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学习题三

来源:好土汽车网
第三章 强化训练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 ]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 B.10只/hm2黄鼠 C.100个/hm2鼠洞

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

A.牛 B.蛔虫 C.珊瑚虫 D.青蛙

3.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 ]

A.一群羊 B.一窝小鸟 C.一只鸡 D.一棵松树

4.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 ]

A.s2/m=0 B.s2/m=1 C.s2/m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

5.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 ]

A.绝对出生率 B.专有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生态出生率

6.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7.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8.d N/dt=r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9.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10.旅鼠和北极狐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的周期为[ ]

A.1~2年 B.2年 C.3年 D.3~4年

11.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数数量为[ ]

A.小于K/2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12.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13.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 ]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

14.寄生蜂将卵产生寄生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 ]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

15.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

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16.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17.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 ]

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

18.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 ]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19.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

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生产量为正值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0.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 ]

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21.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22.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种群大发生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大爆发

23.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 ]

A.大型有蹄类 B.食肉类 C.一些蜻蜓的成虫 D.蝗虫

24.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

A.K/2 B.K C.K/4 D.K/3

25.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26.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称[ ]

A.动态生命表 B.表态生命表 C.同生群生命表 D.综合生命表

27.下列不属于初级种群参数的是[ ]

A.性比 B.出生率 C.死亡率 D.迁出率

28.下列属于次级种群参数的是[ ]

A.种群增长率 B.出生率 C.死亡率 D.迁入率

29.以下不能够表示种群密度的是[ ]

A.每片叶子上的蚜虫数 B.每棵树上的蚂蚁数 C.每100毫升水中的草履虫数 D.老鹰每天捕捉的兔子

30.海狗科的婚配制度为[ ]

A.一雄一雌 B.一雄多雌 C.一雌多雄 D.不规则制

31.距翅水雉的婚配制度为[ ]

A.一雄一雌 B.一雄多雌 C.一雌多雄 D.不规则制

32.丹顶鹤的婚配制度为[ ]

A.一雄一雌 B.一雄多雌 C.一雌多雄 D.不规则制

33.营兼性孤雌生殖的蚜虫其无性生殖时产生的全部雌虫的卵是[ ]

A.单倍体 B.二倍体 C.3倍体 D.4倍体

34.在植物界雌雄异株的植物占有花植物种类的[ ]

A.80%以上 B.50%左右 C.20%左右 D.5%左右 35.银杏为[ ]

A.雌雄异株 B.雌雄同株 C.雌雄异花 D.雌雄同花

36.高斯(Cause)将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在一起饲养,最后的结果是[ ]

A.二者可以长期共存 B.只剩前者 C.二者都灭亡 D.只剩后者

37.下列生物属于r-对策的是

A.银杏 B.大象

C.丹顶鹤 D.蝗虫

38.下列不属于r-对策的生物是

A.蛔虫 B.天牛 C.白蚁 D.闪蝶

39.下列不属于K-对策的生物是

A.大熊猫 B.金丝猴 C.白暨豚 D.细菌

40.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为

A.气象学派 B.生物学派 C.食物因素学派 D.自动调节学说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种群的内分布型(或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三类。 2.种群是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种群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4.一个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的多少称。 5.单位空间内种群个数目的多少称为。 6.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 7.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

8.成群分布的原因是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群居性和社会行为及。

9.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把种群分为3个基本类型。

10.近代生物种群衰落和消亡的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渡利用和。 11.生物种内关系主要包括密度效应、、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2.植物密度效应的2个基本规律是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和。

13.两物种生活在一起,对二者都有利(但非必然),这样的种间关系属于。 14.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被称为。 15.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地理隔离、独立进化和。 16.物种形式方式一般分为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和三类。

17.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

18.为持续获得最大的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上。

19.当褐家鼠随船进入太平洋许多岛屿后,原岛上主人——缅鼠(生态习性与褐家鼠同)随之灭绝的道理是。

20.从生态对策看,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的生物称之为。

21.从生态对策看,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通常不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的生物称之为。

22.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称为。

23.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是: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

24.由于人类有意识工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

25.一些一年只繁殖一次的昆虫,假如其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制约,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

