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管理施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2年6月第6期 京承高速公路三期清水河2≠≠桥L0桥台 滑坡处理措施 马杰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100082) 摘要:该文分析了清水河2#桥LD桥台处工程地质条件对桥台滑坡体的影响,通过对滑坡体滑坡推力计算,阐述了桥台边坡 的处理措施及施工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滑坡;处理措施;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U443.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7716(2012)06—0222—04 1工程概况 京承高速公路北京段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 中大广线G45(大庆一广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 谷底宽60 m左右,水面宽度约20 In。L0基础位于 清水河河床南侧山坡的坡脚处,坡体向北倾斜,自然 坡面倾角45。左右.其东侧和南侧为构造切割形成 的陡坎,陡坎高度5~10 m,其西侧发育一条NNW 向的冲蚀浅沟,该沟宽约3 In,深约2 in,其北侧受 清水河河流长期冲刷侵蚀,形成台阶式陡崖。L0桥 台所在坡体南北向斜坡长度6O~77 n1.东西向宽度 约55 in。场区四周灌木丛生,地势高低不平。 2.2地质构造 132.4 km。北京段三期工程为京承高速公路北京 段最后一部分,起点密云密兴路终点至市界,全长 62.6 km。道路设计标准双向4车道,设计速度100 km/h,路基宽度26 m。工程已于2009年建成通车。 京承高速公路三期工程中清水河2#桥,是京承 三期项目中的一座重要桥梁.主桥为(75+120+75)m 的三跨连续刚构,采用挂篮施工:中墩最大高度为 47 ITI,桥梁为分离式两幅桥,单幅桥面宽度13m。 桥址区位于燕山晚期形成的杨家堡和张泉一高 家庄两条断层之间。杨家堡断裂和张泉一高家庄断 裂分别在桥址区东侧0.75 km和西侧1.5 km左右 通过。受杨家堡断裂和张泉一高家庄断裂影响,在拟 建场区形成了NNW向次级断裂(F1)、NE向次级断 裂(F2)和NNW向节理破碎带(J1)。各条次级断裂 该工程左幅桥(见图1)L0桥台在基础施工过程 中,发现桥台处边坡存在稳定问题。经过现场多次 勘察及工程分析。确认该边坡在正常工况下是稳定 的,但在7度地震烈度工况下是欠稳定的(该地区抗 震设防烈度为7度),需要对该边坡进行处理,以满 足7度地震的抗震要求。 和节理破碎带特征如下: (1)F1次级断裂:F1次级断裂性质为压剪性断 裂,走向NNW 352。,断层面近直立,与区域断裂杨 家堡断裂约呈23。左右相交:该断裂断距3 m左右, 断裂带宽2 m左右,见紫红色构造角砾岩和青灰 色靡棱岩,表层风化较严重,该断裂影响宽度约 10 m。受F1次级断裂切割作用和风化作用影响, 图1清水河 桥左幅桥桥型布置图(单位:OTI) L0桥台所在山体东侧形成基本直立的陡崖,陡崖 高度5~10 m。 (2)F2次级断裂:F2次级断裂性质为压剪性断 2桥台处工程地质特征 2.1地形地貌 裂,该断裂走向NE38。,倾向NW,倾角70。左右,与 区域断裂杨家堡断裂约呈23。左右相交:该断裂断 距较小,断裂带宽2 Ill左右,见紫红色构造角砾岩, 表层风化较严重,该断裂影响宽度约5 In。受F2次 级断裂的切割作用及风化作用影响。LD桥台所在山 体的南侧形成5~8 in高不等的陡崖.与后缘山体分 割开。 \ 拟建场区在地貌单元上为剥蚀、构造形成的低 山区。拟建清水河2#桥位于两山之间,由南向北跨 越清水河。清水河由西向东径流,河谷呈“V”字型, 收稿日期:2012—02一O1 作者简介:马杰(1964一),男,江苏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 事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工作。 2012年6月第6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管理施工 223 (3)Jl节理破碎带:儿节理破碎带性质为压剪 性节理破碎带,走向NNW349。,节理面平直,近直 立,影响宽度约3 5 m。受其影响,节理破碎带内岩 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呈碎裂岩化状态,胶结 一般。在LD桥台西侧17 m左右形成一条NNW向 的冲蚀浅沟。 次级断裂和节理破碎带详见图2桥台处地质平 面图。 图2 LO桥台处地质平面图 2.3地层岩土性质概况 根据勘探资料,按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将岩土划分为:①层强风化白云岩,褐灰一灰白色, 稍湿,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石状、块状;②层 弱风化白云岩,灰白色,稍湿,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 呈碎块状、短柱状;③层弱风化白云岩,灰白色,稍 湿,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块状、短柱状。其 中在②层与③层之间存在软弱结构面,该软弱结构面 较平直,张开度大于3 mm,充填物为白云岩风化产 物,局部钙质胶结,倾向354。L34 35。左右,L0桥台 东侧冲沟西侧壁上可见软弱结构面,其厚度2~10 cm。 