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土地的誓言的两个层次

来源:好土汽车网


《土地的誓言》的两个层次

端木蕻良先生的《土地的誓言》,无疑是一篇感情表达十分充沛的好文章。这篇写于“9.18”十周年的抒情散文,80年来一直感动着所有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人们。我听过不少老师的公开课,每听一次都会感动一次。不过,在这些老师的课例中,我也觉得有一种倾向性的美中不足,那就是讲感情的多,对文章章法进行理性分析比较少,没有最大限度利用这份优秀的文本资源。

这则文章只有两个段落,作者有意不细分段落,在情感抒发上营造出了一种奔腾澎湃的宣泄感,十分有气势。但这并不是说作者两段文字都是一味抒情,或者说是反复表达同一种情感,我们如果注意阅读,会读出内在情感表达上的一些不同点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让学生先把两个段落写景物的重点词句抄下了。之所以不是让学生在书上划一划而是费时费力去抄写,是想让学生有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这是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我们注意黑体的这些词句: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再看 第二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和其中的重点词句。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这样两段的描写,看起来似乎差不多都是写东北的景物,但如果细加分析,可以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段,作者偏重于概括性描写整个的关东大地,是一种总体的感受。描写的物体面比较广,选取偏重于“东北特色”的具体事物来写,如高粱、鹿群、煤块、足金等,既有农作物,又有动物。还有矿产,而狐仙姑和狂风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具有神秘感。

第二段中,最突出的词语是“我”,如果说第一段是站在外面的观察,而第二段则完全是浸入其中的体验。譬如“我的脚印”“我的欢笑”“我的手印”等,还有我生活过的故乡的土壤以及场院。突出的是农村里的生活气息,是一种“家园感”。

这样,两个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着重点不一样,相对应的作者的情感表达也有所不同。第一段重点是“我必须回去”,因为故乡“在召唤”;而第二段则发出“我必须站斗”的呼号,情感是进一步递进的。

了解这篇文章两端文字内容各自的侧重点,以及感情程度上的层次感,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对于学习写景抒情的文章的具体章法,是大有裨益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