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GuilinNormalCollege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猿猿卷第远期(总第12愿期)第3猿卷
Vol.3猿No.远(Sum.No.12愿)
第远期(总第12愿期)
论对同一诗人风格的多元化表述要以王维诗歌风格为例要要
焦
摘
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缘源员员怨怨)
要院不管是从文字学还是气象学的角度来看,“风”的内涵都是多元化的。当“风”引申为“风格”时,自然也应
由多种艺术特征共同构成才能算完整。文章以王维诗歌风格的构成为例,分析其诗风中“秀丽”“自然”“精致”“雄伟”等诗风的具体表现,提出在诗歌风格的研究过程中,应以多元化的艺术特质共同构筑对诗人诗风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院风格;多元化;王维;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院陨圆园远
文献标识码院粤
文章编号院员园园员原苑园苑园渊圆园员怨冤园远原园园愿远原园源
一、“风”与“诗风”众所周知,“风”的本意是指由空气流动引起的自然现象。从文字学角度来说,因为风的方向、大小变化多端,所以从它的本义可引申为某种艺术形式中变化多端的特征,如诗风、文风、曲风、画风等———这其中的“风”,实际上即“风格”之意,人们常用其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标识。具体到唐诗,很多诗人都有自己代表性的诗歌风格,如李白的“豪放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在文学史上几成定论。然而,这样的界定真的合理么?笔者认为,这样简单地定义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偏于绝对化了。追本溯源,从“风”的本义来说,它便是多元的。《说文解字》训“风”字为:“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漠风,东北曰融风。”《说文》对“风”字的阐释说明了“风”的内涵是不同方向吹来的气流,这些不同方向的“风”共同构成了“风”字的完整内涵。既然如此,那么由其本义引申出来的“诗风”,自然也应由不同类型的诗歌艺术特征共同构成才能算完整。现代气象学对“风”的描述实际上与《说文解字》中“风”的本义是一脉相承的,气象学在表述某地区多年平均每方向来风频率时,常用“风玫瑰图”来统计,图上以该地区为中心,四周标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统计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百分比。再根据各收稿日期院圆园员怨原园远原员圆
方向风的出现频率,描绘在坐标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绘成一个形式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这就是“风玫瑰图”。由此可见,我们在研究和表述某一个地区“风”的情况时,考虑的是该地一段时间内的总体情况,这才客观公允。而当“风”引申为“风格”,我们研究和表述一个作者的“文风”“诗风”时,不也应该如此么?愿缘次之多,其中作“风格”解者甚多,如“风归丽则,辞剪荑稗”(《诠赋》)、“章以造阙,风矩应明”(《封禅》)、“亦各有美,风格存焉”(《奏启》)、“于时正始馀风,篇体轻淡”(《时序》)、“魏之篇制,顾慕汉风”(《通变》)、“枚贾追风以入丽”(《辨骚》)“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比兴》)等。而他在《文心》中所分“八体”,即是对文学风格的分类:“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员]奇,八曰轻靡。”这样的风格分类与“风”的本义“八风”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字一共出现了有内在的联系,亦是将风格分解为八种类型,以丰富完整“风格”的内涵,这是刘勰在文学风格论方面所做的重大贡献。而不足之处在于,刘勰虽将风格细分,却陷入了“一人一种风格”的思维惯性。他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接着“八体”的内容继续评价道:“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基金项目院圆园员怨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现代阐释”(项目编号:圆园员怨运再员员源愿)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院焦
健(员怨愿园—),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86
焦健论对同一诗人风格的多元化表述
柳,阁道回看上苑花。201怨年员员月
