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5年3月5日 点击: 571 次 责任编辑: admin
顾村中学 葛岳利编写
二 地理、交通、邮政、建筑
1、中国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3、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这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4、泛指天下的代名词:九州,八荒,五湖,四海,海内,六合,赤县,神州
九州:传说中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古籍记载有不同,一般所指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陆游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贾谊《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八荒:八指八面方向,荒,荒远之地。四面八荒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带,“八荒”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五湖:近代一般以洞庭湖、太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古代则专指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常代指天下,全国。
四海:泛指海内之地,代指天下,全国。《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六合:天地上下四方,泛指天下。《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6、郡县 古代行政区域,秦统一后设天下为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县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县属郡,一个郡管辖几个县,隋唐后县隶属于州或府。
7、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庚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
8、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朔气、朔风指北风。《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百越。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10、三山五岳:说法最广的是:“三山”指传说中东海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山,为神仙所居,称“三神山”。“五岳”一般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大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11、京畿:国都及其附近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12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13、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东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4、古都的古称和别称(举例) ① 六大古都:
北京:蓟、燕都、广阳、幽州、涿郡、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京兆、京师。 南京:建业、建康、金陵、江宁、白下、集庆 杭州:临安、武林、余杭、仁和 开封:大梁、东京、汴梁、汴京 洛阳:司州、洛州、洛京、东都、邺都 西安:长安、咸宁 ② 扬州:广陵、维扬、江都 ③ 苏州:吴、姑苏 ④镇江:润州、京口 15、古人的车
先秦时代的车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为“小车”(马车的古名);驾牛,车厢大的为“大车”(牛车的古名)。
战国时期,战车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故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之说。在车轭(架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上端装有铜铃的叫“鸾车”;用青铜装饰的车叫“路车”;用人推的车叫“辇”;用牛拉的车叫“舆”。
秦汉以后不同身份的坐车有别:
皇帝乘坐的车:鸾舆、路车(辂车)、金银车、辇车、驷驾车
高级官员坐的车:轩车,即两侧有障蔽的车。诸侯驾三马,称“骖驾车”;大夫驾两马,称“骈驾车”。
一般官员乘坐的车:轺车,即有伞盖、四面敞露的车。 贵族妇女乘坐的车:辎车,即装有帷幕的车。
一般的车只驾一马,四马的车是统治阶级乘坐的,即所谓“驷马安车”,故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说。
另外,还有一些用途的车:
作仪仗队的,上立钺斧的车叫“斧车” 仪仗队中载乐队的车叫“鼓吹车”。
狩猎用的叫“猎车”,丧葬用的叫“ 輼輬(wen liang)车”载猛兽或犯人用的车叫“槛车” 16、木牛流马
古代的运输工具。《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载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运粮饷北伐。宋代人认为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木牛即今之有前辕的小车,流马即今独轮车。
17、邮驿
商代的通讯兵称“”;周朝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秦统一中国后,修筑驿道,“车同轨”“书同文”,更促进了邮驿事业的发展。唐朝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元朝称驿馆为“站赤”,后通称邮驿为驿站。
