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土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含典型习题)

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含典型习题)

来源:好土汽车网
一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 (三)物质性质和变化 (四)基本理论 (五)化学用语 (六)溶液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了解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以及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人事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并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性、扩散性。 3.知道原子的构成,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构成的关系,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二)掌握三个重点难点 1.物质的组成和构成问题 2.原子结构 3.化合价

构成

分子

分质子(+) 裂构 成

元素 组成 物质 构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得核外电子 失电构成 子

离子 1.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 化学变化中

可分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最小微粒 本质区别 分组化性差异 裂合 化学变化中化学变化中的原子 不可分

最小微粒

只保持由原子构成 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2.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但是可变的,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变成带电的原子既离子,带正电阳离子,带负电阴离子.

当质子数≠电子数 时粒子带电

①质子数>电子数 阳离子 ②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 ③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 注意:

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8个电子稳定结构(He除外)

2.金属非金属的离子都是稳定结构,同种元素的离子比原子稳定 3.但是对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来说,不能说离子比原子稳定 1.酸碱盐电离一定相等的是( )

A.每个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B.阴阳离子个数 C.酸碱盐的分子个数和产生的阴阳离子个数

D.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2.在食盐和硫酸铁的混合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

A.Na+ B.Cl-

C.Fe2+ D.SO42 3.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子的总称。

区分 只讲______ 既讲______

不讲_______ 又讲________

使用范围 是宏观概念,用来描述物质的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

组成 微观构成 练习: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下列粒子是同种元素吗?Fe、Fe2+、Fe3+ (2).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影响元素吗?

(3).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 (4).能说空气是由氮元素、氧元素等组成的吗? (5).空气中氮气最多,地壳中是否氮元素最多?

1.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一些原子具有放射性,既一种元素的原子能自动的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使一种元素的原子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2.CO、CO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A.原子的排列不同 B.分子的构成不同 C.元素的种类不同 D.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1.物质的组成和构成问题

1)判断是组成或构成的原则:

(1)纯净物的宏观组成化学式存在哪几种元素,它就是有哪几种元素组成.

(2)纯净物的微观构成采用否定的方法,首先分析该物质是否为金属单质、稀有气体或碳等非金属单质,再看是否为氯化钠等离子化合物,剩下一般为分子,什么物质就是由什么分子构成,分子确定后再分析一个分子是由哪几个原子构成。 匹配原则

宏观物质找元素,微观分子找原子

宏观—宏观 个数—个数 微观—微观 无数—无数 如:CO2这种物质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CO2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CO2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3.人们常说豆制品中富含蛋白质,菠菜中含丰富的铁质,这里的“铁质”指的是关于双氧水(H2O2)组成和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铁 。(用元素、单质、原子、分子回答) ①双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双氧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4. 介绍:桌面上有写着不同元素和数字的吹塑纸,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要求拼砌出答案 :O、C、③双氧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④双氧水是由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组成 Ca 、 H ⑤双氧水是由双氧水分子构成 ⑥双氧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 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 _________(2).由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______ ⑦每个双氧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⑧双氧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3).一种金属单质_________ (4).碱________ 的 (5).一种金属氧化物 ___________ ( 6).一种盐_______ A ① ⑤ ⑦ ⑧ B. ① ③ ⑤ ⑧ C. ① ⑥ ⑦ ⑧ D. ③ ⑤ ⑥ ⑦ 6.下列物质中一定都含有氧元素的是( ) A.碱、碱性氧化物 B.盐、酸性氧化物 2.原子结构中掌握一个图四个关系 1)原子结构示意图

掌握:质子数、电子总数、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层数、 元素分类

3.化合价 1)记住常见的化合价 +1价:H、Na、K、Ag、NH4、 +2价:Mg、Ca、Ba、Zn、Cu、Fe(亚铁) +3价:Al、Fe -1价:OH、NO3、MnO4(高锰酸根) -2价:CO3、SO4、SO3、 MnO4(锰酸根) -3价:PO4 2)记住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 例:某元素R只有一种化合价,其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R 元素的化合价为 。

二.物质分类

练习:下图是气体分子示意图,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

( )

ABC D

1、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请根据条件填写答案。

A

B C

(1)表示纯净物的是 ;(2)表示混合物的是 ;

(3)表示单质的是 ;(4)表示化合物的是 。 2.有下列物质:①镁条②液态氧③氯酸钾④冰水混合物⑤五氧化二磷⑥食盐水⑦氖气⑧空气将它们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是 ;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

C.盐、碱性氧化物 D.酸、酸性氧化物 7.从所给化合价的元素中选择,按要求填空: +1 -2 +6 +1 0 -1

H、O、S、Na、Al、Cl

无氧酸_____;含氧酸________; 碱 __________;盐________________; 金属氧化物_____;非金属氧化物________单质________; 8.下列物质一定含有金属元素的是( ) A.酸 B.碱 C.盐 D.碱性氧化物 三.物质性质和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与分子原子的关系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变化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关系,掌握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 性质 变化 判断有新物

判断是否经过

物质 质产生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色味态、溶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导电导热、延展性、挥发性、吸附物理性质 物质 性、潮解性

性质 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毒性

物 物理变化

质 物质 化合反应 变化 化学变化

类型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1.催化剂------掌握”一变”、“二不变” 2.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 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①有新物质生成(能写出变化的方程式或 化学式发生改变) 后都没有改变,这种物质叫催化剂 —触媒 ②元素存在状态发生改变(有单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生成) 注意:⑴必须是化学变化 ③同位素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 ④变质、生绣、氧化、腐蚀、都是化学变化 ⑵改变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 ⑤指示剂变色、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分化。 ⑶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 3.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④催化剂并不永远做催化剂,可以做生成物 ①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 ②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 2.质量守恒定率

