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东,丁宁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2007年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时期,产能过剩、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消除垄断等都是2007年的关键词,宏观调控主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展开,产业政策也有许多新的变化,学界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
李金华运用19522005年的社会总产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行业从业人数资料,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测度和描述。(1)中国农业产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农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其下降的速率远低于产值比重下降的速率;以1956年为拐点,农业产值的比重开始低于工业产值的比重,农业退出了主导产业的地位,从1957年起工业开始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以商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一直以一种平稳的速率发展,但增长的速率没有产生足以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力;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在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的第三产业始终未能成为主导产业。(2)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业门类越来越全,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在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各产业产值结构的波动较大,而从业人员结构的波动较小。(3)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显示,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定律在中国只是部分地、阶段性地得到了验证;现代中国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4)推动中国产业演变的重要动因是产业政策,但产业政策并未发挥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力,中国的产业结构还是一种低水平的产业结构,还处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仍将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
内的一项艰巨任务。
[1]
王业强等人对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化进行了统计描述。(1)时间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76
第一阶段,19801991年,制造业地理集中度没有明显变化。在这一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还占据主导地位,各地区条块分割比较严重,因此,市场因素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推动作用不明显。第二阶段,19921996年,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上升比较明显。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性大大提高,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程度。第三阶段,1997年以后,制造业地理集中度以一种平稳的趋势逐步提高。1996年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国内市场需求下降,同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市场受到很大影响,制造业产品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制造业地理集中表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2)空间变化趋势。从制造业地理集中在四大板块之间的变动趋势看,中国制造业在19802003年间,明显表现出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而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所占份额逐年下降。从变化幅度来看,东部地区增幅较大,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下降幅度很小,几乎持平。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集中是一种增量的集中而非存量的转移。在东部地区内部,制造业在珠三角地区集中的增长幅度较大,其次是长三角地区,而环渤海地区的增长幅度不明显。但从中国制造业总量比重来看,长三角地区占据了25%以上的比重,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环渤海地区,但珠三角地区经过高速增长,2003年制造业比重达到187%,已逐渐赶上
环渤海地区的制造业总量份额。
[2]李小平、卢现祥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19851997年,整个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848%,其中轻工业年均增加值增长率为945%,高于重工业的502%;制造业劳动和资本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9%和1062%;同时,轻工业的增加值、劳动和资本占制造业增加值、劳动和资本总量份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4%,008%,136%,而重工业对应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20%,-004%,-058%。这说明在这个时期,整个制造业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更多向轻工业投入;并且轻工
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76%也高于重工业的629%。这个时期从各分行业的情况来看,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行业的增加值份额增大的最多,而一些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行业增加值份额减少最多。资本份额增长率最大的6个行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行业,分别是烟草加工、服装纤维、石油加工、医药制造、饮料制造和文教体育;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最快的行业分别为其他制造、食品制造、电子通讯、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金属制品6个行业,它们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11%;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最小的五个行业分别为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和橡胶制品,其中,石油加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负值(-847%)。
19982003年,制造业的结构则发生了新的变化。整个轻工业的增加值份额、资本份额减少,而重工业的增加值份额、资本份额增加,轻工业的劳动份额增加而重工业的劳动份额减少。从各分行业的情况来看,增加值份额增长最快的6个行业分别为电子通讯、仪表仪器、交通运输、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电气机械,它们都属于技术和资本较为密集的重工业。劳动份额增长最多的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行业。这一时期,由于劳动更多投向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行业,而重工业行业的资本和增加值份额增加,因此,重工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
(2362%)也高于轻工业(1545%)。
[3]陈勇、李小平分析了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变化情况。19852003年间,中国工业部门的年均技术进步率为23%。有两个时段技术进步迅速。一是19901993年,年均技术进步率为97%;二是19992003年,年均技术进步率为137%。在19852003年间,虽然年均技术进步率为23%,期内以不变价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则为12%,表明技术进步并没有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行业表现上,国有或垄断程度高的行业技术变化排名居前,而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技术变化的排名居后;同时,有一定技术门槛和竞争程度的行业技术效率表现突出,国有或垄断程度高的行业在技术效率方面的表现
令人沮丧。
[4]二、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特征
从我国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来看,过去5年中产业组织结构变化明显。(1)银行、保险行业集中度下降,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市场格局转变。我国商业银行业存款集中度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CR4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2005年的607%;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也迅速下降,CR4从2000年的761%下降到2005年的550%;保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险业方面,20002006年,我国保费收入CR4从97%下降到71%,但平均值仍超过85%。而2004年美国保险业CR5为29%,日本为68%,英国为38%,德国为25%,法国为32%,加拿大为28%,由此可看出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明显偏高。(2)铁路、电信、电力、石油天然气仍属于高度垄断的市场。其中铁路运输和电信处于绝对垄断状态,电力和石油天然气行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3)房地产市场集中度非常低,CR10在2003年为381%,2006年为327%。这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使开发企业增长过快,另一方面是因为商品房预售制度使得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仅仅通过负债经营就能够不断壮大。(4)钢铁、汽车、煤炭等行业集中度仍偏低。(5)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科技行业的集中度相对稳定,属于垄断竞争市场。(6)冰箱、彩电、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7)广告、旅游等第三产业集中度较低,为竞
争性的市场结构。(8)传统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5]
谭顺福认为,我国目前的产业中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大,但贡献度在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主要来自于工业,由此可判断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工业中,电力产业实现了从严重缺电到供需暂时基本平衡的重大转变;钢铁产业增长平稳,发展较快,需求旺盛;建材工业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发展势头强劲;能源工业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则相对比较平稳,平均每年的
