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阅读类和语言表达类两大类,第一卷和第二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科技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9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起来。如今,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把课题转向人体能的开发利用上。
所谓人体能,简而言之就是由人体散发出来的生物能量,它主要表现为机械能和热能。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能随时随地作用于周围环境,如运动时大量发热,行走时的体重施圧于路面等。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一昼夜所产生的人体能,如全部转化为热能的话,可以把相当于他自身体重的水由0℃加热到50℃,而全世界60多亿人每年浪费掉的人体能,则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人体所具有的生物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比如,当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会产生持续的重力能。如果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把重力能转换成电能,就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工程师,将一种发电装臵埋在行人拥挤的商场和火车站等处的地毯下面,当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时,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不停地被圧下,使中心轴持续地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英国一家超级市场,特意在市场入口处转门下方的地下室里,安装了一套发条式能量收集转换装臵。熙熙攘攘的顾客不停地进进出出,其推动门的能量统统被收集起来,并转化为电能,借此为公司提供了照明、打字、电梯、空调等用电。
将人体热能收集起来,然后转换成电能,也是一条经济实用的途径。美国新泽西州建造的美国电信电话公司总部大楼,每个房间的内壁都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吸收全楼3000多名员工身体所发散发的热量,随后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入蓄电池,用以提供照明、电脑操作及调节楼内室温所需的电力。美国匹兹堡大学也设计了一个热量收集系统,该系统将学生和教师释放的热能,电灯、厨房以及从窗外射入的阳光等所产生的热量,统统聚集到一个中央设备中,再由地下的管道重新分散。据说,此系统在寒冷的冬季,完全可以供学校的10座大楼取暖之用。其实,这一系统完全可以具备双重用途,即在炎热的夏季里,还可以当作制冷设备使用,从而使大楼中的环境非常舒适。
科学家们认为,人体能价廉而无污染,且收集转换并不复杂,既能自收自用,也能零存整取,如能将人体能充分地利用起来,无疑将为人类生活做出极大的贡献。相信人体能将会得到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利用。(《让人体也能发电》李津军)
1、下列对 “ 人体能 ” 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人体散发出来的机械能和热能。
B、 人体作用于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生物能量。
C、 人一昼夜所产生的能,可以把自身重的水由0℃加热到50℃。
D、 60多亿人产生的生物能量,如果聚到一起,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2、下列关于人体能转换成电能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产生的生物能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
B、 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产生的重力能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 C、 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产生的电能,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D、英国一家超级市场,安装了特制的推动门,这种门通过不停转运所产生的电能,可以提供公司的日常用电。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能课题是在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的前提下,由一些科学家着手研究开发的。 B、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前途将越来越宽广。
C、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主要原因是其价廉而无污染,加之取用灵活方便。
D、人体能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开发和利用,但人体能只能转换成电能,是其发展的一个缺陷。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36分) (一)读下面文段,完成习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鄙(边邑)远 ..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6.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 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归自南阳 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8)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5分) (9)诗的尾联富有艺术感染力,请简要赏析。(6分 (10)默写诗句(6分)
1、真的猛士, , 。
2、沉默呵,沉默呵! , 。
3、大行不顾细谨,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4题(25分)
小心落叶(有改动)
唐元峰
⑴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⑵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
⑶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小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⑷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⑸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绿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⑹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⑺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力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呈现着令人伤感的灰暗!
⑻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及树木来的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⑨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他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还是嘈杂的市井?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扣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无穷绝的枯荣?
