错。”阿布拉莫夫表示:“我们正在研究的人工智能仍需在医疗系统背景下运行。”人类和技术是在协同合作。
AI医学影像成中国人工智能医疗最成熟领域
■ 许 婧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近日在沪发布的《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显示,全国19个省市已发布人工智能规划,AI医学影像成中国人工智能医疗最成熟领域。
这是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自2018年1月成立以来发布的首份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报告。白皮书的收录的内容和数据截至2018年底,汇编了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工智能战略,并分析了各国在医疗领域的布局,还汇编了中国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级层面的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相关政策,深度分析了中国从上至下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布局。
白皮书包含人工智能医疗发展历史、政策分析、行业现状、面临的挑战及趋势分析四大部分,对截至2018年底国内人工智能医疗领域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立足于全球人工智能医疗发展历史和政策,全面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人工智能医疗研究的热门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
授金耀辉表示,通过对世界各国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的分析,白皮书发现,以AlphaGo战胜李世石事件为时间节点,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人工智能引起世界各国和社会各层的重视。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开始对人工智能进行国家战略层面的布局,并且非常重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31省市中已有19个省市发布了人工智能规划,其中有16个制定了具体的产业规模发展目标,并且16个省市2020年的核心产业规模目标达到近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远远超过国家层面制定的目标1500亿元。产业规模目标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广州省和四川省。
项目组通过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情况的分析,提出包括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疾病预测在内的五大应用领域。其中,国外以AI药物研发为主,中国则借助医疗影像大数据及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优势,以AI医学影像为主。
目前AI医学影像成为中国人工智
能与医疗行业应用结合最成熟的领域,市场规模大、收入和融资情况表现亮眼。
据第三方统计,从100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非上市企业2018年预计营收来看,100强中共有10家AI医疗公司,这10家AI医疗公司里有6家属于AI医学影像领域。而在融资方面,AI医学影像是获得融资最多的医疗领域,数据显示,2018年截至第三季度,国内AI医学影像行业公布的融资事件近20起,融资总额超过26亿元。从中国AI医学影像行业的落地情况来看,目前AI医学影像产品主要应用在疾病筛查方面,以肿瘤和慢病领域为主。通过对2018年营收突出的AI医学影像公司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报告发现大部分公司
10
2019.01
热点扫描
都与医院展开广泛合作,并且在肺结节、眼底、乳腺癌、宫颈癌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产品。
白皮书还全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疾病预测这五大医疗主要应用领域的痛点、发展优势、应用场景、行业现状、商业模式,并提出,AI医疗产业落地越来越成熟,商业模式愈发清晰。
需要注意到的是,尽管AI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医生的工作量,还能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但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这并不是刚需,具体的付费主体、应用场景等问题仍需多方探索。
作为上海的研究团队,项目组结合上海自身的优势,为上海发展AI医疗提出建议:弥补交叉人才短板;破解医疗数据难题;鼓励制药行业参与;加强医
药监管职能;发展医用传感技术。
项目组成员、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助力实现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发展,实现从辅助诊疗、辅助手术机器人,到独立AI智能医院乃至机器人医生的美好愿景,为‘健康上海2030’计划的落地、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创建做出贡献。”
北京2019年将重点发展医疗健康产业
■ 赵婷婷
近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领导出席。马一德、周志军等19位市政协委员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主题积极建言献策。陈吉宁用“高频共振”4个字评价了委员建言对政府改进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从人才引进和培养、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委员建议进行了回应。
创新要素 要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和培养
在创新性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委员们在会上各抒己见。陈吉宁表示,创新要素的核心是人才。人才是北京最大的优势,北京人才基础良好,但人才的高度和宽度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顶尖人才,同时要拓展对人才的理解,不只科学家是人才,企业家、产品经理、中介服务都是创新需要的人才。”要注意培养一批爱科技、懂创新、会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同时,国际化
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国际竞争力、人才国际化发展环境方面还有差距,要努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和培养。”他特意强调说。
研究所研究员马一德认为,目前管理体制的相对落后制约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建议政府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对此,陈吉宁首先谈了自己对创新的理解:“什么叫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态,需要各种要素相互融合、共同作用,需要敢于作出改变的精神。实践创新需要
创新环境 政府的手不能伸得太长
政府和市场在产业发展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法学
2019.01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