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土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二十四节气小知识

二十四节气小知识

来源:好土汽车网
⼆⼗四节⽓⼩知识

'⼆⼗四节⽓'是上古农耕⽂明的产物,它是⼲⽀历中表⽰⾃然节律变化以及确⽴'⼗⼆⽉建'(⽉令)的特定节令,'⼆⼗四节⽓'和'⼗⼆⽉建'是⼲⽀历的基本内容。廿四节⽓原依据⽃转星移制定,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七星曲折如⽃,故⽽得名。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们判断节⽓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柄指东,天下皆春;⽃柄指南,天下皆夏;⽃柄指西,天下皆秋;⽃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由于廿四节⽓是以北⽃星⽃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历法也称作'星⾠历'。

据⽂献记载,我国中原地区在商时已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名称,周时期出现了⼋个节⽓名称。中原地区在3000多年前,始⽤⼟圭法(圭表)测影,在河南洛⾢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中。圭表测影确⽴的'冬⾄'是24节⽓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个,把冬⾄作为⼆⼗四节⽓之⾸。'⼟圭测影'⽅法的要义是'树⼋尺之表,夏⾄⽇,景长尺有五⼨(相当于北回归线上⽴杆⽆影);冬⾄⽇,景长⼀丈三尺五⼨'(即竖起⾼为8尺的标杆,在夏⾄⽇观测,中午的⽇影是1.5尺,冬⾄⽇中午的⽇影是13.5尺),'测⼟深,正⽇影,求地中,验四时'。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个。⼆⼗四节⽓名称⾸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天⽂训》,《史记·太史公⾃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位、⼗⼆度、⼆⼗四节⽓等概念。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把⼆⼗四节⽓定于历法。

现⾏的'⼆⼗四节⽓'来⾃于三百多年前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法,⾃1645年起沿⽤⾄今。⽽从定《时宪历》之后直⾄今的'农历','⼆⼗四节⽓'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即在⼀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即,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道,每前进15度为⼀个节⽓;运⾏⼀周⼜回到春分点,为⼀回归年,24个节⽓正好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15度为⼀个'节⽓'。为了便于记忆,⼈们编出了⼆⼗四节⽓歌诀:⼆⼗四节⽓歌

春⾬惊春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四节⽓七⾔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圈是⼀年。⼀年分成⼗⼆⽉,⼆⼗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两⽓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下半年逢⼋、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有差不过⼀两天。⼆⼗四节有先后,下列⼝诀记⼼间:⼀⽉⼩寒接⼤寒,⼆⽉⽴春⾬⽔连;惊蛰春分在三⽉,清明⾕⾬四⽉天;五⽉⽴夏和⼩满,六⽉芒种夏⾄连;七⽉⼤暑和⼩暑,⽴秋处暑⼋⽉间;九⽉⽩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全;⽴冬⼩雪⼗⼀⽉,⼤雪冬⾄迎新年。抓紧季节忙⽣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四节⽓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

⽴春:⽴是开始的意思,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降⾬开始,⾬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昼夜平分。清明:天⽓晴朗,草⽊繁茂。

⾕⾬:⾬⽣百⾕。⾬量充⾜⽽及时,⾕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夏:夏季的开始。

⼩满:进⼊了⼤幅降⽔的⾬季,⼩满江河满(南⽅)。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北⽅)。芒种:有芒的⾕类作物播种,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另有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炎热的夏天来临。

⼩暑:暑是炎热的意思。⼩暑就是⽓候开始炎热。⼤暑:⼀年中最热的时候。⽴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炎热的暑天结束。⽩露:天⽓转凉,露凝⽽⽩。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渐冷,开始有霜。⽴冬:冬季的开始。

⼩雪:寒潮和强冷空⽓活动频数较⾼,降⼩⾬或雪。⼤雪:意味着天⽓会越来越冷,降⽔量渐渐增多。冬⾄:寒冷的冬天来临。⼩寒:⽓候开始寒冷。⼤寒:⼀年中最冷的时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