⑽小心落叶。
⑾这充满着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⑿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如你投以生命的关注,一股震颤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它却来的比你超脱,比你奔放,比你从容。面对落叶,你得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⒀可否?让我在岁岁的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片木牌: ⒁小心落叶。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2段叙写我们日常匆忙劳碌,以致忽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的生活状态,使下文“小心落叶”的提醒具有了现实意义。
B.第9段,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回顾了树叶的生命历程,对树叶即将离开母体,飘零枯萎,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C.结尾部分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和拟人手法,直抒胸臆,具体细致地表明了对落叶的喜爱、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D.面对落叶,作者反思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向上,赋予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
E.树叶飘落,其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与人生暮年相似。作者运用人人熟悉的落叶做类比,把抽象的人生思考表现的形象易懂。
11.①在第5段中,“无知和错误”指得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8段中作者提到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①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②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分别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从“落叶”中感悟到了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题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事久假不归的,应教育说服本人返回原单位工作;说服无效,仍坚持离职....的,原单位可按自动离职处理。
C.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干部与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切不可胶.柱鼓瑟,止步不前。 ...
D.位于市中心的金源大厦堪称本市的标志性建筑,35层的大楼气宇轩昂,巍然屹立,被人们称为....
“金融中心”。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近来,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们的强
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B.学生如果看不到自身发展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一味盲目模仿“考场满分作文”,那么
就会变成束缚写作能力发展的枷锁。
C.北京时间9月15日,中国排协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原中国女排助理教练俞觉敏接替王宝
泉,执掌中国女排国家队主教练。
D.针对西南丰水地区今年为何出现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这一问题,水利部负责人分析指出,降雨
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看完极顶我们步行缓缓下山,沉在山谷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刚才泰山是以拔地而起的气概来向人讲解历史的沧桑,现在则以秀丽深幽的风光掩映着悠久的文明。
1万年古山自然有千年老树,名声最大的是迎客松和秦松。 ○
2怪石也不时地或卧或立横出路旁。好水好石又少不了精美的刻字来画龙点睛。 ○
3泉水顺着山势随人而下,欢快地一跌再跌,形成一个瀑布,一条小溪,清亮地漫过石板,清音悦○
耳,水气蒸腾。
4两边全是遮天的峰峦和翠绿的松柏。 ○
5前者因其状如伸手迎客而得名,后者因秦王登山避雨树下而得名。 ○
6刚才泰山还把我们豪爽地托在云外,现在又温柔地揽在怀中了。 ○
A.①④②③⑤⑥ B.③⑥①②⑤④ C.④⑥③②①⑤ D.⑥②④③⑤① 17.把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5分)
本报讯 今年以来,河北省邯郸市以“创建环保模范城”为载体,以大气、水污染综合治理为着力点,深化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截至12月5日,全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0天,污染指数相应下降,提前实现了年初预定目标。
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邯郸市狠抓邯钢、邯电、马电等重污染企业治理,加大投资力度,对集中排放点和无组织排放源进行全方位治理,全面实施总量削减计划。对全市36家重点企业53项工程进行限期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7.25亿元,项目完成后,每年可削减烟(粉)尘1.85万吨、二氧化硫3.52万吨、化学需氧量1020吨。
全市相关部门从“点、线、面”入手,加强重点区域和敏感部位的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超标排污燃煤锅炉,对全市300多台燃煤锅炉做到了专人负责,规范管理;继续实施主城区煤炭管制,严禁新上燃
煤锅炉,大大减轻了燃煤污染;通过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严控建筑扬尘污染、加大双燃料车改装等有效手段,极大改善了主城区生态环境。
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为: 18.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注意与前文句武结构和修辞手法相一致。(6分)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锰烈,为生命敲响热烈有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19、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道德风尚”奖,有人向校长提出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他班级高在何处。校长笑着说: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大家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的时候,惟有这个班的同学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当然,崇尚道德风尚,备受人们赞赏的不一定都是为自己和别人的成绩、成功而喝彩,也有为战胜困难、挫折而喝彩的,有为某种精神或勇气而喝彩的——请以“喝彩”为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 题 卡
班级 姓名 学号 1 2 7、(1) 。
(2) 。
3 4 5 6 14 15 16
8、
9、
。
10、(1) , .
(2) ,
(3) , .
11、(1)
(2)
12、(1)
(2)
13、
17、
18、
19、作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