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背景下优化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郭子拓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摘要: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发展方向,它是乡村文化振
兴这一长远目标的重要基石和应有之义。该文分析了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期逐步提高乡村网络文化服务质量。关键词:数字乡村;农村网络文化;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7-0008-03
数字技术和模式等修补乡村优秀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断裂,同时将创新意识植入乡村社会中,迎来乡土社会的新思潮,与乡村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文化归属感,进而以更创新的方式来继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6]。1.2
有利于构建健康有序的乡村文化网络空间
随着互
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趋势变化多样,许多不法分子企图在管理模式较为松散的乡村网络空间开展违法活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严厉打击网络违法分子,维护乡村网络空间秩序,还乡村网络空间一片清净,引导农村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辨别真伪。用广泛的民意来修复狭隘的民意,用正确的言论规正错误的言论,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观念,合理合法地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营造健康有序的乡村网络空间[7]。1.3
有利于根据网络舆情变化落实乡村建设行动
在村
民关注度、使用度较高的网络平台上公布和宣传党中央的重要方针政策、宣传乡村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较大进步、宣传先进事迹和典范以及全国上下的积极局面,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国家各项决策的重要意义,共享乡村发展成果,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为农村农业建设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另外,国家关于乡村的种种建设行动也能落地生根[8]。
近年来,党中央十分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并拟定了配套的计划和目标,统筹推进信息事业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加强引导和监督乡村网络文化”“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农村信息服务体
[1]
系不断完善”。2020年11月,数字乡村发展论坛在重庆[2]举办,会议上指出“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已超过98%”。
2019年5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纲要中提出
随着4G在乡村的深化普及,5G在乡村也被陆续引入。2021年2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09亿,占网民总数的31.3%,这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基础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同样也在预示着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4]。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深刻意识到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站在新时代国情农情的高度,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设备数字化为支撑,革新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观念、手段、载体,打造乡村网络文化基地,为宣传优秀乡土文化凝聚力量和推动乡村繁荣富强提供稳定有序、乐观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和可行性[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1
1.1
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有利于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乡村网络文化是乡村文
化在网络空间的另一种形式,借助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对乡村文化进行扬弃。“如果把收入、投资、非农业就业等看作离心力,把乡土社会、邻里关系等看作
[5]是向心力”,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城市中的离心力作
2
2.1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宣传不到位,村民参与度低
市区主管部门调查结
果显示,农村网民主动转发官方媒体推送的信息仅占其转发总量的20%左右,然而通过微信、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的官方消息每天却不计其数,但其对农村网民产生的影响不是十分理想。村民反映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难以理解、没有吸引力”,这说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无法让乡村网民对宣传内容产生思想上的
收稿日期:2021-06-08用远强于乡村中的向心力,并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日益淡化,熟人社会遭到破坏,使得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脉络出现裂缝。做好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以创新的
作者简介:郭子拓(1995—),女,辽宁锦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7卷17期郭子拓数字乡村背景下优化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9
共鸣和行动上支持。一旦广大农民看不懂这些信息并且不感兴趣,他们会选择性地忽视这些内容,势必很难响应政府制定的乡村建设决策,导致村民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行动中[9]。2.2
意识薄弱,建设主体缺失
首先,农民是乡村网络文
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但由于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农民人口不断减少,传统的村落逐渐解体,再加上农民自身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意识薄弱,导致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其次,根据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一般由政府全权负责,这种“全能型”的政府行政模式淡化了社会组织、企业、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使得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缺少企业的参与、社会组织的支持以及村民的监督;再次,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关部分推卸责任的现象,其责任共同体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部门间缺乏合作和协商[10]。2.3
受众群体素质不高,信息质量有待提升
活跃在乡
村网络空间的大部分村民,凭借一时的新鲜感只是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和技能,而在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等方面一般未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导致其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时,他们在选择、理解、评估、求证等能力都显不足。文化素养不够高、信息辨别能力不强,使得农村网民容易被有害信息迷惑,会相应地导致网络空间信息质量不高。2.4
缺乏技术人才,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需要广泛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方法、手段,这要以高端人才为支撑。但受到乡村资源、环境、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人才难以流入农村。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仍存在缺少骨干领导、缺少专业培训、缺少薪资激励等问题。乡村数字化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网络平台的建设、运作以及日常维修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壮年人才也从乡村流入到城镇,造成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人才更加紧缺[11],导致为村民提供乡村网络文化服务的能力不足。
地获取信息,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3.2合作
增强建设意识,推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中的新形势和挑战,各建
设主体务必从意识上肯定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还需要广泛的群众监督、基层组织和民间力量的配合以及各部门间的合作。乡村基层组织作为联结政府与村民的桥梁和纽带,负担起既要将上级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执行和落实,又要将村民的诉求反馈给政府的双重任务;各职能部门要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同时加强合作意识。乡村民间组织则要努力挖掘乡土民俗、民间手工艺、民歌民谣等优秀的乡村文化,并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作为受众群体的广大农民,既要成为后备力量,又要承担监督责任。如果将以上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主要任务看作是一条条传播链,那么链中涉及的所有主体都要主动参与其中并凝聚力量、团结合作,共同完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12]。3.3布