26.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新上体的数目称。 27.种群中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称为。 28.种群处于理想状态下的出生率称为。 29.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的出生率称。 30.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称。 31.种群在某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称。 32.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种群属于。 33.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的种群属于。 34.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的种群属于。

35.仅包括各年龄组存活或死亡数据的生命表称为。

36.根据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测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称。 37.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而编制的生命表称。 38.在简单生命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描述各年龄出生率数据的生命表称。 39.种群呈指数增长的首要条件是。 40.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的首要条件是。

41.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两个特点是:①;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42.种群性比中,到个体性成熟为止的♀/♂叫做。 43.表示幼年死亡率很高的存活曲线为。

44.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不受任何环境条件制约、处于最适环境状态时的种群最大瞬时增长率称。

45.种群数量出现持久性下降称。

46.在一定的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几乎一样,这一密度效应规律称为。

47.决定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

48.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与基因交流被称作。

49.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叫做。 50.寄生者和寄主由于协同进化使得有害的负作用。

51.欧洲穴兔在澳大利亚成灾后,最后是引入才将其种群数量和危害控制住。 52.近海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称。

53.动物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其他同种成员入侵的空间称。

54.在社会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等级顺序称。

55.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对二者都有利(但非必然),二者的关系是一种。 56.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对二者都必然有利,二者的关系是一种。 57.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二者彼此无影响,二者的关系是一种。

58.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一种受抑制而另一种无影响,二者的关系是一种。 59.两竞争物种之间的是由于资源缺乏时产生的一种间接性抑制,这种竞争称为。 60.两竞争物种之间是一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物种,这种竞争称为。 61.基因频率在小种群中随机增减的现象称。

62.在自然选择中,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其选择结果属于。

63.在自然选择中,当环境条件对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一侧的“极端”个体有利,而使平均值向一测移动,其选择结果属于。

64.在自然选择中,当环境条件对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两侧的“极端”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个体,其选择结果属于。

65.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发生在配子上的选择类型称为。

66.在自然选择中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某些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

67.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这样的自然选择称为。

68.在自然选择中由于最强壮最活跃的雄性能获得交配机会,从而使这些特征在后代中不断强化发展,这样的自然选择类型称。

69.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称之为。

70.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称之为。

71.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72.生殖隔离发生在合子形成之前,阻碍受粗和合子形成,这种生殖隔离称之为。 73.生殖隔离发生在合子形成以后,虽然两性配子可以受精并形成合子,但合子没有生活能力,或只能发育为不育的杂种,这种生殖隔离称之为。

74.配合前隔离如果是由于两个种群虽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域,但各有自己的栖息地而造成的生殖隔离,称之为。

75.配合前隔离如果是由于两个种群虽有共同的分布区,但性成熟时间不同造成的生殖隔离,称之为。

76.配合前隔离如果是由于两个种群交配前的行为不同,使彼此不能相容和交配而造成的生殖隔离,称之为。

77.配合前隔离如果是由于动物的生殖器官不同,植物花的构造不同,阻止两种种群间的交叉受精的生殖隔离方式,称之为。

78.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 79.人类与农作物和家畜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 80.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一种。 81.裂唇鱼与笛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82.在动植物死体上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称。 83.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称。 三、简答题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2.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区别。 3.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5.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6.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7.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8.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9.自然选择有哪些类型?

10.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11.何谓重捕标志法?写出其计算公式。 12.动物婚配制度的类型。 13.捕食及其类型。 14.食草作用的特点。

15.世界上大部分绿色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尽的原因何在?

16.为什么有些农作物必须轮作而不宜连作?为什么在群落中某种植物的存在会引起另一些植物的消退?

17.4种种群调节假说的主要论点分别是什么? 18.为什么说种群也是进化单元?

19.以选择结果来划分,自然选择可分为哪些类型? 20.自然选择除个体单位以外还有哪些生物学单位的选择? 21.什么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22.什么是合子前隔离?有哪些形成方式?

23.什么是合子后隔离?有哪些形成方式? 24.异域性物种形成往往可分为哪些形成方式? 25.领域性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26.同域性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27.岛屿上物种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8.捕食者不能对被食者过捕有何进化意义?

29.为什么说强大的生殖力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高度适应? 30.生物的适应相对性有哪些原因?

