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土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治学术、为古今之通——读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治学术、为古今之通——读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来源:好土汽车网
2011年9月(下旬刊) ISSN 1009—5071 CN 11—4461/I 对州 治学术、为古今之通 读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孔郝娇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作者简介:孔郝娇,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中国史学名著》一书由钱穆先生的22次讲义加以整理而成,该书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以及读书之法、治学 之道。将他独有见地、博大精深的史学理论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世的历史学及其它学科的学习者、研究者指引了方向,开辟了道 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读书之法;治学之道;艺术成就;思想意义;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1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1009—5071(2O11)O9—0021—02 《中国史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十九万二千字)一书是由钱穆先生于1969---_1971年在为 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开设“中国史学名著”课程讲 课时的书稿汇集整理而成的,是史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作。书名 为《中国史学名著》,但书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 这本书以时问为线索,向读者介绍了如《尚书》、《春秋》、《左 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等中国史学上的 重要著作,进而反映、折射出著作背后的人、时代精神以及历史 的变迁。 能做故纸堆中的学问,要通过书本来理解人物的思想精髓,同时 又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来体会文章平正笃实的文章。 艺术特点: 纵观整本书,作者视野宏阔,对于历朝历代历史著作和历史 学家的相关材料了然于胸,如数家珍。钱先生凭借对史料极强 的驾驭能力,将叙述铺陈开来,对史学名著的论述十分全面,内 容翔实,充分搜集、运用材料,每论及到一人或一事,都会详细列 举实例,加以论证说明,最后归纳得出结论,自然合理,而且结论 都可被充分证实。他所运用的史料不是零散的堆砌,其中有分 析有综合,运用的恰如其分、自然合理,以史实为根据,分析深刻 人理,真实地展现了一部部史学名著的面貌。见解独到,所体现 的意旨宏大开阔,发人深省。 作者以全新的视角、观念来重新解读一些历史学界的问题。 此外,书中还提出一系列新问题,以锐利的眼光阐明作者自己独 到的见解和理论思想,这些见解和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历史的 读书之法: 第一讲中总结说中国第一部大的史学名著是《尚书》,准确 言之应该是其中的《西周书》。书中说“读书必该知其人。”读了 《西周书》,进而知“周公”,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治国思想、 政治理念。接下来他讲《春秋》是中国正式第一部史书。钱先生 说:“我们必须了解到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含的 一种活的精神。”没有人就没有书,没有材料,更没有学术。所 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对所评历史著作,好的地方用词毫不吝 以读《春秋》时就要看到背后的孔子,才能真正体会著作的主旨 啬,不好之处也直言不讳,论述精辟有力,使作品饱满丰富。 和精神,读起来才能明白晓畅,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其成为 书中涉及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较广,不只是站在史学的地位 活的学问。对于中国第一部所谓的“正史”《史记》则分三课讲 上讲史学,除史学外他还将诸如文学、经学、理学、政治制度、社 述。他称太史公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理想和 会生活、思想道德、盛行文化等渗透其中,各门学问问相互关联, 伟大见解。认为《尚书》、《春秋》、《史记》是三种体裁,是中国史 承认史学的多元性,能够做到从全局着眼来研究学术的大变化, 书中的三个阶段,也是中国史学演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在通学中成为专家。钱先生还对中西史学进行比较研究,如“诸 《尚书》记事。第二阶段,《左传》编年。第三阶段,《史记》传人。 位不要尽想望西洋的新史学,俪忽忘了中国的旧历史。历史亡 这三个阶段经历了分别以事情、年代、人物为主的过程。除此三 了,史学又在何处栽根?” 部历史名著,还有对许多优秀历史著作的详细介绍,带领我们 本书语言口语化、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直白流畅通俗易 认识了几百年的历史。“书须懂得一部一部地读。”旨在强调要 懂,很少文言词句,不像同时期的许多历史名家所著之书,语言 有耐心和毅力,不能急功近利,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跟着前 晦涩、深奥、难懂,使读者理解起来毫无障碍。但又不连篇累牍, 人的步伐,从头到尾坚持下来,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拓展知识 详略得当,对问题阐述清晰,对史实表述准确。叙述与议论巧妙 和学问。 结合,一气呵成。 治学之道: 书中提出做学问的方法如“当知做学问本来是要工夫的, 没有不花工夫的学问。诸位每做学问,如问方法,做学问最大第 一个方法就是肯花工夫。”旨在强调要能耐得住寂寞。以学术为 业,矢志不渝。又如“做学问,便该求一个通。不能说我学史学, 不问经学,那么古代史学经学不分,只知有经不知有史.不通当 展、演变的过程。 时的经学,便不能讲那时的史学。”没有任何一种学问与别的学 思想意义、社会价值: 问没有丝毫关系.或者可以与别的学问割裂开来,否则就会非 《中国史学名著》是近代史学名著方面的奠基和开拓之作, 常浅薄。讲史学有三种:“一是‘考史’,遇到不清楚的便要考。” 对史学的建设和发展意义、价值巨大。这其中有对历史的反思, 对当下的体悟,但我们更能看出他更强烈地想表达的感情是对 所谓言必有据,论从史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对不清楚的史 料进行精微细致的考证,从实证出发,实事求是,材料不足时,论 未来的殷切期盼。所谓“先要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关心此国家 述就有所保留。“一是‘论史’,史事利害得失,该有一个评判。” 们民族以往的治、乱、兴、亡,你才能来研究历史。”书中告诫青年 要明确史事在史学中的地位,以及其从头到尾的发展演变,并 学者如何学史,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更长远的要求,以便 给予公允的判断评价。“一是‘著史’,历史要能有人写出来。”写 更好地从学术中培养人才。钱先生相信中国历史有灿烂的过 历史应把本原的客观事实写出来,稍作适当辨析,而不应 去,一定也有光辉的未来。他以历史学家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 加以主观方面的意见 在对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的讲述中,钱 感,在书中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的关怀、热  穆认为“文”是指书本,“献”是指人物,应该‘文’与‘献’并重。不 爱及推崇。在传承并弘扬、维护和 (下转第23页)许多史学名著脱离历史环境,空洞泛化,显得苍白无力,很 难使读者融人其中,也就不能理解史家思想的精髓。史学著作 和历史学家,乃至史学思想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钱穆先生注意将三者与历史紧密结合,以历史环境为大背景,追 问史学家的经历和著作成书的过程,以及史学思想的产生、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