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来源:好土汽车网
50

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第5期(总第96期)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5(Sum96)2011年10月出版

Oct.2011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王丹丹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要: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

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为了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保持隐喻特征,并成功传递文化内涵,本文提出了直译法、转换喻体法和解译法三种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文化;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1)05-0050-03

一、引言

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至今,隐喻的研究已有

角下对汉英隐喻的翻译策略重新探索,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传播。

二、英汉语中的隐喻对比

美国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隐喻概念系统”(The

2400余年的历史了。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

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和认知水平与侧重点都有差异。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

SystematicityofMetaphoricalConcepts)和“概念结构理论”(TheoriesofConceptualStructure)非常有效地解释了汉英

概念隐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理论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思维、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一些概念隐喻所表达的语义是相同的,但其所使用的表达手段和喻体经常有所不同。换言之,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概念隐喻层面上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在具体语言表达层面上则有较大的差异。

(Lakoff&Johnson)。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

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Newmark曾指出:英语语言中有3/4是使用隐喻语言。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隐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本文拟在跨文化的视

收稿日期:2011-07-09

1、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的共性隐喻是人类的共同思维方式,汉语和英语中的概念隐喻都反映着客观世界,两者的这个关系基础构成了汉英隐喻思维的基本共性。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它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为不同语言中相似性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尽管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系统迥异,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扎根于不同文化的隐喻便可能重合,体现共同的隐喻概念。

例如,lamb(羔羊)与lion(狮子)这两个动物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喻意相似点很多,lamb(羔羊)喻指“老实;温顺”,而lion(狮子)则喻指“凶悍;威猛;英勇”。因此,Hiswife

andmywifearetwinsisters,buthiswifeisalambandmineisalion.这个隐喻句若直接按原文喻体翻译成汉语,

文化喻意依然能够保持不变。译文为:他妻子和我妻子是孪生姐妹,但他的那位是羔羊,而我那位却是狮子。译文中的隐喻完全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形成与英语者思维中相同的概念。这是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相似性的体现,而对于英汉文化寓意一致的常规隐喻,一般可以直译隐喻喻

作者简介:王丹丹(1987-),女,安徽六安人,2009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第5期王丹丹: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51

体。

2、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的个性汉英隐喻差异源于汉英语者的思维差异。虽然说隐喻是人类的共同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中充满隐喻,但是不同的物质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同一概念,就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隐喻。把握汉英语言中的同义不同形的隐喻是我们认识、接受、解释汉英文化差异的过程,也是汉英语言者思维差异的集中体现。所以隐喻又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体现着不同文化的差异甚至冲突。

例如,汉语中表示“极少;极轻”的量词有“丝”,10丝等于1毫。汉语表达中,“丝”常被视作隐喻词。“丝”作为量词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思维特征。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国,素有“丝绸之邦”的美誉,汉民族对丝绸的认识和长期使用导致蚕丝的“细;轻”这类特征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汉民族把“丝”隐喻为“极少或极小的量”就是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所致。这一隐喻用法在英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所以被翻译成英语时原文“丝”的隐喻特征经常丧失,仅用“abit;theslightestamountof;atinybit;least

bit”这类量词表示不出“丝”的隐喻色彩。这是英汉文化不

对等的现象,体现了英汉隐喻概念的个性,在翻译时要避免文化缺失现象。

三、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汉英互译

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怎样实现隐喻的功能对等,即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尽可能地对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译文接受者作出与原文读者体验十分接近的反应,应是隐喻翻译的关键所在。为实现此功能对等,让文化喻意在译文中不至于缺失或亏损,翻译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变通和补偿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1、Newmark的隐喻翻译策略关于隐喻翻译,Newmark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或者传递其意义,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对其意义进行修改,或者对其意义与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所以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这段话高度概括了隐喻翻译的复杂性,也指出了隐喻翻译共性规律。他在其论著《翻译教程》第十章中提出了7种隐喻翻译的方法,并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分类。这7种隐喻翻译策略依次为:(1)reproducingthesameimageinthetargetlanguage(在目标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这主要用在英汉语对喻体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认知和理解,直译不会造成歧义和文化缺失。(2)replacingthesameimageinthesourcelanguage

withastandardtargetlanguage(用目的语中的标准喻体取

代源语中的标准喻体):这也就是转换隐喻形象,用不同喻体表示同一喻义。(3)translationofmetaphorbysimile

(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这种方法是翻译时把一些

隐喻运用“…似的”、“象…一般”、“犹如…”(as,like,as….

as)等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从而把它们转化成

明喻。(4)translationofmetaphor(orsimile)bysimileplus

sense(用明喻和喻底结合翻译隐喻):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将

隐喻译成明喻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增补语义具体说明,将

sense(喻底)—这里指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也加入到译

文中,使译文更通顺易解。(5)conversionofmetaphoror

sense(将隐喻转化为喻底):就是译文中不再保留喻体,直

接将隐喻的意思解释出来,译文就是常用的意译的方法。(6)deletion(删略法):就是译者有意忽略原文的引申意义,仅译出其字面意义,从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方法。(7)samemetaphorcombinedwithsense(隐喻同喻底结合):就是说在直译之后对隐喻形象作补充说明。