31.再现自然选择的生物学单位应具备的特征。 32.造成东亚飞蝗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3.种群衰落和灭亡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 3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35.特化型花在进化中的好处是什么? 36.早稻为何不宜连作? 37.什么是营养恢复假说? 四、论述题

1.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2.论述捕食者与猪物的协同进化。 3.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 4.论述物种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 5.试述捕食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 6.试述种群分布型的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法。 7.试述常用生命表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8.论述植物对食草作用的补偿作用和防止御反应。 9.论述植物物种形成的特点。 10.论述种群自动调节的机制。 11.论述r-对策在进化上的意义。 12.论述K-对策在进化上的意义。

13.淡水湖泊浮游植物每年春秋两次密度高峰的形成原因。 14.远东阿穆尔地区森林脑炎发病高峰的3年周期性的成因。 15.以鸟为例论述婚配制度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4.A

5.D

7.A 8.D 9.B 10.D 11.C 12.D 13.B 14.D

15.C

17.B 18.D 19.D 20.A 21.D

22.B

23.D

24.A

25.B

6.C

16.C

26.B

27.A 31.C 37.D

28.A 32.A 38.D

29.D 33.B 39.D

30.B 34.D 40.B

35.A

36.B

二、填空题

1.随机型、均匀型、成群型 2.群落 3.种群 4.种群大小 5.种群密度 6.迁入率和迁出率 7.种群增长率

8.环境资源贫富分布不均 9.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 10.栖息地被破坏 11.动植物行为 12.-3/2自疏法则 13.原始合作 14.他感作用

15.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16.同域性物种形成 17.协同进化

18.K/2(或环境最大容纳量的一半) 19.种间竞争排斥原理 20.r-对策者生物 21.K-对策者生物 22.适应辐射

2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24.生态入侵

25.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型种群增长 26.绝对出生率 27.专有出生率 28.最大出生率

29.实际出生率(或生态出生率) 30.最低死亡率

31.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 32.增长型种群 33.稳定型种群 34.下降型种群

35.简单生命表

36.动态生命表(或同生群生命表) 37.静态生命表 38.综合重合表 39.无密度制约 40.受密度制约

4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 42.第二性比 43.凹型曲线 44.内禀增长率 45.种群衰落 4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47.资源的分布 48.地理隔离 49.生态对策 50.有减弱的倾向 51.粘液瘤病毒 52.赤潮 53.领域 54.社会等级 55.原始合作 56.互利共生 57.中性作用 58.偏害作用 59.资源利用型竞争 60.直接干涉型竞争 61.遗传漂变 62.稳定选择 63.定向选择 64.分裂选择 65.配子选择 66.亲属选择 67.群体选择 68.性选择 69.地理隔离 70.独立进化

71.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 72.合子前隔离

73.合子后隔离 74.栖息地隔离 75.时间隔离 76.行为隔离 77.生殖器官隔离 78.偏利共生 79.互利共生 80.互利共生 81.互利共生 82.尸养寄生物 83.遗传漂变 三、简答题

1.答: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或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2.答: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亦称同生群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而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

3.答: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 t表示时间;

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 r表示瞬时增长率; 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1+ea-n)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 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4.答:要点: (1)季节消长; (2)不规则波动; (3)周期性波动; (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 (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7)生态入侵。

5.答: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6.答:(1)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①绝对出生率;②专有出生率;③最大出生率;④实际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2)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数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①最低死亡率;②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

7.答:有8种基本类型:①偏利;②原始合作;③互利共生;④中性作用;⑤竞争;⑥偏害;⑦寄生;⑧捕食。

8.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9.答:(1)以选择结果分三类:①稳定选择;②定向选择;③分裂选择; (2)以生物学单位分四类:①配子选择;②亲属选择;③群体选择;④性选择。 10.答:r-选择的生物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通常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善于利用不稳定的栖息环境。小型生物多属,r-选择者,往往在细菌和昆虫中发现r-对策者。

K-对策者生物,它们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通常不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一般,大型生物多属K-对策者。人们通常可在脊椎动物和大型种子植物中找到典型的K-对策者。

11.答:标示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

N:M=n:m

NMn M12.答:(1)一雄多雌制:一雄多雌制是最常见的婚配制度; (2)一雌多雄制:与一雄多雌制比较,动物中一雌多雄是很稀见的;