18、廷寄
清军机处设立前,皇帝的诏令是通过六部传达下去的,传递既缓慢又泄密。军机处设立之后,对军政密件由军机大臣请示皇帝意见后,拟好诏令封入纸函,盖上军机处银印交兵部加封,令驿站限时送达,而且促以军令不准违误,这种行文法称为“廷寄”。
19、书信名称
简:造纸发明前,以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便称为书简。
牍 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文字时规定,诏书律令不能宽过三尺,民间写书信不能超过一尺,故有“尺牍”之说,代称书信。
柬 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的统称。
素 古代称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尺素”,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 原指精美的小竹片,供题诗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 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就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
札 古指书信,公私文书。 20.书信别称、代称:
鸿雁 (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故代称书信): 鲤鱼 (典故出自汉乐府诗《引马长城窟行》); 书简(以盛书信的邮筒代称书信);
入行书(古时信件每页入行,以此作书札的代称) 21.函与封
汉代用“牍”写信,长度一尺,故曰“尺牍”,在写作信的“牍”上再加一块,当作信封,然后用绳子捆好。古人把这块封缄叫作“检”,在“检”上签字叫“署”。在检的中间一块微凹的空间叫“函”,在“函”上捆的绳子打结的地方用泥封上,加盖印章,以防人拆动,这种做法叫作“封”。
22.册与策
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用皮条或绳子把这些已记事著书的竹片或木片依次捆编
在一起,便成为册或策。 23.楼阁·亭·台·轩·榭 楼阁
楼与阁常连称,均为高层建筑,形式非常近似。楼阁通常有古朴的飞檐画栋,精致的花窗青瓦,出檐深远,檐角微翘。阁的特点是通常四周设槅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阁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贮藏性建筑,常用来收藏书、经及功臣像。如珍藏四库全书的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溯阁;另一类为园林风景,供游人登高远眺,如威海的蓬莱阁,江西的藤旦阁。我国名楼很多,如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山西鹳鹄楼,山东太白楼,贵阳甲秀楼,昆明大观楼,广州镇海楼,嘉兴烟雨楼等均著称于世。
亭
秦汉时十里设一亭,作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后来成为一种供休息眺望和观赏游览的小型
建筑物,有顶无墙,或有楼。
亭的式样有六角、八角、扇形。梅花形等千姿百态,最为常见的是方亭。亭子有
设在山上的,有设在湖中心的,有设在松荫,竹丛,花间的。 台
高而上平的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宫苑和园林中具有独特风格,一般供望远或游观的建筑。如北京的春秋时燕昭王为招揽天下贤士所建的黄金台,广州越秀山的越王台,南京的凤凰台等。在台中命名最多的是钓鱼台。如北京的钓鱼台,河北姜太公钓鱼台,山东、江苏、广东等地也都有钓鱼台。
轩
园林建筑中有窗榄的长廊或小室,故有廊轩之称。(另一义: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车。另一义:殿堂前檐下的平台。)
榭
建在高台上的敞室,木构建筑,其特点是只有楹柱而无墙壁。台榭后来泛指高地所建供游观的建筑物。旅游胜地常在水边筑一高台,台上筑榭,便为“水榭 ”。 24.宫、殿观、阙
宫 春秋时为房屋的通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为之宫。”后来专指帝王的住所,谓之皇宫。另有将宗庙、神庙称之为宫,如天后宫、洞宵宫。
殿 秦汉时,殿就是堂屋,不限于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谈文》:“堂,殿也。”后来殿才专指帝王所居和庙宇里供奉神佛的建筑。帝王所居谓宫殿,供奉神佛的建筑常谓宝殿。
观 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建筑物;后来道教的庙宇也叫观,如寺观。
阙 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 25.庙、寺、观、塔
庙 古通廟,本是奉祀祖先的处所,即祖庙。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也称庙。如龙王庙,土地庙。另指有才德的人也可立庙奉祀。如关帝庙,岳王庙。此外,帝王处理政事的地方谓庙堂。
寺 原意是官署,《汉书》注:“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如汉代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寺也指中央机构,如大常寺、大理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此后寺又指寺院,即僧徒居住的地方,如碧云寺、甘露寺、白马寺。
塔 塔起源于佛教盛行的印度。塔的建立充满传奇色彩。佛经记载:佛祖释加牟尼死
后,其弟子阿等人将其尸骨焚化,遂变成色彩晶莹,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之为“白舍利”,弟子便将这些舍利分成许多处建塔埋葬起来,加以供奉礼拜。因此佛塔又称为舍利塔。后来,佛教高僧大法师死后,造塔埋葬灵骨,甚至埋经卷,袈裟、法器等作为纪念。
我国古塔建筑物构造式样、建筑材料各种各样,就其性质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为佛塔,占古塔总数的80%;二为风水塔,受风水学说影响而产生。此外,另有回教塔、儒教塔等。
简介:
上一篇 / 下一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