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对乡村网络空间信息的权威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的
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亟需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村民在网络平台上选择、判断、甄别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保证官方在网络空间中发布权威信息,包括国内外时政、农业生产动态、社会民生福祉、健康幸福生活、惠民理财知识等内容,村民以此来了解家乡、了解时政、丰富精神生活、增强乡村归属感。另一方面,对农民群体进行培训。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才进行定点帮扶来提高村民的网络操作技能,带动村民素质提升,助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3.4力量
加强数字化教育培训,培养乡村网络文化服务专业一是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数字化培训。
3优化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关注村民需求,提高村民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充分利用乡村数字化发展的科技支持,最大限度地收集和整合民意,既要深入浅出突出乡村,又要恰到好处地聚焦乡土,把握农村的变、抓住农民的心,及时获知舆情民意,积极为农民发声,回应农民关切。农村基层网络文化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数字化发展原则,立足于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网络用户的需求,把新闻传播、舆论引导、便民利民、政务公开、网络电商等内容合理划分,有效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组、网站等网络平台,尤其要发挥微信群组的直接作用,实现村村有群、户户入群、人人用群,使农民群体能够迅速、便捷
鼓励相关组织、部门与专业院校合作,推广数字化网课教育,进行集中有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培训,使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更专业、更前沿[13]。鼓励工作人员借助数字化设备以更生动直观的文字、图片、微视频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组建既了解乡村治理现状又具备一定数字化技能的专业服务队伍。二是促进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加大数字化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发展远程教育,与城市教育资源进行对接,使乡村地区的学生能接触和获得更专业、更丰富的知识,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储备未来的人才力量。三是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乡村的发展迎来了高新时代,人才是在新时代决胜的重要基础。搭建数字化的专业人才交流和分享平台,通过资源、政(下转60页)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60茶苗木进行修剪后,需要对苗木的伤口进行保护,防治病菌危害。水肥管理是油茶苗木栽培管理中非常重要一部分,经过多施有机肥,搭配硫酸钾复合肥,可以促进油茶的生长[5]。2.4
茶叶产品加工
为充分利用茶园中的鲜叶资源,开
发利用春、夏茶资源,宣城市恒硕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现已经开发出砾枞白茶(绿茶)、砾枞红茶、砾枞黄茶三大主打产品。其中,砾枞白茶(绿茶)加工流程为:鲜叶采摘→摊青→杀青→理条→烘干→提香→包装入库,主要原料为春茶采摘期前期鲜叶;砾枞红茶加工流程为: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提香→包装入库,主要原料为春茶采摘期后期鲜叶;砾枞黄茶加工流程为: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揉捻→闷黄→烘干→提香→包装入库,主要原料为夏茶采摘期期鲜叶[6]。这3大系列产品充分利用白叶一号茶树鲜叶,极大地延长了鲜叶的采摘期,提高了产量、丰富了产品。2.5
油茶茶籽油加工
在秋季收获新鲜茶籽后,即可进
行山茶油制作。加工流程为:新鲜茶籽→晒干→机械脱除果壳→粉碎→蒸锅蒸熟→压榨→精炼→脱色→山茶油。油茶树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制作加工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
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Sci,Bull,2021,27(17)
秋季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同时,国内生产的植物食用油料资源的自给水平只有40%左右,其中木本油料只占消费总量的不足2%,60%的消费量依靠进口供给[7],茶树油茶间作也可以大大保障我国食用油的自给水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健康的农产品需求愈发增加。而生态茶园正是生产健康茶叶的坚持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州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引导生态茶园建设,协会要发挥纽带作用,加大生态茶园的宣传力度,茶企要根据自身茶园环境,建设生态茶园。只有多方协同合作,才能为宣州区茶产业振兴打下坚持的基础。参考文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4.[2]徐德兵,袁其琼,陈福,等.油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J].林业经济问题,2017,37(06):78-83,110.
[3]柏云爱,宋大海,张富强,等.油茶籽油与橄榄油营养价值的比较
[J].中国油脂,2008(03):39-41.
[4]张永志,王淼,高健健,等.间作鼠茅对茶园杂草抑制效果和茶叶品
质与产量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0,47(3):340-344.[5]张敏.油茶苗木的培育和栽培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
(24):190.
[6]屠继军,张光龙,蒋正中.白叶一号试制黄茶的加工技术初探[J].
茶业通报,2019,41(04):170-172.
[7]志萌,张宜红,杨志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油茶产业发展
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06):809-816.
3展望
油茶与茶间作模式,让茶园不仅仅只在春天收获,在
(责编:张宏民)
OL]。[2021-02-03].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4]成素梅“十四五”.新词典“加强网络文明建设”[EB/OL][.2020-12-01].[5]朱海声.建设与支撑——当代关中乡村发展力研究[M].北京:建
筑工业出版社,2017,72.
[6]浦靖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大众文
艺,2020(02):218-219.
[7]张岩.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网络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农家参
谋,2020(19):85-86.
[8]傅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
济,2021(04):59-61.
[9]宁晶,朱正刚.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发展研究——基于
金华市婺城区乡村微信使用的观察[J].江南论坛,2021(04):[10]丁世华.数字文化治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J].湖北文理学院学
报,2020(04):33-38.
[11]赵早.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J].领导科
学,2020(14):45-48.
[12]江新红.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21(1):93-95.
[13]王沛栋.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工程
技术,2019(18):40-47.41-43.
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581073.tent_5584518.htm.
(上接9页)策向乡村网络文化产业倾斜,增强乡村优势,吸引专业人才,其能根据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对乡村网络平台进行合理分析和统筹规划,提供专业的乡村网络文化服务。
4结语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以关注农民诉求、为民发
声、回应民意为核心,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重视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合作的良好建设局面,从根本上减小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中村民科学文化素养低的阻力;将数字化教育培训常态化,培养专业数字化人才队伍,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让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借助数字化高新技术,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实现乡村建设质的飞跃。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EB/OL][.2019-05-16].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2]高亢.中国移动全国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已超98%[EB/OL].
[2020-10-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40084740[3]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1568085&wfr=spider&for=pc.content_5392269.ht-m.
(责编:张宏民)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