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土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好土汽车网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年7月第13卷第4期J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July,13(4) ・591・ 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张燕_T_---flf- ̄ 河北唐山063000) (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①出版管理中心[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 250[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633(2011)04—591-02—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 出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 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 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纲要》和十七大报告都提出要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深化文化改 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 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这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注和重 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少不了图书馆的参与,公共图书 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这种大的 环境下,相关无疑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全面治理提供了最 高依据和改革目标。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1.It 内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 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应该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系统性三个特征,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一是法规体系。二是基础设 施的建设。包括建国以后我国建立的覆盖城乡的群众艺术馆、 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等社会文化网络。三是现 代服务手段的运用。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科技因素的支 持,同时要注重运用现代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延展服务范 围。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等都 是应用现代服务手段的新形式。四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 设。五是经费保障。公共财政应当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 投人力度。 1.2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随着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成为我国整体改革与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重 要的文化建设目标。正因为如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越 来越受到从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以及文化主管部门的重 视,受到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待。 2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概念 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模式是一个以为主导 的、以宣传先进文化为宗旨、以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如阅读 需求和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等为目的,集合公共图书馆各类功 能、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机构及其服务之总和。它是一个面 向全社会、惠及全民的、开放式公益性服务的文献信息服务体 系。该模式具有性质上的社会性、形式上的开放性、组织上的网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11TQOI8)。 络性等特征并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 这个模式中,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是 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公共文化事业服务的重 要责任。因此,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 职能,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3影响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因素 3.1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我国深化文化改革的转型 初期,无论是地方、,还是图书馆服务机构,或是图书馆 学界,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基于对“公共服务”理论知 识的缺乏及对新出台的国家有关理解上的不全面,难免会 出现一些盲区或误区。对此,笔者以为,需要从我国图书馆治理 的新、新理念出发,理性梳理和正确剖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 系构建过程中的一些基础而重要的问题,切忌因决策上的失误 而延缓本已处于落后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进程。 3.2与城市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相比较的主要差距农村与 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虽然现在各地方都在积极施行“城乡一体 化”建设,但是很多人对这一概念都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城乡一 体化就是大量的乡村城市化,其实不然。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 广大农村和农民也要和城市一样均等地享受到城市化的发展成 果,享受到现代化的便捷的生活方式。但现实是,广大的农村在 人均基础设施的投入、教学、医疗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存在着全 方位的差距,文化上的差距更是城乡差距中最大的一块短板。 农村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消费水平普遍低下,文化建设投入 严重不足。农村文化事业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公 共文化设施也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享受文化的 权益在有些地方难以保障。 3.3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载体不全,网络体系没有形成尽管近 几年来,我国部分乡村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的文化站及活动中心, 但仍有部分乡村还没有建立文化站。我国西部的乡村图书馆体 系与东部的差距相当明显。发达地区的市馆与乡镇分馆实行联 网管理,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图书预约、网上续借、馆藏书目 查询等,并且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使广大基层读者可以在最短 的时间、最近的地方,阅读到最新、最全的文化科技书刊。乡镇 分馆还根据农村作息时间实行了晚上开放制度,方便群众阅览, 读者流量不断攀升。而落后地区的村社图书馆网络管理混乱无 序,读者稀疏无几。 3.4农村文化事业队伍缺乏稳定性,队伍素质,文化服务效率 不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文化事业经费得不到妥善解 决,文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化和业务素质不高,严重地影响了 文化服务的效率。