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刘勰在《体性》中,以贾谊、司马相如、杨雄、刘向、班固、张衡、王粲、刘祯、阮籍、嵇康、潘越、陆机为例,试图阐述作家性情与其作品风格的关系,却不自觉地将作品风格简单化了。以司马相如的辞赋为例,刘勰所说的“理侈而辞溢”固为其文风之一端,但若只强调《子虚赋》和《上林赋》中的富丽之美,则《美人赋》之清丽华妙,《哀秦二世赋》之唏嘘悲怆便都被掩盖了。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清人黄生之《唐诗摘钞》对这首诗的风格评价道:“风格秀整,气象清明。”此诗中有曲折的流水、巍峨的高山、沧桑的古迹,也有富丽的车马、壮观的城市、宏伟的宫殿,更有优美迷人的绿柳、红花、春树、人家。这些景物被诗人交融在一起,构筑出了一片秀丽的风光。王诗的“秀丽”风格还体现在很多地方,明代学者徐炬在《新镌具体到诗歌风格,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尤其值得关注,它在刘勰等前人的基础上将诗风分为二十四种,包括: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诸体毕备,不主一格”———这个评价不一定准确,因为对于诗风的概括标准不同,分类的方式和种类便不一样。但这的确有方法论意义,由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可推导出,我们不仅能用某一种风格标识特定的某一类作品,还可以通过多种风格的组合,形成类似于“风玫瑰图”的评价体系,来标识某一位诗人的诗歌风格。二、王维诗歌风格的构成最适合进行风格多元化表述的,自然是风格多样的诗人。本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风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对于王维,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便谈到过他五言诗的不同风格:“右丞五言,工澹闲丽,自有二派。‘楚塞三湘接’、‘风劲角弓鸣’、‘杨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寒山转苍翠’、‘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而清代吴昌棋在《删订唐诗解》也谈到:“右丞虽不登峰造极,而各体俱佳。”现当代学者余冠英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王维的山水诗变化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大笔挥洒,描绘了祖国雄壮的山河。在另一些山水诗里,王维对自然景物的刻画又十分细致。”[圆]当代学者陶文鹏先生也以王维的七律为例,说道:“他的七律作品,前期用典使事,妍华工整;后期则不拘常调,自由挥洒,风格多样。”[猿]王树海先生在《禅魄诗魂》一书中将王维诗歌风格说得更具体:“托于天然的清丽’”“本自空寂的‘旷淡’”“‘万取一收’之‘含蓄’”我梵一如之‘浑成’”[源]。王维诗歌风格中有“秀丽”的一面,试看《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一诗: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古今事物原始全书·评诗》中引用《早春行》为依据,论曰:“摩洁之才,秀丽疏朗。”这首诗写道: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诗中梅紫鸟黄,颜色美丽鲜艳,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再加入美人于其中,其折柳、看妆的动作,“爱”“羞”畏”“愁”的心理,“看妆坐”“映花立”的姿态都细腻秀美,真切动人。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徐炬所说的“秀丽”的特质。另如《山居秋暝》这首名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游国恩先生说:“《山居秋螟》这首名作,把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洗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缘]直接点出了王诗景物搭配和“秀丽”之间的联系。王维诗歌风格中也有“自然”的一面,试看《赠裴十迪》一诗:“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请君理还策,取告将农时。”邓安生先生从此诗出发谈到王诗的风格:“诗的写法学陶渊明体,用平淡自然的风格,表现初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自己的闲适情趣。”[远]的确,从内容上说,诗中用到的花草桃李皆为田家风物,田家来致词”也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语意几乎一样;从笔法上看,全诗多用白描,不事雕琢,语言清新自然。这些特点都是邓安生先生所说的“平淡自然的风格”之具体表现。王诗的自然”风格不仅源于其摹写的内容和笔法,这也源于诗人常能在诗中在展现出事物变化的过程,这比截取出一个场景要更自然。如“花落家童未扫”(《田园乐七首·其六》)“、人闲桂花落”(《鸟鸣涧》)等都是通过落花作为时间流逝的标尺,将人的行为与之统一在一起,从而产生自然之美。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中曾说到:“晚唐人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87
