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

来源:好土汽车网
【中国古代⽂学史】近代⽂学

第九编近代⽂学(1840—1919)绪论

⼀、近代社会⽂化性质

1、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主要⽭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2、近代中国⾰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命。

3、⽂化战线⽃争:资产阶级新⽂化同封建阶级旧⽂化的⽃争。⼆、近代⽂学发展概况

近代⽂学历史共80年,其发展可分三期: 1、资产阶级启蒙时期(1840—1894): 是⾸开风⽓时期。代表作家是龚⾃珍和魏源。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1895—1905):是全⾯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黄遵宪、梁启超、李宝嘉等。相继有“诗界⾰命”、“⽂体⾰命”、“⼩说界⾰命”。3、资产阶级民主⾰命时期(1905—1919):是继续发展时期。代表作家有章炳麟、秋瑾、柳亚⼦、曾朴等。“南社”出现;话剧产⽣。三、近代⽂学基本特征

1、进步⽂学多服务于反帝反封的现实⽃争,表现出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2、⽂学题材空前扩⼤,各种新思想、新事物、新知识都进⼊⽂学领域。3、语⾔趋向通俗化,艺术形式⾃由多样。4、戏曲⼩说理论研究较发达。

5、反帝反封深度不够,缺乏与⼤众的联系;⼀些⼩说形象不够典型,艺术粗糙等。第⼀章近代诗⽂第⼀节龚⾃珍和魏源

⼀、龚⾃珍:近代著名思想家,杰出诗⼈、散⽂家。

(⼀)龚⾃珍散⽂:政论⽂⼤多针对时弊⽽作,见解精辟,⽂笔曲折多变。敢于暴露封建统治集团的⿊暗腐败,主张“更法”、“改⾰”。记叙⽂也很出⾊,如《病梅馆记》表现了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缚戮⼈才的不满。

(⼆)龚⾃珍诗歌:1、存诗数量较多,⼤型组诗《⼰亥杂诗》315⾸。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愤世伤时、忧国忧民,具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蕴含着强烈激情.2、表现对丑恶现实的挑战和对理想的求索,表现出⼀个极其动⼈的封建主义的反叛者的形象(《秋⼼》); 3、深受屈原、李⽩影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善运⽤⽐兴⼿法,⼜能驾驭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有的篇章⽤典过繁过僻,含蓄曲折过甚,未免艰深晦涩。

对龚⾃珍的评价:清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其诗⽂被柳亚⼦誉为“三百年来第⼀流”。其诗借鉴唐宋⽽不拘泥,“以宋诗的⾯⼦包唐诗的⾥⼦”,熔庄骚于⼀炉,纵横飞动,有诗⼈的⽓质,⼜有学者的才华,是真正的清诗。第⼆节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诗⽂⼀、“诗界⾰命”与黄遵宪

(⼀) “诗界⾰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组成部分。梁启超⾸先提出“诗界⾰命”的⼝号,指出“诗界⾰命”的新派诗即输⼊欧洲精神思想,使⽤新语⾔,⽽⼜以古⼈风格⼊之的作品。其后各刊物陆续发表⼀百多位作者的新派诗,⼜发表了许多通俗歌词,称为“新体诗”。

“诗界⾰命”的重要⼈物有夏曾佑、黄遵宪、丘逢甲、谭嗣同等。

(⼆)黄遵宪:“诗界⾰命”的⼀⾯旗帜。其诗直接为其政治主张服务,并在⼀定程度突破了旧体诗歌形式。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最有成就的诗⼈。

黄诗⼴泛描写重⼤政治事件,突出反映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盾,深刻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和

清统治者的腐败⽆能,爱国主义思想强烈(《哀旅顺》、《书愤》其⼀)。⼆、梁启超与新⽂体

(⼀)“新⽂体”:近代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由梁启超创作的散⽂体式,内容上⼤⼒宣扬变法维新主张,介绍西⽅政治⽂化思想,评论时局,形式上“平易畅达,时杂以偶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不检束”。

(⼆)粱启超:改良派主要领导⼈之⼀,⽂学以散⽂成就最著。早年学过晚汉、魏晋,学过桐城派,后来为宣传改良主义,专作政治宣传,⽂笔平易畅达,“条理清晰,笔端常带感情”,排⽐铺张,纵横议论,富有⿎动性,成为风靡⼀时的新⽂体,号称“新民体”,亦称报章体。代表作《少年中国说》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第四节秋瑾等⾰命作家

