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词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时,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意之间的联系”。 因此,结合课文的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词人的生平及词作风格,知道本词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基本知识,能当堂背诵词作。
3、紧扣“狂”字品味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握停顿、节奏和语气。
2、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欣赏诗词,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词作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词人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
二、说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有效提高学生感悟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精神,利于学生快乐主动的学习,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学情
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实际上,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够
深入,在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作品数量的增多而导致记忆的混乱,出错率也比较高。因此,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作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词,互相讨论朗读节奏与语气、引导学生收集背景资料、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得学生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并以讨论争鸣形式,让学生进行思想与理解的碰撞,找到正确的理解途径,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与反思中,发挥其学习主体的地位。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并背诵。
2、品味词作凝练的语言,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引申比较法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一个人:他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他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他用“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他改变了一代词风,他拓宽了词的境界,他树起了别具一格的词风词格。你知道他是谁吗?(提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所以,他一面胸怀天下,一面超然豁达。即使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都能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就写在他人生失意之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为与王安石变法持不同的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任杭州通判。任满三年调到密州做太守。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冬他与同僚一起打猎之时。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词,疏理字词。(注意以下字音:擎、貂、裘、酣、鬓、遣)
2. 学生听范读,要求在词中标出重读、停顿。
3、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并正音、 集体朗读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意译全词,教师强调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四)研读赏析,体会诗情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3. 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归纳:“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
的“壮”,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们再读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提示: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肝肠寸断的哀伤和绵绵不尽的思念。
1、齐读(提示同学们在此题中找出词眼——“梦”,根据“梦”字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词的内容及情感。)
2、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3、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六)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词作 。
2.课后搜集苏轼的词作,更进一步体味豪放词风。
(八)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威武雄壮的出猎图 豪放之词
豪放不羁的英雄志 爱国之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