““““‘“201怨年员员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猿猿卷第远期(总第12愿期)稀’。元人诗:‘布谷叫残雨,杏花开半村’。皆佳句也。然总不如右丞‘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自然入妙。”其缘由便在于此———其他诗人的诗句展现的都是一个画面、一个结果,而王诗中,啼鸟的变换伴随着作者的兴致变化,落花增多的同时作者也坐得越来越久———这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天然的,无需人力剪裁雕琢的。除了“自然”以外,王维的诗还有“精致”的一面,章培恒先生曾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渭川田家》一诗的风格:“诗歌风格很近于陶渊明,但细读下来,却比陶诗来得精致。”[苑]何以见得?陶诗大多以朴拙见长,在细节上并不十分注重。而王维的诗正善于刻画细节,以传达文字以外的神韵。不妨便以这首《渭川田家》为例,诗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傍晚牛羊自归,可见主人的淳朴与家畜的忠厚;野老倚杖等待牧童,可见其对孙子的慈爱期盼;野鸡放心徜徉于麦苗之畔,可见乡人的质朴平和;以“眠”字写饱食桑叶后的蚕,可见诗人内心之从容;野老“倚杖”的姿态体现出其身体的衰弱;身后的门乃“荆扉”,这体现出其家境的贫寒;田夫“荷锄立”,体现出其身体的健朗;相见语依依”又体现出乡情的浓厚。所以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认为此诗“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景语”之外的“情语”,正是精致细节中的“神韵”所在。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到: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指出:“摩洁五言律……有一种澄淡精致者”。清人乔亿《剑溪说诗》道:“右丞诗精工”。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王维的“精致”与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并举:“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此盛唐之盛者也。”这些评价,都点出了王维诗风中“精致”的一面。王维诗歌风格中更有“雄伟”的一面,贺贻孙在《诗筏》中说:“王右丞诗境虽极幽静,而气象每自雄伟。”乔亿在《剑溪说诗》中亦云:“唐诗自李、杜而下,诸体兼长,气象宏远,无过王维者。”当代学者陶文鹏先生从“风格”角度入手,说得更具体一些:“王维的山水诗描绘了缤纷多彩的大自然,具有丰富多祥的意境和风格。他的一部分作品从大处落笔,写出了对自然山水的总体印象和感受,气魄宏大,笔力劲健,意境壮阔。”[愿]以《终南山》一诗为例:88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句以“天都”二字衬托出终南山的高峻,第二句再以眼前连绵的山脉为基础进行想象和夸张,“到海隅”三字写出了终南山无穷无尽的山势。这两句,以“天都”和“海隅”对终南山进行侧面烘托,打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凸显出终南山的雄伟。颔联写诗人游山行踪,作者能在云霭之间“入看”和“回望”,说明山道已入云端。山道尚且如此,更何况山巅呢!颈联写作者爬上山巅后之所见,“分野”能在终南山的中峰变化,各山壑间的天气完全不同,这再次从侧面烘托出终南山的辽阔。末联通过诗人隔水问路的场景再次暗示山势———试想,诗人从早到晚经历山脚、山道、山巅,却不见一处人迹,仅在日暮时分隔着溪水看见一个樵夫,此山怎能不大呢?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末联道:“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居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不难看出,整首《终南山》虽然多次变换视角,但都是在明示或暗示终南山之阔大雄伟。所以马茂元先生认为:“这首诗从主峰太乙起笔,总揽全山,以下移步换形,从各个角度写出了终南山磅礴雄伟的气势。”[怨]除《终南山》外,王维的许多应制诗、边塞诗、山水诗也都体现出“雄伟”的风格。除了以上几点风格外,王维诗歌风格还有不少。如“丰腴”,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有其清腴”,指出王维继承了陶诗之“丰腴”。近代学者郑振铎也认为:“王维的诗是直接承继了东晋的陶渊明的。……若凡庸实峻厚,若平淡实丰腴的,千百年间仅得数人而已。”[员园]又如“隽永”(指诗歌意味深长),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认为:“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提出“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提出:“王右丞格老味远”。这些评价都点出了王诗“隽永”的特点。再如“典雅”,元人范梈在《木天禁语》中认为:“王维典丽靓深”。明代诗人吕夔在《重刊唐王右丞诗集序》中提出:“蓝田王右丞维……庄重闲雅,浑然天成。”清代学者赵殿成在《王右承集笺注序》中亦评价王诗:“浑厚大雅,怨尤不露。”这些评价都点出了王维诗中“典雅”的风格。更有“活泼”者———许学夷《诗源辩体》曾评价道:“九门寒漏彻”“云消出绛河”“浑圆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实际上,王诗的各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不同诗中,更多情况下,多种风格会在同一首作品里交融。如《山居秋暝》,既有清新幽静的风格,也有生动活泼的风格。故刘逸生先生评此诗道:“从这些看来是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生机。”[员员]王明居先生亦曾评价王维《归辋川作》““《焦健论对同一诗人风格的多元化表述201怨年员员月