贡献程度大约在30%左右。
[6]
王岳平、葛岳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消费支出的生产诱发系数来看,它对农业及食品制造、化学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诱发程度较高;从投资需求对各部门生产诱发系数来看,居于前列的是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农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从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来看,居于前列的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农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对消费的依存度达到60%以上的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旅游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事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邮政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投资需求依存度在60%以上的则有建筑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对出口依存度接近或超过50%的则有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
77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械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从各项最终需求来看,投资诱发程度最高,其次为出口,然后是消费。全社会每增加1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231元的总产出;每增加1元的社会投资(含库存),将带动299元的总产出;每增加1元的出口,
将带动2925元总产出。
[7]按三大区域观察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征。张平认为,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基本上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是第三产业略低;中西部则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一般或一般偏上水平,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高。这种结构水平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产业结构效益来看,各个地区和全国的变动趋势大体一致,即第一产业结构效益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结构效益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自1995年以来有所下降。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有着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但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但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从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水平来看,全国产业结构效益下降,表现为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拉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条件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东部地区在非自然资源方面占有比较优势。这些差异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水平。
[8]
熊必琳等人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特征。他们认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阶段特征是:大部分工业行业还处在从产业扩散到产业集聚的阶段,现阶段的产业转移总体上是一种集聚式的转移。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区域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产业梯度势差明显,已经具备了转移的基础条件。东部地区除采掘业外其他类型的产业占有相当优势,是产业转出的活跃区位;中西部地区原材料加工业和轻工纺织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是产业转入的活跃区位。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方式选择:城乡二元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产业的边际渗透转移将是区域转移中广泛存在的方式;从较大区域范围看,跳跃
转移将成为集聚式转移阶段的一般方式。
[9]
三、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对产业结构变化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于企业的创新。因此,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张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品牌、企业家背景、人力资源、行业和地区相关因素后,企业规模与创新投入强度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而且存78
在门槛效应。集聚效应在现阶段对企业创新活动非但没有产生促进作用,相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出口因素对我国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倒U型非线型关系。发达国家对出口产品的质量、技术和安全壁垒标准对我国企业创新强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更高的出口比例可能迫使企业被俘获锁定于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生产模式。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对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在那些以产品创新竞争为主的高技术行业中,企业更倾向于实施自主创新;而在那些发展已成熟的传统行业中,企业倾向于技术引进或模仿的低成本竞争模式。在经济发展积淀较深、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相对经济刚起飞地区的企业,有着更强的自主创新动机和技术发展能力,即使在一个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
区域,这种地区差异表现得依然明显。
[10]
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刘宇认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的分布具有集中于第二产业的特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影响力的大小是一样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各个产业的增加值提高0316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偏斜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偏斜。2003年我国三次产业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3%,359%,339%;而同期美国三次产业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205%和785%;日本三次产业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261%和726%。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很显然我国三次产业存在严重偏斜。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与我国外
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偏斜有一定关系。
[11]黄日福、陈晓红以中部地区为例分析外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实证结果表明,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在外资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并未发挥明显的作用。在3种外资投资方式中,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都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没有明显的作用,而外商独资企业则对产业结构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外商独资企业由于没有中方的参与,在管理上更接近投资国内的母公司,管理水平更高;另外,因为没有中方的参与,投资者更愿意把其国内的先进技术带到东道国来,因而比合资及合作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在人才流动性极强的当今社会,外商独资企业因此也比合资和合作企业更容
易产生技术外溢作用。
[12]
四、我国的产业政策选择
洪勇、苏敬勤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追赶战略的实现,
应依靠产业和技术的协同发展,尤其是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由于技术能力的匮乏和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拉动技术进步起步模式有别于发达国家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的起步模式。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产业和技术上已经形成了结构性缺陷:产业上陷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不能上移、技术上也处于核心元件技术和关键制造技术缺失的空心化状态,所以,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首先需要打破产业和技术上的这种路径依赖式的结构性缺陷局面,在构建起完整的核心产业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链。面对长期路径依赖造成的先天问题和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追赶行为的压制,要有效改变产业和技术上的结构性缺陷就不能依赖单个企业的努力和市场的调节力量,而是迫切需要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相应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有力支撑。强化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宏观调控职能,从产业发展的长期利益着眼,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调节机制以及其他利益协调机制来促进完整核心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在完善终端产品加工环节的基础上鼓励关键设备制造和核心元件生产环节的培育与发展。国家可以选择重点领域,整合资源和力量构建拥有终端产品加工、关键设备制造和核心元件生产的完整核心产业链的领军企业,以起到示范作用,然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体系等措施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来带动其他产业核心