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干伍配置不强、人 员缺位现象较普遍;文化建设队伍素质不尽人意,文化程度偏 低、专业素养不高,对农村群众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不能 完全适应农村文化的需要;一些文化干部职能异化,职责不到 位,工作不集中的情况比较普遍;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和创新意识不足。 3.5农村文化事业业务经费比较紧张 目前,有的地区虽已建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年7月第13卷第4期J Noa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July,i3(4) 立了县、乡公共文化机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基本保障了县乡两 和戏剧。农民文化活动意识较低,农民月文化产品消费在3O元 级文化机构的人员经费和机构运转经费,但不能保障专项业务 以下,仅有少数农民非常愿意参加文化活动,大部分农民不经常 活动经费,村级公共文化机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尚未确立,导致 使用公共健身设施,近半数农民对文化法规一无所知,极少 了大部分县级以下文化单位经费紧张,大量文化活动的经费不 数农民认为除了积极参与,自己不会对农村文化发展起到任何 能得到保证,有业务不能正常开展。同时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严 积极作用。大部分农民认为文化设施的数量应该有所增加,能 重制约了农村尤其是边远农牧区广播电视业建设的发展。作为 经常接触到文化工作者的农民仅占少数,大部分农民对当地文 传播文化重要媒介,广播电视是“重设备,高消耗,高投入”的行 化工作者的服务状况不满意。 业,设备更新快。资金缺乏,不可能有较多资金投入到广播电视 困地区成了盲点地区。 从以上的情况分析看,如何改变目前偏远地区村民的文化 业建设中,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面有限,特别是处于边境的贫 生活环境,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他们的下一代在科学 的、文明的、健康的、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是我们这 3,6l、提供的主要服务元素单一、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国西部 个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作为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 的乡镇图书馆大都是由农户一家一户自发经营,或由组织 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除了 承包到农户个人,农家书屋无力进行市场调研、上档升级,强化 以上所述困境之外,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还会随着系统 服务的意识较弱。大多数农家书屋没有进入整体的乡村图书馆 建设发展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其出 文化网络,仍然是自发经营、自负盈亏,管理上不规范,针对性不 路和解决办法。 强,村社书屋提供的主要服务元素品种单一,多以出租休闲小 参考文献 说、连载小说,浏览日常报纸为主,报刊杂志的科学技术含量较 [1] 沈东伟.从图书馆建设看陕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低,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户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对带动农户 增收致富,提升文化修养、文化素质的作用不大。 3.7农民满意度不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农民的知识性文化 [J].情报杂志,2009,28(6)(增刊):】83 [2]邢杰,李凌杰.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现状与对策[J].图 书馆,2010,(3):17 生活偏少。大部分农民不经常去图书馆或书店,农民的文化活 动较少,业余活动单一。大部分农民业余时间以娱乐为主,其中 近半数农民选择在家看电视或听广播,偶尔每个月看一场电影 [3]周德明.关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思考[J]. 图书馆杂志,加07,(5):32 (2011一O5—1O收稿)(王一伊编辑) 论医学中等职业教育化学教材的编写 綦旭良刘(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关键词】化学基础服务实验职业 欣① 山东聊城252000;①聊城市第三中学) 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各种自 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 [中圈分类号]G 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33(2011)04—592—02 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并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 习奠定基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对象,一般都在15~17岁之 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随 间,正处于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这一 着课程改革的深入,2008年教育部重新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 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 《化学》的教学大纲,启动了国家规划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从中 的化学课程应具有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为专业课服务的双重功 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医药卫生类)》(以 能。 下简称《化学(医)》)立项、编写、定审稿的整个过程来看,立足 2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基础、突出服务、强化实验、融入职业,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化 我国新近推出的各种化学课程教科书均以促进学生发展, 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服务功能的体现, 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落实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都是教材编写的要素所在。我们要思想,创新化学教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作为课程目标。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 冲职化学课程构建了重基础、 编写思路、模式,让教材的改革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先锋,用教 样化和学生全面且有个性韵发展{有层次、综合性的新课程结构,即立足基础、突出服务、 材模式的转换带动师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创新我们的职 多样化、业教育。 l化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强化实验、融入职业,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管理。 《化学(医)》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部分组 成,基础模块包括化学基础和基本技能,教学时数为48学时;职 及对化学基础较高的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时数为16~3O学 时;另外还有拓展内容,它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 的任意选修内容,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 化学是人类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 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和 技术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课程是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门科学。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方法以及分析测试技术,不仅为化 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主要涉 是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 况和课时数,在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时我们确立了三个基本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