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6单元 2、非 攻

来源:好土汽车网


二、非 攻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园圃(pǔ) 鸡豚(tún ) 犬豕(shǐ) ...栏厩(jiù) 衣裘(qiú) 不辜(ɡ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不仁兹甚(“兹”,通“滋”)

2.其衣裘(“”,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 3.不知白黑之辩(“辩”,通“辨”,分别)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后世(留传,动词).故书其言以遗

弓者,而不肯索(丢失,动词)1.遗荆人有遗 .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抛弃,动词).厚(更加,副词).罪益

(好处,名词)2.益满招损,谦得益 .

澭水暴益(通“溢”,水漫出来,动词).(国家,名词).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怀乡(国都,名词) 3.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名词).

苟

全性命于乱世(苟且,副词).

4.苟

苟余心之端直兮(如果,连词).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如果,连词).

苟亏人愈多(如果,连词)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就,连词).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却,连词).

5.则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连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连词).



亏人自利也(因为,连词).以

遗后世(来,连词)6.以故书其言以 .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也(认为,动词).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2.谓之不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乎义) .

3.以亏人自利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亏) .4.众闻则非之(形容词用作动词,责怪)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从而誉之 ..

古义:“从”即跟从;“而”为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以损害别人给自己利益。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译文: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3.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

译文: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桃子、李子。

今有 一人, 入 人 园 圃,窃 其桃

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别人的桃子、李,众闻 则 非 之,上为 政者得 则罚 之。

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他就会惩罚他。

此 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 犬豕鸡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的狗、大猪、鸡、豚 者,其不义 又甚入 人园 圃窃 桃李。

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桃子、李子。 是何 故也?以 亏人愈 多。苟 亏人愈 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其 不 仁 兹 甚,罪 益 厚。 至 入 人

那么他的不仁就越严重,他的罪过就越大。至于进入别人家的栏厩, 取人马 牛 者,其不仁 义又甚 攘人牛马圈,偷走别人家的马和牛,他的不仁义又要超过偷人家犬 豕 鸡 豚。此何 故也?以其亏 人愈 多。

的狗、大猪、鸡和小猪。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苟 亏人愈 多,其 不 仁兹 甚,罪益 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

至 杀不 辜 人也,扡其 衣 裘、 取戈剑者,

至于杀害清白无罪的人,强夺他的上衣皮衣、夺取他的戈和剑的人,其不 义又甚 入人栏 厩取人 马 牛。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去偷取人家的牛马。此何 故也?以其 亏人 愈多。苟亏人愈 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其不仁 兹 甚矣,罪益 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而非之,谓 之不义。今至大 为不义 攻国,则 弗

指责他,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可是天下的君子知 非,从 而 誉 之,谓之 义。此 可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它为义。这难道可以谓知义 与不义之 别乎?今:表假设,如果。非:责怪,反对。

说知道义和不义的分别吗?得:捕获、抓住。攘:偷,窃取。豕:

大猪。豚:小猪。甚:超过。兹甚:兹,通“滋”。厚:大、

重。辜:罪。扡: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取:夺取。

杀 一 人,谓之不义,必有一 死罪矣。若 以此杀害一个人,叫作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了。如果根据这个说 往,杀 十 人,十 重不 义,必有十 死罪 矣;

道理说开去,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不义,一定有十项死罪了;

杀 百 人,百 重 不义,必 有百 死罪 矣。当此,杀害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倍的不义,一定有一百项死罪了。对此,天下 之君子皆知 而非之,谓之 不义。今至大为不

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指责他们,称它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 攻 国,则 弗 知 非,从而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誉 之,谓之 义。 情不 知其 不 义 也,

赞誉它,称它为义。他们确实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故 书其 言 以遗 后 世;若 知其

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留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不 义 也,夫奚说 书其 不义 以遗后世哉?

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今有 人于 此,少见 黑曰 黑,多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很少一点黑色就说是黑色,看见多一见 黑 曰 白,则必 以此人 为不知白黑之 辩矣;

点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以为这个人不知黑和白的分别;少尝 苦 曰 苦,多 尝假如这里有一个人,尝了很少一点的苦味就说是苦的,尝了多苦 曰 甘,则必以 此 人 为 不知甘

一些的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之辩矣。今 小 为 非,则知而 非 之;苦的分别。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就知道去指责他;大为 非 攻 国,则 不 知非,

有人做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即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去指责他,从而 誉 之,谓 之义。此可 谓知 义与 不义之辩 乎?反倒跟着赞誉他,称它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若以此说往:如果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情: 确实、的确。遗:遗留,留下。奚:疑问副词,

相当于“如何”。今小为非:现在做小的错事(不合乎义的事)。 大为非攻国:做大的错事即攻打别国。则不知非:省

略句,省



略“之”。

是以 知 天 下之 君子 也,辩 义与 不义

由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

之 乱 也。是以:因此。



上是混乱的。乱:混乱。

[整体·感知]

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逼近推论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文脉·梳理]

[句段·赏评]

1.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却不知其错误,反而跟着去赞美它,称之为义。这可以算是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墨子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称赞战争、支持战争、参与战争的错误做法,反映了他强烈反对一切战争的观点。其“非攻”的基本观念也正是对当时社会和平的一种愿望。

2.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

墨子以类比的方式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混淆是非,尤其是混淆义与不

义,把战争当作正义之举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从而逐层深入地提出自己反对战争的主张。

[文本·深读]

1.如何理解墨子“非攻” 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攻”有特定的含义,是指侵略战争,即以强凌弱,侵犯攻打无罪的国家。所以,“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

(2)墨子主张“兼相爱”,墨子认为“攻”是最大的不相爱,也就是最大的不义行为。春秋战国之际,列国纷争,相互攻伐剧烈频繁,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灾难。墨子“非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过安定生活的善良愿望。

2.作者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盗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和杀人越货?这不是多余之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了极点。这不是多余之词,是为了进行对比,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性,显示出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楚。

3.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仁不义。亏人越多,不仁不义越重:杀人越货者,其不仁不义要重于窃人牛马者;窃人牛马者,其不仁不义要重于窃人犬豕鸡豚者;窃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仁不义要重于窃人桃李者,而窃人桃李者也是不义的。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宣示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是最大的罪过,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的损害最大。

4.探究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文章层层铺垫,先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盗人鸡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二是对照鲜明,主题显豁。“窃人桃李”“盗人鸡狗”“取人马牛”“杀人越货”确实应受到惩罚,但与“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相比,不可相提并论。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的,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的,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比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荒谬的逻辑吗?如此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