产业链的构建或培育。
[13]
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价值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江静、刘志彪提出,中国企业应嵌入全球商品价值链,注重产业升级,要嵌入那些能产生较高租的环节,如品牌、研发等过程。第一,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从而实现工艺升级。第二,通过加大生产者服务等高级要素的投入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从而实现产品升级。第三,通过专业化分工,利用规模经济促使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离,从而达到企业的规模升级。第四,通过产业集聚形成配套互动,利用集
群优势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升级。
[14]
戴宏伟认为,从总体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结构升级缓慢等问题。在加入WTO以后,在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协作更密切的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我国制造业实现情况,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在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从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是一个双向选择,从产业引进和产业外移两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我国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发挥作用,我国不能仅仅盯着引进产业,更要利用产业转移规律和契机向外转移部分产业,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是产业双向转移。我国应在积极引进、吸收国外相对先进产业的同时,逐步向外转移对我国来讲已不适宜的产业。在向外转移产业时,要根据东道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转移产业的技术和产业等级,弱势产业与优势产业并重,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并重。要立足于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长远战略,进行综合考虑。对于产业梯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要进行我国弱势产业的转移,并根据其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转移我国优势产业;对于产业梯度相近的国家或地区,我国应以优势产业的投资或转移为主,避免畏首畏尾、瞻
前顾后而失去市场先机。
[15]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杜宏宇提出,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加快向劳动节约型技术的转变,提高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出结构调整。首先,需要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加快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需要继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员工绩效考评制度的改革,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冗余人员的下岗分流与再就业问题。其次,为实现和谐发展目标,中央政府必须加大对落后地区扶持力度,需要国家根据区域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依据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增长率差异,逆向设计财政、信贷资金的投资区域,调整税收、科技扶持政策,切实帮助后进地区发展。再次,以优化区域分工关系和提高本地竞争优势为目标,继续加大结构调整的速率和力度。最后,根据行业发展状况,积极推动东部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技术、闲置资本
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
[16]
由于中国已是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国内还存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人认为国内资金已不短缺,引出我们不需要继续吸收外资。江小涓不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继续吸收FDI仍然有重要意义。她认为吸收FDI对东道国的意义并不限于获得资金。随着资金的流入,人力资本、技术开发与使用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客户资源、管理能力等,都会一同进入国内,这一揽子要素的引入更为重要。放宽眼界看,只从资金角度无法解释全球FDI的流动。发达国家吸收了大部分FDI,美国是全球资金供给最充分的国家,是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但同时也是全球吸收海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继续努力吸收FDI,提高利用FDI的水平,是我国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采用绿地投资方式的FDI,着眼于长期回报,撤资成本较高,对东道国来说是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好的外资类型。对FDI
79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类型的购并投资,监管的重点是防止产生垄断,特别是要对重要战略性领域中的购并行为有严格的审查规定和控制能力。吸引非FDI类型的外资,要高度关注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特别要对短期资金流动严格监控。同时,还应加快完善体制环境,促进有效使用国内资金,
[17]
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体制更加合理和开放。
投向带动结构升级的产业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消费结
[18]
构的升级。
陈英提出,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政府部门介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好方式是在市场之外努力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第一,发展教育,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吸引人才。第二,建设良好的融资环境,引导资金流向技术创新企业和生产性投资。第三,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分配制度,以保证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跟上或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第四,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攻关,然后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把科研成果卖给中国有能力的企业。总之,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应一方面抓住机遇并充分利用外资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靠政府集中力量培养自己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的资本流动
[19]
中得到健康升级。
徐佳宾提出要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他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在这一经济增长阶段,不仅需要大力提高重化工业化的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加工工业化的水平。这不仅要在重化工业内部提高加工业度水平,而且要在国民经济整体提高加工业度水平。因此,应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向高加工业度的重化工业倾斜,减少对低加工度的重化工业的支持。依托重要工程建设项目,加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运输装备、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新型能源产业发展,抑制钢铁、水泥、铝业产业的低加工度扩张,引导社会资金参考文献
[1]李金华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增长及效益的若干认识[J]经济学动态,2007,(10)
[2]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4)[3]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5)
[4]陈勇,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对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DEA法衡量及转型特征分析[J]管理世
界,2007,(6)
[5]郑适,汪洋中国产业集中度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7,(11)[6]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
[7]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8]张平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J]经济评论,2007,(5)
[9]熊必琳,等基于改进梯度系数的区域产业转移特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
[10]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问卷的分析
[J]管理世界,2007,(6)
[11]刘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7,
(1)
[12]黄日福,陈晓红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部地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3)[13]洪勇,苏敬勤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6)[14]江静,刘志彪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均与中国产业升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15]戴宏伟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2)[16]杜宏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与制造业变迁的地区差异[J]改革,2007,(9)
[17]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经济前沿,2007,(6)[18]徐佳宾产业视角的宏观调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5)
[19]陈英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动态经济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
(6)
(责任编辑:杨万东)
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