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在亚洲有这样的两个国家,它们都面临着对自己国家前途命运的新的选择,它们都走到了近代发展史上的拐点。在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了,大名和武士们的特权被国家收回,不少的武士,以死抗争;在中国,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开始了洋务运动,第一艘自建的舰船,在福建马尾下水,第一列火车放到了铺好的铁轨上,但是为了不破坏风水,和对那些遗老遗少提出的诸多反对理由的妥协,那火车是被马拉着行走的。正如两个赛跑的选手,一个无所顾忌;一个却牵牵绊绊,牵挂无穷;一个伟大民族近代历史的灾难就在这一刻悄然降临了„„”
某周五我上完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回家之后,家里人在看电视连续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而这段话便是这部电视剧每集的开头。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段话的时候触动很大,特别是提到课上老师讲的内容的时候。我不免陷入沉思,近代的中国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1840年到1919年,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中国人不断地在向西方学习,又不断地在受挫,也不断地在反省自我。
一开始,学习西方,学的是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19世纪四十年代初的鸦片战争期间,“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其后近代有见识的地主阶级代表任人物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进入19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忧外患,出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或主张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或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以实现强兵富国的梦想。可他们都是本着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动力。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的丧钟敲响了。
之后,学习西方,学的是政治制度。19世纪六七年代,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确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终成泡影。
后来,学习西方,学的是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前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历程是艰苦的,是令人痛惜的,但至少最终我们知道了探索学习要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符合国情。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能焕发出民族的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能拯救黑暗中的中国,而且对今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陈鑫
2016115907 公共事业管理一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