(3)单配偶制:动物中单配偶制是比较少见的,只有鸟类以一雄一雌制较普遍,哺乳类动物中单配偶制是一个例外。

13.答: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称为捕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对捕食的理解,有广义或狭义两种,广义的捕食包括四

类:

(1)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例如狮吃斑马;狭义的捕食就指这一类。

(2)食草,指食草动物吃绿色植物,如羊吃草。 (3)寄生,指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不杀死宿主。

(4)拟寄生者,如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宿主。 14.答:食草作用的特点是:

(1)被食者只有部分机体受损害,通常捕食者只采食植物的某一部分,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2)植物本身没有逃脱食草动物的能力。

15.答:世界上大部分绿色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尽的原因有:

(1)食草动物在进化中发展了自我调节机制,防止作为食物的植物都毁灭掉; (2)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防卫机制。

16.答:因为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本种来年的生长或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作用。

17.答:(1)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2)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3)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入生物学派。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 (4)自动调节学说,主张自动调节的学者则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其特点包括强调种内成员的异成性,异质性可能表现在行为上、生理特征上或遗传性质上。

18.答:新物种形成是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物种进化通过种群表现出来,所以种群也是进化单位。

19.答:可以分为三类:

(1)稳定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 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的。

(2)定向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 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

(3)分裂选择(disruptive selection) 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

20.答:还有以下4个生物学单位的选择

(1)配子选择(gamete selection) 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可以发生在配子上,称为配子选择。

(2)亲属选择(Kin nselection) 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某些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

(3)群体选择(groupselection) 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

(4)性选择(sexualselection) 由于最强壮最活跃的雄性能获得交配机会,从而使这些特征在

后代中不断强化发展。

21答:地理物种形成学说认为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根据此学说,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1)地理隔离 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引起的,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2)独立进化 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 22.答:合子前隔离是发生在合子形成之前,阻碍受精和形成合子的生殖隔离。大致可刘分为以下几种形成方式:

(1)栖息地隔离 两个种群虽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域,但各有自己的栖息地。

(2)时间隔离 两个种群虽有共同的分布区,但性成熟时间不同,如成熟于不同季节。 (3)行为隔离 交配前的行为不同,使彼此不能相容和交配。

(4)生殖器官隔离 动物的生殖器官不同,植物的花构造不同,均可阻止两个种群间的交叉受精。

23.答:合子后隔离发生在合子形成以后,虽然两性配子可以受精并形成合子,但合子没有生活能力,或只能发育为不育的杂种。 (1)杂种的生活能力极弱,或完全不能生活。

(2)发育过程中的杂种不育,如性腺发育异常,减数分裂中断或破坏。

(3)F2代受损。F1代虽然能正常生活和生育,但F2具有很多生活能力弱和不育的个体。

24.答:异域性物种形成往往又可分为两类:

(1)通过大范围的地理分割,分开的两个种群各自演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 (2)通过种群中少数个体从原种群分离出去,到达他地并经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成新 25.答:邻域性物种形成是在地理分布区相邻的两个种群间的物种形成。在一个分布区很广的物种,由于边缘栖息地环境上的区别,使种群内的次群分化、独立,虽然没有出现隔离屏障(以此与异域形成II型相区别),也能成为基因流动的障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机制而形成新种。

26.答:同城性物种形成是在母种群分布区内部,由于生态位的分离,逐渐建立若干子群,子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生殖隔离,形成基因库的分离而形成新种。在自然界中同城性物种形成的可能性很少,一般认为寄生生物中最有可能出现同域性物种形成。因为寄生物常具 有宿主的特异性,又多在宿主体内交配,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与母群的生殖隔离。 27.答:岛屿由于与大陆隔离,往往易于形成适应于当地的特有种。

28.答:因为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如:北美水韶(Mustela vison)很少捕食具有繁殖领域的成鼠,而被捕杀者多为投有领域受气候影啃而暴露在外、受伤的、有病的、年老的、无家可归的“游荡者”,这些注定要死的部分,而捕食者则是执刑的“刽子手”。

29.答:因为寄生虫在其生播史中都有其特殊的感染或人侵寄主的时期,殖力才能保证其有足够的机会转换寄主、继续繁衍。 30.答:适应相对性有三个原因:

