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道德经,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国人的游戏姿态,孔教是工作姿态。每一个中国人,成功发达春风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败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一副镇痛剂,抚慰受了创伤的中国人灵魂。”
《道德经》蕴藏着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辉灿烂的自保阴谋哲学。老子是中国人“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谦恭,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战术优势。他宣扬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刚。
《道德经》阐述老子的哲学、老子的功用论,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此生命大师庄子之言。空虚的房间,才会显得敞亮;喜庆的好事,也会不断出现。此处之“虚室”喻人心,“白”喻智慧。心似空屋,空无杂念,亮如明镜,阳光自然满满,吉祥必然多多。
“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形容的就是一种“虚室生白”之境,也吻合了中国绘画之“留白”艺术。
对于本章之解读,世人多基于字面之意,以为老圣人在宣讲一种反战之思想,其实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只知其表,不明其里。本章老圣人之核心思想,还是强调“明心见性,知足常乐”之人生态度。
无论佛家,抑或道家,或者儒家,追求的终极境界皆为明心见性。
所谓的明心见性,是言人出生之时,心若宝镜,可照见己,后渐被尘世所染,如蒙尘之宝镜,无法照见自己。修真悟道,则能拂去蒙尘,心明如镜,反观自己,见到真如本性。
真正的明心见性之人,不愚痴,不忧愁;不抱怨,不奢求;心如明镜,心若止水;事来则应,事去则静;“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由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表面形容的一种社会现状。其实,“天下有道”,是喻懂养生之道之人,“却走马以粪”,通过夺精补脑之术以养生,“戎马生于郊”,即泄漏精液,即不懂得养生。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圣人此言从养生的角度强烈反对世人欲求无度,欲望无已,贪得无厌。修真悟道,从克制贪念开始。
人性之弱点,诸如,“自私,贪婪,目光短浅;懒惰,冲动,急功近利;虚伪,狡诈,追求完美……”,凡人皆有之,程度不同而已。所有骗子的成功,无一例外,皆利用了人性之弱点。比如,所谓成功学大师,利用的就是世人急功近利的弱点。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在佛家看来,真如佛性,当下即是,动念即乖。唯专注当下,觉知空心,无我无执,如如不动,方得随缘妙用,心空无事。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里所谓的知足,其实还是一种有为之态;“知足之足即常足”,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的般若智慧;唯有明心见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心灵之富足。
“一念执着,万般皆苦;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更应是生命的一种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