2。4拟建场地抗震设计条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1-2001),拟 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 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15。 3滑坡稳定性分析 3.1边坡的基本特征 L0基础边坡位于清水河河床南侧,坡体向北倾 斜,自然坡角45。左右;基础下部岩体为白云岩,岩 层产状为倾向350。L34~45。,与坡体斜面产状基本 相同。其东、南两侧受F1和F2构造切割和后期风 化、冲蚀作用,已形成基本直立的陡坎;西侧受J1节 理破碎带控制,亦形成了NNW向发育的冲蚀浅沟: 北侧因受清水河长期冲刷侵蚀,L0基础下部岩体的 部分坡脚已荡然无存,坡面临空。受上述因素控制。 Lo基础下部岩体形成不稳定体。 边坡滑体:坡体上部为强风化白云岩①层,褐 灰~灰白色,稍湿,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石状、 块状:坡体下部为弱风化白云岩②层,灰白色,稍湿, 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边坡滑床:边坡滑床地层为弱风化白云岩③层, 灰白色,稍湿,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块 状、短柱状。 边坡滑带:②层与③层之间的软弱结构面构成 了该边坡潜在滑面。勘察表明该软弱结构面较为平 直,倾向354。,倾角34~35。,L0桥台东侧冲沟内可 见软弱结构面厚度2 10 cm,局部钙质胶结。 3.2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现场实地调查及勘察表明,影响清水河2号桥 L0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如下: (1)该边坡地形陡峻,坡角超过45。,坡体物质 主要为弱风化~强风化白云岩,岩体破碎,节理裂隙 发育,坡脚因清水河河谷切割临空。共同为滑坡的形 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顺坡向的软弱结构面组合为滑坡的失稳提 供了良好的潜在外倾滑移面。 (3)滑坡后缘陡倾断层(F2)为地下水的下渗提 供了良好的通道,若遇强降雨。地表水顺后缘陡倾裂 隙下渗,一方面在后缘形成水平水压力、在滑移面形 成扬压力,同时还会软化结构面中的充填物,降低其 抗剪强度指标,共同加剧边坡下滑。 (4)该区有可能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在地震作 用下可能导致边坡整体下滑失稳。 3.3边坡稳定性评价 3.3_1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依据边坡类型及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岩质边坡 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计算,见图3所示,将滑坡分 成12块,其中第E5块为桥台所在位置。 图3 LO边坡2-2’剖面(桥台中线)示意图 224 管理施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2年6月第6期 3.3.2边坡稳定性验算参数取值与计算工况 3.3_2.1稳定性计算参数 根据室内试验,边坡坡体岩石天然重度为 28.2kN/m ,饱水重度为28.5kN/m .现场勘察发现结 构面软弱夹层厚度2~10cm,主要为白云岩风化产 物,滑带钙质胶结充填物在天然干燥状态下的c值 取105.0kPa,‘p值取25.0。;饱和状态下的C值取 85.0kPa,‘p值取23.5。,后缘断层裂隙的C值取 0.0kPa,‘p值取23.5。。 3.3_2.2计算工况 依据该边坡的实际情况,分两大类三种计算工 况,见表1所列。 表1 稳定性计算工况组合一览表 3.3.3边坡稳定性验算成果及分析 3.3.3.1滑坡稳定安全系数及稳定性评价标准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 2003的相关规定,确定LD扩大基础所在的原边坡安全 等级为Ⅲ级(即维持原状不建桥),施工以后L0扩大基 础的边坡安全等级为I级: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取值: 正常工况(非地震工况)天然边坡为1.20,I级工程边坡 为1.25:校核工况(地震工况)天然边坡为1.05,I级工程 边坡为1.05。边坡稳定性判别标准见表2所列。 表2 注:Fst为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 3.3.3.2定性评价标准结果 针对以上三种工况对2—2’剖面(桥台中线位 置)进行了稳定计算,计算结果为工况一的稳定系数 为1.305.工况二的稳定系数为1-3l3,工况三的稳定 系数为1.039;即在工况三时边坡欠稳定。其安全储 备未达到相关规范要求,需采取加固措施对坡体进 行处理.以提高安全储备,满足抗震要求。 4处理措施 根据稳定分析滑坡推力计算的结果,提出了2 个处理方案。一是设置7根2 ̄2.5的抗滑桩.桩长 15 19-,布置在桥台以下15~20 m的位置:二是在桥 台基础下方和桥台两侧分别布置3排预应力锚索 (共计6排54根)。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方案 及工程安全的影响分析.最后采用了预应力锚索设 计方案。经过锚索加固处理后,在工况三时稳定系数 达到了1.054>1.05。满足规范的稳定要求。 