③置换反应特点:一换一 ④复分解反应特点:交换成分价不变 ⑴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质量总合,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合 复分解要进行 , 溶液里面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条件) 4.金属活动性顺序: 1.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b Au 金属活动性越来越弱(即越来越稳定) K+ Ca2+ Na+ Mg2+ Al 3+Zn2+ Fe2+ 3+ Sn 2+Pb2+ (H)Cu2+ Hg2+ Ag+ Pt Au 活动性越来越强(即越来越不稳定) 用途:①氢前面的金属(除钾钙钠外)可以置换出酸(除浓硫酸 )中的氢而产生氢气 ②前面的金属可以把后面的金属从可溶性盐中置换出来

1).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2).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钾、钙、钠 不仅跟酸反应,还跟水反应产生氢气 (3). 几种金属(Mg、Al、Zn、Fe)与酸反应速率有快慢无先后 (4).酸包括稀硫酸、稀盐酸,不包括、浓硫酸。 5.溶解性表 钾钠铵盐盐, 都能溶于水中间, 盐酸盐中氯化银, 硫酸盐中钡和铅, 没有它们都能溶, 有了它们生沉淀。 碳酸盐中只有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是溶的,碳酸镁是微溶的,其余都不溶。 碱中只有NaOH、KOH、Ba(OH)2、Ca(OH)2(微溶)其余都不溶. 硫酸盐中Ag2SO4、CaSO4是微溶的 不存在的物质AgOH、Fe2(CO3)3 练习 8.向Fe(NO3)2、Cu(NO3)2、AgNO3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H2SO4无气泡产生,试推断滤渣中一定有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可能有的是________;滤液中一定有的阳离子的是_________。 3.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Cl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得到YCl2溶液质量比XCl2

溶液增加,把X投入Z (NO3)2溶液中,Z析出后溶液质量减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可能Y>X>Z B.X、Y、Z可能依次是Hg、Zn、Cu C.金属活动性顺序Y>X>Z D.X、Y、Z可能依次是Cu、Zn、Hg

四 .化学基本理论

⑵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⑶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不包括虽是反应物但没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②质量总合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质量总合 ③质量守恒不指分子和体积守恒 ④所有化学反应都一定遵循质量守恒 ⑷反应实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成新物质分子过程,在这过程中,原子种类,个数,相对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 ⑸化学反应六不变: 三种类

元素两 原子决定 种类 决定 物质的 不变 数目

不变 质量

总质量 质量 不变 化学反应两必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 化学反应两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分子数目 ⑹应用:①根据质的含义正确书写方程式 ②根据量的含义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③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练习: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 ①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物质的质量; ③物质的种类;④物质的性质; ⑤元素的种类;⑥原子的数目; ⑦原子的种类;⑧物质的分子总数。 A. ① ⑤ ⑥ ⑦ B. ② ⑤ ③ ⑥ C. ① ② ⑤ ⑥ D. ② ⑥ ⑦ ⑧ 1.将ABC三种物质各16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2克A,27克C和一定质量的D,已知B完全反应,若ABC的相对分之质量为16、32、44、18则该反应的方程为 。 2.在一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得质量如下,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 4 4 51 5 反应后 待测 26 0 14 五.化学用语、化学量

物质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符号 化学用语 物质组成 离子符号:歪带帽、先写数字后写号 化学式 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 化合价标号:Cu +2 书写过程应用的标号 离子带电符号:Cu2+ 符号 符号意义 数字意义 H 2H H2 2H2O Mg2+ +2 Cu +12 2 8 2 化学式书写 表示物质变化----用化学方程式 2个镁原子____,+2价钙元素______,2个钠离子_____,3个水分子_______,3个硫离子_______,4个亚铁离子_______,2个氯分子________2个氯离子________,

3个氮分子_______.两个硫酸跟离子 ,

六溶液:

1. 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一绿:Cu2(OH)2CO3 二蓝:Cu(OH)2 、CuSO4•H2O 三红:Cu 、Fe2O3 、Fe(OH)3 四黑:C 、CuO 、MnO2 、Fe3O4 五白:AgCl 、BaSO4 、CaCO3 、BaCO3 、Mg(OH)2 蓝色溶液:含Cu2+ 黄色溶液:含Fe3+ 浅绿色溶液:Fe2+

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溶剂判断:固液混和时固溶质液溶剂,气液混和时气溶质液溶剂,液液混合时水永远是溶剂。

2.溶液分类:①从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分为饱 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②从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3.溶液转化: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对于同一溶质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是最大的。 4.溶解度:

1)目的:为了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有个尺度

2)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下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

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溶解度四要 素

随温度变化很大的,如_________

4)溶解度曲线分三类 虽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如________

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如_______

5)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ºC时的溶解度 6)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7)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点: 线: 交点: 曲线上面的点: 曲线下面的点: 5.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稀释定律

6.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 PH=7 为______溶液 PH>7为______溶液 PH<7为_______溶液

巩固练习 例1,某物质在20ºC的溶解度为21.5克,其含义是什么? 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20º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盐在20º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ºC时,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 ,在 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NaCl36.5 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5克。 4) ,在 20º C 时,在 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A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曲线,根据右图回答 ① 随温度升高,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变化最大的是____ 溶B ② 溶解度大小顺序符合A=C>B的温度是______0C. C ③ 在t40

C时, A、B、C三种物质的大小是______. 度 ④ 0 0 C — t 1 0C 时 A 、 B 、 C 三种物质的大小是

. t1 t3 t2 t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