⼀、资产阶级⾰命派作家秋瑾和章炳麟

(⼀)秋瑾:作品以诗最多,也有词作。哀叹祖国灾难的深重,抒发献⾝⾰命的豪情壮志,表现争取民族解放和妇⼥解放的美好思想,慷慨⾼歌,风格苍凉悲壮。

(⼆)章炳麟:⽂学成就主要是散⽂。其特⾊是以⼴博深厚的学识为基础,内容翔实,词锋锐利,风格瑰丽宏雅;好⽤古字,有时诘屈聱⽛,艰深难懂。《驳康有为论⾰命书》《⾰命军序》反对改良派,倡⾔民族民主⾰命,影响很⼤。⼆、柳亚⼦与南社诗⼈

(⼀)南社:是⼀个以资产阶级⾰命派为核⼼的⽂学团体,1909年成⽴于苏州,发起⼈陈去病、⾼旭、柳亚⼦。“南社”意为“操南⾳不忘本”,以提倡民族⽓节相号召⿎吹民族民主⾰命,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有意识地⽤⽂学为资产阶级⾰命服务。(⼆)柳亚⼦:诗歌与⾰命进程密切联系,饱含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激情,具有强烈战⽃性。受龚⾃珍影响,多凝重含蓄、忧郁苍凉之作。《吊鉴湖秋⼥⼠》赞扬秋瑾为推翻清王朝进⾏的⽃争,为烈⼠牺牲⽽极度悲愤,透溢出慷慨豪壮之⽓。第⼆章近代⼩说第⼀节近代⼩说的发展

⼀、古典⼩说的衰落:背离现实主义传统,对反帝反封很少反映,落后甚⾄反动的⼩说相继产⽣,艺术形式没有新突破。1、狭邪⼩说: 即描写妓⼥⽣活的⼩说。主要有:陈森《品花宝鉴》,魏秀仁《花⽉痕》,俞达《青楼梦》,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2、侠义公案⼩说:主要有:⽆名⽒《施公案》、⽯⽟昆《三侠五义》、⽂康《⼉⼥英雄传》、俞万春《荡寇志》

⼆、“新⼩说”的兴盛: “新⼩说”指戊戌变法前后密切配合反帝反封⽃争,揭露时弊,表现改良主义和民主⾰命思想的⼩说。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说在1000种以上。主要作品有“四⼤谴责⼩说”和⾰命派⼩说。第⼆节李伯元和吴趼⼈的⼩说

⼀、谴责⼩说:指戊戌变法失败后⼤量出现,内容主要是暴露社会⿊暗、指摘政治腐败的⼩说。鲁迅说其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补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说同伦,⽽辞⽓毕露,笔⽆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中国⼩说史略》)。

著名代表作有《官场现形记》、《⼆⼗年⽬睹之怪现状》、《⽼残游记》、《孽海花》,被称为晚清四⼤谴责⼩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从改良派的⽴场出发,揭露和抨击了晚清官僚统治集团的⿊暗腐败,同时突出地描写了封建官僚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制台见洋⼈”)。

(⼆)结构略似《儒林外史》,由⼤量分散的⼈物和⽚断的故事连缀⽽成,展⽰⼴阔的⽣活⾯。多单纯叙述故事,细致刻划⼈物不够,许多故事只是从社会上搜罗来的丑闻、笑话,未经提炼加⼯,缺乏思想深度和感⼈⼒量。三、吴沃尧的《⼆⼗年⽬睹之怪现状》

(⼀)反映1884年中法战争⾄⼆⼗世纪初期中国官场商场、洋场的种种怪现状,兼及医⼘星相、三教九流等社会的各个⽅⾯。重点是暴露清末官场⿊幕(“兵轮⾃沉”),此外还揭舄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彻底破产(“苟才夫妇”)。

(⼆)全书以⾃号“九死⼀⽣”者的遭遇和见闻为线索联缀起许多短篇故事,结构较紧凑。题材庞杂,故事多靠⼈物转述,缺少剪裁加⼯,揭露流于浮泛;且夹杂着⼀些⼩市民的低级趣味,这类描写往往琐碎冗长。第三节刘鹗和曾朴的⼩说

⼀、刘鹗的《⽼残游记》

(⼀)《⽼残游记》通过江湖医⽣⽼残游历中的见闻,反映晚清某些社会政治状况,表达作者对时局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站在洋务派⽴场,批评清王朝腐败,反对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命运动:并表露出洋务派失败的悲哀。

(⼆)出于挽救封建统治颓势⽬的,对清末社会⿊暗现实和统治阶级罪恶有所揭露。其独到之处是把⽭头指向所谓“清官”,刻划了⽟贤,刚弼等⾃命清廉⽽制造冤狱残害百姓的酷吏形象。情节虽不曲折复杂,但刻划⼈物和叙事写景都很成功。⼆、曾朴的《孽海花》

(⼀)《孽海花》以清末状元⾦雯青和妓⼥傅彩云(即赛⾦花)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了晚清三⼗年间政治、外交和社会的变⾰。作品在暴露清末政治的⿊暗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有⼀定意义。