4.1预应力锚索设计 在桥台附近设置多排预应力锚索,锚索长度约 为24~27 m,采用高强低松弛钢铰线,锚具型号采用 M15—7,其中锚固端长度为10 m,自由段长度约有 15 m。共计6排54根锚索。另外在桥台下方15 m 以下位置设框格梁,依据地形设置了3处.每处3 排,锚索长度约为16 m、12 m,共计36束。采用高强 低松弛钢铰线,锚具型号采用M15—4,其中锚固端 长度为6 m,自由段长度为6—10 m。 4.2喷锚支护 对L0桥台下裸露岩体进行锚喷支护,主要目 的是防止岩体受雨水侵蚀发生崩塌。锚喷具体做法 为:采用锚筋 22@1 m,q ̄8@10 cm ̄10 cm的钢筋 网.采用C25混凝土进行锚喷,厚度8~10 cm。 4.3灌浆封闭 对坡体裂隙进行灌浆封闭,对坡体周围裸露的 软弱结构面进行灌浆封闭。 灌浆按照自下而上的加固原则,自坡角开始布 置注浆管,拟采用 42的注浆小导管,每米布置1 根.深入到裂隙中.注浆压力一般控制在0.5~0.1 MPa,最大压力1.5 MPa.当注浆压力超过1.5 MPa 时.可停止注浆,必要时可间歇式注浆。 4.4在坡顶及两侧布设截水沟。以阻断地下水下渗 在坡顶及两侧布设梯形断面浆砌片石截水沟, 截水沟的设置离坡体周围裸露的软弱结构面缝隙处 的距离不小于6 m。 4.5坡脚挡墙护砌 在坡脚碎石堆积处砌筑浆砌片石挡墙、坡底 C20糙面混凝土(厚25 em)及浆砌片石护坡,目的 是稳定坡脚及防止碎石滚落冲击中墩墩柱。 5施工方法 5.1预应力锚索施工 预应力锚索钻孔采用 150 mm的潜孑L钻机, 用 130 mm的导管注浆,钻孔为斜孔(下倾角 25 ̄);施工过程中根据发现的裂隙位置,对预应力锚 索的长度进行了部分加长调整;预应力锚索灌浆采 2012年6月第6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管理施工 225 用一次注浆法,注浆采用1:0.5的水泥砂浆,注浆压 C20糙面混凝土实际施工与原设计稍有不同,但施 工原则与原设计意图基本一致。 力0.6~0.8 MPa,待水泥砂浆凝固收缩后,孔口再进 行补充注浆。孑L内水泥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的80%, 锚墩达到90%以上时进行预应力锚索的张拉。张拉 6结语 (1)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公路选线不可避免 会遇到不良地质。如滑坡、断层、软弱地基等,设计时 采用整体张拉的施工方法,锚索预应力分级施加并 锁定,逐级增加至超张拉值后锚固。锚固后,通过锚 垫板上的注浆孔补充注浆,最后用C25混凝土将锚 头封闭保护。 另外选择8根锚索安装GMS锚索弦式测力计, 对锚索的预应力进行长期观测。 5-2排水沟及喷锚 应加强地勘工作,根据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方案,尽量 避免出现不良地质,节省工程造价。 (2)对滑坡通常处理方法有抗滑桩、抗滑锚索 等。该工程由于工期紧迫,为保证工程通车,主体桥 梁工程先期完成。边坡加固需要在桥梁正常安全运 行的前提下进行.所以本工程选择了对桥梁基础影 响较小的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 (3)预应力锚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形条 L0桥台两侧增设浆砌片石护坡。在浆砌片石护 坡下面新增排水沟,然后引人到右侧自然冲沟,并对 右侧自然冲沟进行了挂网喷混凝土。对滑坡左侧的 截水沟进行了锚喷支护。 5.3坡体裂隙进行灌浆封闭及小导管注浆 件、地质情况等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其位置、长度 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边坡加固除了主体预应力 锚索外,还应包括锚喷、灌浆、坡脚处理、设置截水沟 原设计小导管注浆采用中42小导管,在施工中 部分改为 38无缝钢管,长度按3 Ill:另外在L0桥 台左侧锚喷区,采用 90 mm潜孔钻机,用中70 mm 的导管注浆,灌浆深度一般为8 nl。 5.4挡墙及C20糙面混凝土施工 等一系列辅助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加固达到预期效 果。 参考文献 [1】GB 5030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2】DB 50/143-200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s】. 由于地形开挖与实际有些不同,挡墙及坡底 (上接第221页) 图17支架安装过程示意图(三)(单位:cm) 图18支架安装实景(三) 成对称结构布置,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可与边跨 侧的(一)部至(三)部的支架同时安装施工。 参考文献 ll】周水兴,等.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郭仁俊,等.结构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结语 ZO、Z1、Bl梁段支架的现场施工已经完成,使用 效果良好,可以为类似桥梁结构的支架施工提供一 定的参考。 [3】董军,曹平周.钢结构原理与设计【M】.j£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7. 【5】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6】JTJ 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