(1)种群中经常出现基因的突变,而突变茁因的流动将阻止形成百分之百完善的适应性。个体迁入也使原有种群的羞固库增加适应于别地区环境的其他基因。

(2)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环境变化时原采适应于某一特定环境的表现型变成了不适应或不很适应。

(3)在有限的能量和资源条件下,有机体必须把所获取的能量和资源分配给一系列彼此矛盾的目的,这包括生长、生殖÷维持消耗、防卫、修复、贮存等,因此常常采取调和的对策。

31.答:(1)这种单位具有复制自身能力; (2)它们新产生的单位数超过其替代的需要; (3)它们的存括挟定于某些特征; (4)这些特征具有遗传传递的机制。

32.答:黄、淮等大河三角洲的湿生草地,若遇到连年干旱,使土壤中蝗卵的存活率提高,是造成其大发生的原因。

33.答:主要原因,不仅是人类的过度捕杀,更严重的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剥夺了物种生存的条件。种群的持续生存,不仅需要有保护良好的栖息环境,而且要有足够的数量达到最低种群密度。过低韵数量因近亲繁殖而使种群的生育力和生活力衰退。 34.答;原因为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35.答:特此型花在进化中的好处是:

(1)相应的传粉昆虫能“认识”这种花,通过它们在同种植物不同植株间韵采蜜增加了种内远系繁殖的机会;

(2)减少浪费在无关系植物上的花粉丢失;

(3)通过学习和进化,昆虫对这种特化型花的采蜜更有效,从而能获得更好的传粉成效。

36.答:它的根系分泌的对一羟基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37.答:营养恢复假说是指动拇种群的周期性变动是由于在数量很高的年份,食物资源被大量消耗,植被量减少,食物的质和量下降,;幼体因营养条件恶化而大量死亡以至种群数量下降。低种群密度使植被的质和量逐步恢复,动物种群数量也再度回升,周期性变动。 四、论述题 1.答:

(1)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②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2)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宇型,而是“S”型;“S”型曲线有两个特

点:①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3)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①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蹭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2.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船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3.答:(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理象。例如,早稻就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它的根系分泌的对一羟基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2)他感作用影嫡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黑核桃(Juglans nigra)树下几乎没有草本植物的原因。是该树种的树皮和果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一三羟基萘j,当这种物质被雨水冲洗到土中;即被氧化成核桃酮,并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银胶菊原产于墨西哥,是一种产橡胶的草本植物,其群生时,不但本身生长不好,而且对周围植物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银胶菊植物根系分泌出反肉桂酸,抑制自身及其他植物生长。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引起植物群落演誉的原码很多,目前认为他撼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Booth(1941)把北美草原地区弃荒地的植被演替划分为4个阶段:①有野向日葵和蒿类构成的杂草阶段,持续2~3a;②三芒草占优势的一年生禾草阶段,持续9~13a;③须芒草占优势的多年生丛生禾草阶段卜持续很长时间;④恢复到顶级群落—普列利草原。他推测第一阶段的杂草产生了抑制物质,抑制其他植物及其自身的生长,从而被第二阶段的一年生禾草所替代。对这些植物分泌物的研究结果表明,野向日葵的根分泌出绿原酸和芹绿原酸,而叶子则分泌出芨菪葶和。一萘酸,抑制了其他植物和自身的生长,因此杂草阶段持续时间不长,很快为那些不受野向日葵分泌物质影响的一年生禾草所代替,形成一年生禾草阶段。

4.答: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1)地理隔离 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引起的,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

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2)独立进化 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

(1)异域性物种形成; (2)邻域性物种形成; (3)同城性物种形成。

5.答: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1905年以前,美国亚利桑那州Kaib曲草原的黑尾鹿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这可能是美洲狮和狼的捕食作用造成的平衡,因为食物不形成限制因素。为了发展鹿群,政府有组织地捕猎美洲狮和狼,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918年约为40000头;1925年,鹿群数量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但由于连续7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鹿群的食物短缺,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 (2)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捕食者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力量对猎物的质量起呷定的调节作用。在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将猎物种群捕食殆尽的事例是很少的,被捕食的往往是体弱患病的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淘汰了劣质,从而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及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在波兰,渔民们曾误认为水獭会把鱼类吃光,’因此加紧捕猎水獭而使它们濒于灭绝:但鱼类资源仍在不断减少,经研究发现水獭主要吃病鱼(因病鱼易被捕捉),因而也保持丁种群良好的卫生状况。水獭被消灭却引起了鱼类传染病的蔓延和大量死亡。