中的“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两句:“既闲静淡远,又空灵幽深,它是蕴蓄着无限情思和丰富内容的。只空不[员圆]灵,则乏神韵。”这是看到了诗中“闲静淡远”和“空灵参考文献院[1]周振甫援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员怨愿远:圆缘苑援
猿缘怨援
幽深”两种不同风格的融合。而葛晓音先生对王维《登河北城楼》的分析则揭示了“雄浑壮丽”与“清新自然”的交融:“王维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艺术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以雄浑壮丽与清新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相交融的艺术理想。”[员猿][2]余冠英援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员怨远圆:[3]乔象钟,董乃斌,陈铁民援唐代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员怨怨缘:猿缘员援
[4]王树海援禅魄诗魂[M].北京:知识出版社,圆园园园:愿缘原员园圆援[6]邓安生援王维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圆园员员:源怨援
社,员怨怨苑:缘愿援
三、结语[5]游国恩援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圆园园圆:源愿援
除了王维,很多唐诗大家的作品中都存在多样的诗风。例如宋人范正敏《遁斋闲览》中便记有王安石对杜诗的评价,曰:“杜子美之诗,悲欢骄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以下原缺之马者。”非常具体地指出了杜甫诗风的多样性。实际上,同一诗人的诗风常常多元,只不过这种多元的形态在不同诗人身上体现的显著程度有所不同罢了。所以在新时代的风格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应本着客观公允的精神,以多元化的艺术特质共同构筑对诗人诗风的评价体系。[苑]章培恒,骆玉明援中国文学史(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愿]乔象钟,董乃斌,陈铁民援唐代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员怨怨缘:猿猿苑援
[怨]马茂元援唐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圆园员苑:员圆员援
圆园员圆:圆源远援
[员园]郑振铎援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员员]刘逸生援唐诗小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圆园员远:缘圆援
版社,圆园员圆:苑苑援员怨怨猿:圆圆苑援
[员圆]王明居援唐诗风格美新探·唐代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员猿]葛晓音援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韵灶阅蚤增藻则泽蚤枣蚤藻凿耘曾责则藻泽泽蚤燥灶泽燥枣贼澡藻杂葬皂藻孕燥藻贼爷泽杂贼赠造藻
要粤悦葬泽藻杂贼怎凿赠燥枣宰葬灶早宰藻蚤爷泽孕燥藻贼蚤糟杂贼赠造藻要要允蚤葬燥允蚤葬灶Abstract院宰澡藻贼澡藻则枣则燥皂葬责澡蚤造燥造燥早蚤糟葬造燥则葬皂藻贼藻燥则燥造燥早蚤糟葬造责燥蚤灶贼燥枣增蚤藻憎袁贼澡藻糟燥灶灶燥贼葬贼蚤燥灶泽燥枣野云藻灶早冶蚤灶悦澡蚤灶藻泽藻孕蚤灶赠蚤灶葬则藻凿蚤增藻则泽蚤枣蚤藻凿援宰澡藻灶野云藻灶早冶蚤泽藻曾贼藻灶凿藻凿贼燥野云藻灶早早藻冶渊泽贼赠造藻冤袁蚤贼泽澡燥怎造凿遭藻糟燥皂责燥泽藻凿燥枣皂怎造贼蚤责造藻葬则贼蚤泽贼蚤糟枣藻葬贼怎则藻泽援陨灶贼澡蚤泽贼澡藻泽蚤泽袁贼澡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燥枣宰葬灶早野皂葬躁藻泽贼赠冶援陨贼蚤泽责则燥责燥泽藻凿贼澡葬贼蚤灶贼澡藻则藻泽藻葬则糟澡燥灶责燥藻贼泽爷责燥藻贼蚤糟泽贼赠造藻泽袁葬灶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泽赠泽贼藻皂燥枣贼澡藻责燥藻贼泽爷责燥藻贼蚤糟泽贼赠造藻泽憎蚤贼澡凿蚤增藻则泽蚤枣蚤藻凿责燥藻贼蚤糟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泽澡燥怎造凿遭藻枣燥则皂怎造葬贼藻凿援
Keywords院泽贼赠造藻袁凿蚤增藻则泽蚤枣蚤藻凿袁宰葬灶早宰藻蚤袁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泽赠泽贼藻皂
渊责任编辑院莫晓原冤
宰藻蚤爷泽责燥藻贼蚤糟泽贼赠造藻蚤泽糟澡燥泽藻灶葬泽葬灶藻曾葬皂责造藻贼燥葬灶葬造赠扎藻贼澡藻泽责藻糟蚤枣蚤糟藻曾责则藻泽泽蚤燥灶泽袁泽怎糟澡葬泽野藻造藻早葬灶糟藻冶袁野灶葬贼怎则葬造灶藻泽泽冶袁野凿藻造蚤糟葬糟赠冶葬灶凿
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