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岭南文化 地域文化

来源:好土汽车网
岭南文化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八桂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海陆丰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西江文化、南江文化、漠阳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岭南文化吸取由中原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诞生了陈献章、湛若水等儒学大家,开创了明代心学先河;诗人张九龄、屈大均享誉全国;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全国以至世界;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近代,岭南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孕育出以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的一代先进人物。岭南的文学、岭南画派、粤剧等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电影最先从岭南传入,岭南教育近代更领教育革命之先。 历史

岭南文明史始于秦统一岭南,中原移民大规模迁入推动了岭南的开发 。从秦代到唐代,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和外贸口岸,出现了杨孚、虞翻、

葛洪、鲍姑、王范等知名人物,汉代广州已出现了官学和“书馆”、“精舍”等私学 。但当时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而珠三角地区和潮汕平原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烟稀少、还没有被开发的地区 。唐宋时期,粤北地区诞生了张九龄、刘轲、邵谒、余靖等知名人物。史料记载,唐代贤相张九龄的书堂岩、始兴的书堂石、晚唐诗人邵谒的书堂石室、北宋王安石在韶州九成台下读书的清淑堂、翁源青源山余靖童年时读书的耽石院,这些都是岭南地区早期的私塾学堂。孔子第41代后裔孔润于公元962年在韶关南雄创办的孔林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

从宋代开始,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粤北地区的人口开始大规模迁入珠三角地区,而同时躲避战乱的中原及江南移民也大量迁入,使珠三角地区人口迅速增长至全省首位,并形成了广府民系 ,珠三角地区逐渐取代粤北成为岭南的文化中心。宋明时期,珠三角地区办书院之风盛行。宋代广东有26所书院,著名书院有广州的禺山书院、番山书院、濂溪书院、玉岩书院,以及韶关的相江书院和惠州的丰湖书院等。到明代,珠三角诞生了陈献章、湛若水等儒学大家,开创了明代心学先河。当时湛若水、方献夫、霍韬在广东南海西樵山创建了大科书院、石泉书院、四峰书院、云谷书院四大书院,并在此讲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名儒,西樵山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理学名山\" 。粤东潮汕平原地区从宋代开始快速发展,已渐富庶,明代吸引了大批闽人进入,江西学派南下和闽学西进使粤东地区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韩山书院、元公书院。

明末清初,大批南下广东的江南士人对广东的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清代,广东的书院发展空前,单是官办书院就有上百所 。据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并称\"广东三大书院\",还有西

湖书院、禺山书院以及粤秀山的学海堂、菊坡精舍等。除了官办书院众多,民间书院(宗族祠)同样发展迅速,鼎盛时期达数百间,在大小马站、流水井一带连成了壮观的书院群,形成了多层次的民间教育网络 。而西樵山有三湖书院、云溪书院和云瀛书院,三湖书院更孕育出思想家康有为 。此外还有肇庆端溪书院和粤东地区的金山书院、瑞光书院、琴峰书院等著名书院 。岭南文化的发展至清代达到了高峰时期,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

近代,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1839年,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式学堂--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成立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康有为与梁启超推动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岭南文化始终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文化特质 开放风气

从岭南文化岭南民间传说就体现出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岭南画派在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各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 进取精神

岭南文化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实利重商

广东是海上丝路最早的发源地,广州自古就是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特别是清中叶以后,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 ,逐渐形成了中国历史\"三大商帮\"之一的粤商 。除广州、佛山两大商埠外,粤商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文化内涵

岭南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这里既有雅文化、精英文化--如江门学派、岭南画派、又有市井文化;如\"自梳女\"、\"结金兰会\"和\"不落夫家\"等等。

岭南的文学、岭南画派、粤剧、潮剧、汉剧、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人张九龄、学者陈献章享誉全国。葛洪在岭南炼丹,创金丹道教理论,并有贡献于化学、医学。伊斯兰教、佛教较早从海路传入岭南,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岭南的农技、手工技、医学等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定地位。郑之侨所著的《农桑易知录》更是一本幸存的珍稀古代农书。西医东渐,中国的西医院、西医学校以及西医生,均在岭南最早出现。岭南民俗与岭南饮食最富于地方特色。电

影最先从岭南传入,而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奠基者郑正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蔡楚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