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之志,源于中国古代传说,其典故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相传在晋国东南的箕山上住着一个名字叫做荆轲的人,他曾经是一个杰出的刺客。荆轲出生在贵族家庭,因为受到国家的压迫而逐渐变成了爱国者。为了想要为国家出力,他决定刺杀秦国的秦王,然而未遂,最后被捉住斩首。
传说中,荆轲被诛杀之前,他曾经在箕山上留下了一首诗,诗的内容是:“连峰若耸, 疏木葱翠, 万卉千葩, 乱红飞絮。 水声涟漪, 风意悠扬, 此山最高, 此路最长。 吾有箕山之志, 逍遥四海之心。 何以报效, 敢问启程踏浪之先。”
这首诗表达了荆轲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刺杀秦王的决心,还表达了他希望能够自由行动、逍遥四海的梦想。这首诗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箕山之志”,被后人传承并赞美。
“箕山之志”不仅代表了联合抵御外敌,拯救国家危亡的精神,更是代表了一个爱国者的同时追求自由的理想和梦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