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文章深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 深入理解传统的孝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语句理解李密的“孝”忠“情感,理解李密与祖母间相依为命的亲情,理解李密对晋武帝的忠请。深入理解孝道。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李密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言: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 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 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 不友 。
后人续: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 不为人 。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今天我们分析这篇文章就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篇“以孝感人”的“至文”。忠孝两全是陈情表的中心。本文语言恳切,文笔委婉,记叙详尽,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历来为人称道。
二、品读、理解感悟
(一)品读探究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具体表现是哪句话?
(齐读后,出示思考题目,小组讨论,找到语句,总结,教师引导点拨)
夙遭闵凶:父死母嫁、多病伶仃、门衰祚薄、祖母卧病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埋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作用时什么?
先纵: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引导:父死母驾,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力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后横: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近亲,内无照应
引导: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以白描的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小结:叙述祖孙相依为命之情(家庭不幸:父丧母嫁,多病孤苦;祖孙相依:祖母抚养,认定衰微,祖母卧病)不直陈其事,先诉惨状,引起同情。
(二)品读探究第二段
3、讨论:本段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什么表明?
(读第二段,学生讨论后,找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小结)
特点:征召的级别越来越高(按时间顺序)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达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作用——加深了赴命上任与潇养祖母的矛盾,写出来自己的两难境地,为下文做铺垫。
4、讨论:本段如何叙述作者处境的狼狈?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捉住一系列的动词
事态严重:察、举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预购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刘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引导: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小结:述进退两难之苦(朝廷征召之殷,退艰难;养祖母无主,进更难),诉矛盾之心,表感激之情,再博同情。
(三)品读探究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思考
讨论: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从哪几个角度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维”“且”“但”转换文意。
A、找依据“抓住金超“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朝廷)
B、释误会:自沉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官与铭记无关,以求皇帝谅解(个人)
C、述苦衷: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祖母
小结:释辞官孝养之疑(治国之本(朝廷)孝治天下;从政追求(个人)图宦达,不矜名节;明述苦衷(祖母)祖母病笃,不能远离)解释误会,打消武帝疑虑,求得体恤。
(四)速度第四段,思考
本剧中哪句话表明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愿乞终养
忠、孝
小结:明先孝后忠之心(先尽孝:愿乞终养(报养日短),后尽忠: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尽节日长))释之以忠,打动武帝。
总结,板书
三、延伸阅读:
(一)积累有关孝的名言警句
1、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
2、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5、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培根
6、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7、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西塞罗
8、、没有能比那欣赏自己怀中所抱婴儿母亲的眼睛更清澈的;也没有比被众多儿女们围绕着的母亲更感受被敬爱的人。——约翰·歌德
9、、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孔丘《春秋》
(二)品读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
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3、鹿乳孝亲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打猎者看见他,以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幸免。有诗说: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四、探究感悟
1、“探究”示例:有人提出疑问,李密就不能一边做官一边供养祖母吗?
这实际上是以今律古。须知,古人的许多现实条件和今天是不一样的。
在李密的人生中,祖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此言不虚。李密自谓“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其后的岁月,体弱多病的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种养育之恩,可以说是再造之恩。现而今,祖母老了,“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他当然不能丢下老人家不管;至于后文说的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可能有点夸大其词,但应该基本符合事实,不管怎么说,老祖母要人照顾。请保姆当然不成问题,但至孝的李密是不会放心的。况且,按照古人的道德准则,祖母当年对自己恩情一片,今日不亲侍汤药,显然是不合孝之道的,带着祖母到洛阳一同上任也不现实,因为一方面老祖母年事已高,经受不了路途劳顿,另一方面故土难离,叶落归根是自然之理,人之常情。让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颠沛流离,于理不顺,于情不合,于心不忍。因而,李密思虑再三,还是待祖母百年之后,再为朝廷尽忠。
“探究再深入”示例:
李密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连官都不去做,即使是皇帝下诏书,他也没有动摇这一决心,可见其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之高。道德修养,就是指人们在思想品德和道德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它既包括依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所进行的内心反省、检查和自我解·剖的活动过程,又包括通过自我教育、改造、锻炼等活动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一个人只有经过刻苦的修养,积善成德,持之以恒,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通过平凡的小事,锻炼出伟大的人格
2、实话实说,讲述你的故事
你有没有跟父母吵过架?有没有恨过你的父母?学了这片文章后,你怎么认识自己的行为?(想一想 组织语言,准备发言)
总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往往是亲情、小青。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为亲人捧上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五、作业
当父母老了,我们懂得如何去孝顺,然而,当我们老了,我们的希望是什么呢?
请以“当我老了”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你的希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