(3)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受许多殴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着发生联系。如果捕食者是多食性的,它就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食物,给自身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也具有阻止被食者种群进一步下降的重要作用。相反,就被食者丽言,当它的密度上升较高时,可能会引来更多的捕食者,从而阻止其数量继续上升。例如,猫头鹰多以鹌鹑为食,当鹌鹑变少时,即转食啮齿类动物;在草原上,鼠类多的年份,以鼠为主要食物的黄鼠狼、狐狸、鹰等,能有效地阻止鼠类种群数目的持续上升。

6.答:方差/平均数比率是空间格局最常用的检验指标,即s2/m。其中,

fx,smn2(fx)2[(fx)2/n]n1

式中:x一样方中某种个体数; f一含x个体样方的出现频率;

n一样本总数。

若s2/m=0,属均匀分布; 若s2/m=1,屑随机分布; 若s2/m显著地>1,属成群分布。 7.答: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8.答:(1)植物的补偿作用

植物在被动物啃食而受损害时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有各种补偿机制。例如,植物的一些枝叶在受损害时,自然落叶减少而整株的光合串可能增强。受害植物还可能利用贮存于各组织和器宫中的糖类得到补偿,或改变光合产物的分布,以维持根/枝比的平衡。大豆如果在繁殖期受害,能以增加种子粒重来补偿豆荚的损失。 (2)植物的防卫反应

草食动物的“捕食”还可能引起植物的防卫反应,如产生更多的刺(机械防御)或化学分泌物(化学防御)。铡如,被牛啃食后悬钩子的皮刺较未啃食过的长而尖;遭过锯蜂和树蜂危害的松树改变酚代谢,产生新的化学物;人工受伤的马钤薯和番茄能增加蛋白酶抑制物;荆豆顶枝在受到美洲兔的严重危害后,其枝条中会积累更多的毒素,变成兔所不可食的,这种化学保护可延续2~3a。

9.答:植物物种形戒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动物由于行为很发达,所以行为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植物是固着生活的,其构件数多少变化很大,并且营养体繁殖很普遍,所以单性可以不经交配而长久繁殖。植物还比动物易于形成多倍钵,并且新种能通过多倍体而自发地产生。多倍体有荫类,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例如一个二倍体种,具有 AA,BB,CC和DD染色体,其同湖泊四借体就有AAAA,BBBB,CCCC和DDDD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韵配子可以有2与2分离、1与3分离和、4与0等情形。当二倍的配子与正常单倍体的配子结合时,就会出现三倍体杂种。三倍体杂种虽然不能有有性生殖,但可通过营养体繁殖而广布开来。许多栽培植物,如小麦、马铃薯、紫苜蓿等,都是由多倍体产生的。

植物物种形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比动物易于产生杂种后代,即杂交能育性高。例如原来 由生态或地理隔离产生的两个亚种或种,当屏障打开后由杂交而产生杂种后代,此时常出现一大批各式表现型的杂种个体,可称为杂种群(hybrid swarm)。

10.答:主张自动调节的学者则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其特点包括强调种内成员的异成性,异质性可能表现在行为上。生理特征上或遗传性质上。自动调节学说又分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等。

(1)行为调节 认先动物社群行为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当种群密度超过这个限度时,种群中就有一部分“游荡的后备军”或“剩余部分”,它们一般不进行繁殖,或者被具有领域者所阻碍,或者缺乏营巢繁殖场所,选部分个体由于缺乏保护条件和优良食物资源也最易受捕食者、疾病和不良天气条件所侵害,死亡率较高。这样,种内划分社群等级