(⼆)以⼥主⼈公傅彩云为中⼼,把所见所闻的政治事件、官场内幕及零星掌故等许多独⽴故事连缀成长篇,形成完整有机结构。⼀些场⾯或⽚断写得很⽣动,但因有意追求轶闻趣事,对⼈物的刻划⼤都没有完成。第四节陈天华和黄⼩配的⼩说⼀、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命的⼩说

1、陈天华《狮⼦吼》揭⽰中国的危亡形势,呼吁同胞觉醒;描写和歌颂⾰命党⼈,宣扬民主共和主张,展现理想社会蓝图。2、黄⼩配《洪秀全演义》借太平天国起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命内容。善于运⽤章回⼩说形式,富有传统⽓派,⽂字也极酣畅。

⼆、“鸳鸯蝴蝶派”⼩说和“⿊幕⼩说”

1、“鸳鸯蝴蝶派”⼩说产⽣于1908年左右,主要写爱情故事,是清代才⼦佳⼈⼩说的继续发展

2、“⿊幕⼩说”产⽣于1916年左右,客观地记录社会⿊暗,实际上变成了宣传犯罪的教科书。徐枕亚《⽟梨魂》,是鸳鸯蝴蝶派⽂⾔⼩说的代表作;李涵秋的《⼴陵潮》,是鸳鸯蝴蝶派⽩话⼩说的代表作;另有“哀情⼩说”: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第三章近代戏剧

第⼀节京剧和其他各种地⽅戏曲

⼀、清中叶起昆腔渐趋衰落,梆⼦、⽪簧、弦素、⾼腔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近代各种地⽅戏曲得到不同程度的继续发展,⼏乎各省都有⼤型戏曲剧种在明清流播的基础上趋于定型和成熟,并且产⽣许多民间⼩戏。各剧种间关系密切,有些剧⽬是共同的,但⼜各⾃有⾃⼰的创造,其中很多是为群众所熟知的优秀剧⽬。

⼆、京剧:乾隆末年⾄晚清形成独⽴剧种,并涌现出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取代了昆曲在舞台的统治地位。京剧剧⽬丰富,⼤部分继承昆曲及各种地⽅戏曲剧⽬,经过艺⼈和作者加⼯创作⽽成。《打渔杀家》《四进⼠》等都是优秀作品。

三、《打渔杀家》:原名《庆顶珠》,由《⽔浒后传》的故事演化⽽来。写梁⼭好汉萧恩在起义失败后隐居河下打鱼为⽣,因不堪官府恶霸的欺凌压榨,愤怒杀死豪绅丁⾃燮全家的故事。通过萧恩被逼和官府豪绅决裂的过程,揭⽰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的⿊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的反抗⽃争。第⼆节戏曲改良运动

⼀、近代社会巨⼤的政治变动在戏曲领域逐渐有所反映。⾟亥⾰命前后的⼗⼏年时间内,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命运动的推动下,戏曲界经历了⼀场范围较⼤的戏曲改良运动。

⼆、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先开展了京剧的⾰新活动。汪笑侬是最早配合社会运动改编和创作京剧剧本的艺⼈,其剧作多有所寄托:表现爱国思想;揭露政治⿊暗;反映民主要求。此外还有些着时装登场的剧⽬,时称“改良新剧”。

三、川剧改良公会和陕西“易俗社”是两个具有明确宗旨,并聚集了相当数量作家的戏曲改良组织。剧作中仍有浓重的封建思想和消极没落的情绪。

四、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命运动的开展,报刊陆续刊载了⼤量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这些作品⼏乎都创作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到1911年⾟亥⾰命期间,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资产阶级⾰命思想,在当时有⼀定的积极意义。其明显局限是:1、所提倡的爱国思想常和狭隘的种族主义观念纠缠在⼀起,⿎吹民主⾃由的同时表现出盲⽬崇拜资本主义国家的倾向。2、艺术形式粗糙、⽣硬⽽混乱,有的不符合戏曲规律,有的难以适应舞台演出。第三节话剧的产⽣

⼀、话剧:随着外国⽂化的⼤量传⼊被介绍到中国。早期影响最⼤的话剧团体是留⽇学⽣李叔同等组织的“春柳社”。其影响最⼤的剧本是根据美国斯陀夫⼈的⼩说改编的《⿊奴吁天录》,充满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情感。此后出现许多话剧团体,其中“进化团”在⾰命宣传中起了很⼤作⽤。

⼆、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受到群众的欢迎,演出剧⽬甚多。但⼤半为“幕表戏”,没有剧本,只靠⼀张幕表演戏,所以没有多少作品流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