2、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互译对策探索上述关于Newmark的7种隐喻翻译方法可以简化为四种,分别是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和注释法。既然隐喻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而隐喻和人的思维、认知方式以及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找到合适而有效的隐喻翻译方法和原则是当前翻译界遇到的主要问题。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把握人与自然的两种存在关系;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就是在不同事物和经验里建立起等值、相似的关系。因此隐喻翻译的原则就是,必须保持其中的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即保持隐喻特征),必须连接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喻体的文化寓意等值、相似关系。

根据上面提到的两条隐喻英汉互译原则,笔者提出了三种隐喻翻译方法,现详述如下:

(1)直译法。这种翻译方法主要适用于具有文化共性或相似性的英汉隐喻。也就如上文所述,不同民族对客观事物相似点的观察和感受往往有相同的地方,从而使有些源语的隐喻形象可以在译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这时直译法就可以达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如毛泽东主席曾对一切帝国主义的形象比喻,说他们都是“纸老虎”。这就可直接译作papertiger,一来可以保存老虎形象,二来一个“纸”paper则可以反映出帝国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凶相只是恫吓人而已。采用直译法一般可以保存原文的形象和色彩,引进的隐喻经过实践的考验,有些可以成为新的血液补充到汉语机体中去。在汉译英时,采用直译法,也可以把具有中国特点的隐喻的本来形象和色彩在英文中保存下来。又如:“bullmarket”在“Duringthebullmarketin

property,withpricerisingfast,auctionsbecameincreasinglypopular”中,就可直译为“牛市”,形象而寓意深刻,可在汉

英读者思维中产生同样的认知效果。

(2)转换喻体。转换喻体就是译者从英语译文语言中找到与汉语原文隐喻的喻体义项基本一致的译文喻体。译者把原文隐喻通过借用喻体或调整结构转译成隐喻的隐喻,形象特征具备,寓意没有亏损,就是成功的隐喻翻译。在隐喻翻译中,涉及到汉英文化喻体差异较大的翻译时,转换喻体是常用的方法。例如“杀鸡给猴看”就可译为“tobeatthedogbeforethelion”,原文的喻体“鸡”和“猴”

52

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

在译文中变成“dog”和“lion”,原文的“杀”也变成“beat”,但原文的喻体在译文中显现,寓意基本一致,这就通过转换喻体的方法,用不同的喻体表达共同的寓意,这不但保持了喻体特征,而且很好了满足地汉英读者的理解需求。又如:“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可翻译为“DoinRomeasthe

喻汉英互译方法。隐喻汉英或英汉翻译的结果就是使隐喻原文与译文属于同一个寓意意象域,译者的责任就是努力做到把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望相一致。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跨文化交际过程,译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交际意图,就必须首先在翻译中尽量减少文化意象的文化亏损。文中提到的三种翻译策略都通过指导隐喻翻译,有效地促进了跨文化成功交际,较好地实现了隐喻文化传递的功能。

[参考文献]

Romansdo”。原文隐喻中的“乡”和“国”都是文化喻体,比

喻“任何地方”,而英语的谚语“DoinRomeastheRomans

do”中的“Rome”和“Romans”也是喻体,英语读者能从这

句谚语中获取“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喻体特征和寓意,从而使隐喻的翻译目的达到,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3)解译法。好的隐喻翻译要完成跨语言的隐喻喻体的意象“映射”。隐喻翻译中原文的喻体转换成译文的喻体就是一种“跨域映射”。要既保留隐喻特征,又实现隐喻的跨域映射,一个很好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喻体,增加释义,称为解译法。隐喻的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通过思维转换原文喻体,保持隐喻特征,传递原文隐喻意象,这是隐喻翻译的基本途径。为了使翻译过程中文化不至于缺失或亏损,一个比较适用的方法就是解译法。例如“班门弄斧”不一定要译为“toteachfishtoswim”,如译成“to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5.[2]Richards,A.ThePhilosophyofRhetoricOxfordUniversityPress,1965:94.

[3]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85.[4]Newmark,P.ATextb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5]Ortony,A.

(ed).MetaphorandThought

(2nded.),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1993.[6]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7]Searle,J.R.“MetaphorinMeaningandExpression”[M].CUP.,1979.

[8]王守元.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9]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0]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0.

[M].Oxford:

showoffone’sskill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可能更好,更便于外国读者品尝到中国语言形

象的独特之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若没有释义部分“the

mastercarpenter”,LuBan对英语读者可能就毫无意义。

这是直译汉语隐喻喻体之前必须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再如,“Thissystembecameknownasthesnakesincethese

currenciesmoveupanddowntogetheragainstcurrenciesoutsidethesnake.”就可通过解释的译法,翻译成“由于这

些货币对成员国以外的货币实行汇率联合浮动,就被称为蛇行货币体系,即把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浮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像蛇在管道内蜿蜒蠕动一样”。很好地传达了“snake”的寓意,又保持了隐喻特征。

四、结语

总之,隐喻植根于人们对文化世界的体验,并用具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反过来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认识。隐喻翻译研究可以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透视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隐喻的寓意。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汉英隐喻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提出在文化视角下的三种隐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12]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

版社,2008.

[1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00.

[14]郁福敏,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1999.

[15]康兆春.翻译文本之高低语境化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OnInter-translationofMetaphor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

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e

WangDand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ghaiScienceandEngineeringUniversity,Shanghai200093)

Abstract:TheauthorofthispaperhasdiscussedthetranslationofmetaphorsbetweentheChineseandEnglishlanguagesbyusingsuchtranslationstrategiesasliteratetranslation,transformationandexplanationfromaperspectiveofculture.

Keywords:metaphor;culture;translation;strateg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