和领域,限制了种群不利圃素的过度增长,并且这种“反馈作用”随种群密度本身的升降而改变其调节作用的强弱。

(2)内分泌调节 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促生殖激素分泌减少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才生长激素的减少使生长和代谢发生樟碍,有的个体可能因低血糖休克而直接死亡,多数个体对疾病和外界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可能降低。另外,肾上腺皮质的增生和皮质素分泌的增进,同样会使机体抵抗力减弱,而且由于相应的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将受到抑制,致使出生率降低,子宫内胚胎死亡率增加,育幼情况不佳幼体抵抗力降低。这样,种群增长因上述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抑制或停止。从而又降低了社群压力。

(3)遗传调节 认为当种群密度增高时,自然选择压力松弛下来,结果是种群内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型较差的个体存活下来,当条件回到正常时候,这些低质的个体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增加而被淘汰,于是降低了种群内遗传变异性。

11.答:(1)r—对策者能够适应多变而不稳定的环境,它们往往是占领一个新的生境的先锋种类,迁移是它们的种群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甚至每代都可能发生。

(2)个体小和寿命短都是有利于高r值,高r值是通过高的增殖率和短的世代时间来达到的。

(3)虽然高r值会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但这并不就是进化上的不利,当种群数量很低时,高r值可使种群迅速恢复到平衡密度而避免进入灭绝的境地。

(4)当种群密度过高,将资源耗尽而使生境恶化时,r—对策者又可凭借其高的扩散和迁移能力及时离开不利的生境,在别的地方建立新的种群。这就是说,r—对策者可能遭受局部的损失,但却可以有效地维持整个物种的存在。

12.答:(1)K—对策者适应于稳定的生存环境,它们的进化方向是使种群保持在平衡密度上下并增强种间斗争的能力,因此,它们常常被选择为大个体的。

(2)体型大将增加世代时间和降低r值,能使种群比较稳定地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会超过K值,一旦超过就会导致生境的退化,出生率减少,必定要有相应的存活率增加: (3)属于K—对策者的动物,通常具有较强的抚育和保护幼代的能力。因为有亲代抚育,出生率又低(每窝仔数少,幼体个大),寿命长和大个体就更容易达到。同样,属于 K—对策者的植物也具有产籽量少(相对于植物本身重量或体积)但幼苗成活率最高的特点。 (4)K—对策者在遭受过度的干扰以后,种群返回平衡水平的能力是比较低的(因为r值较小),因而遭致灭绝的可能性也大。

13.答:其原因是冬季的低温和光照减少,降低了水体的光合强度,营养物质随之逐渐积累t蓟春季水温弊嵩、毙照适宜,加之有充分营养栅质,使具巨大增殖能力的硅藻迅速增长、形成春季数量高峰。但不久后营养物质耗尽,水温过高,硅藻数量下降;当秋季来临时营养物质又有积累,形成秋季的高峰。

14.答:林区的小型鼠类种群,具有明显3~4a周期,根据以鼠为主要食物的黄鼬 (Nustela sibirica)的每年毛皮收购记录证明,黄鼬也有3a周期性,但高峰比鼠晚一年。森林脑炎发病辜2a的局期性。其原因是鼠类数量高,种群中缺乏免疫力的幼鼠层增加;鼠是革螨的主要宿主,而革螨是森林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紧随鼠高峰之后,次年出现革螨

的数量高峰和革螨种群中脑炎病毒感染高峰,从而使林区中居民受革螨叮咬而感染森林脑炎的病人增加。

15.答: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举例说,如果有一种食虫鸟,占据一片具有高质食物(如昆虫)资源并分布均匀的栖息地,雄鸟在栖息地中各有其良好领域,那么雌鸟寻找没有配偶的雄鸟结成伴侣显然将比找已有配偶的雄鸟有利;选择有利于形成一雄一雌制。如果雄鸟也参加抚育雏鸟,单配偶制也将比一雄多雌制有利。因为在一雄多雌制中,雄性要抚育多个雌鸟所产的雏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者,在一个领域中巢窝数越少、个体密度越低,也将给雏鸟提供更多食物,降低受捕食者攻击的机率。由此可见,高质而分布均匀的资源有利于产生一雄一雌的单配偶制。

相反,如果高质资源是星斑点状分布的,社群等级中处于高地位的雄鸟将选择并保卫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作为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占有资源丰富领域的雄鸟有了配偶以后,未有配偶的孤雌鸟选择配偶的困难将会增加。此时,一雄二雌的多配偶制就产生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